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

王家彦是晚明重要的莆田籍历史名人,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廉官,一位铁骨铮铮的忠烈名臣。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增秩一等莆田人王家彦廷推户部尚书。崇祯帝以“戎政非家彦不可”,特留任兵部。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王家彦奉命守安定门。后来北京被攻陷,王家彦大叹,随后跳下城楼。落地之后未亡,于是又在一户百姓家里自尽而死。起义军后来找到他的尸体,将尸体焚烧了。其仆人找到他残缺的尸体为其安葬,墓在莆田西天尾镇。后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朝赐谥“忠毅”。东峤山美有“王家彦纪念坊”。山美王氏宋明清三代科甲联芳,人文炳蔚,中举登进士第、入仕封荫者多达19人。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2)

王家彦与甲申国难

崇祯煤山殉国后,诸臣惊闻这一变故,大学士范景文及其妻妾,户部尚书倪元璐与他的一家十三口人,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昭,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廷推户部尚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与其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左谕德马世奇并其妾朱氏、李氏、左中允刘理顺并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共十八人,太长寺少卿吴麟征,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范景文、申佳允、刘文炳、卫时春赴井,金铉、滕之所、阮文贵、张应选投御河,施邦曜饮药,凌义渠扼吭,巩永固及乐安公主、张庆臻自焚。其余皆投环自缢而死。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3)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4)

王家彦传

王家彦(1588—1644)字开美,号尊五。莆田县合浦里山美村(今秀屿区东峤镇先锋村)人。子王赓靖,字自位,顺治中太学生。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廿四日生。少怀大志,与人谈义侠事,辄心向往。谓丈夫自期待,应如汉伏波将军。天启元年(1621)福建乡试范方榜举人,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榜三甲第69名进士。授开化(今属浙江)知县。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赈济灾民、兴利除弊,有“神君”之称。天启四年(1624)秋,任浙江乡试考官,皆得贤才。天启五年(1625),调兰溪县(今属浙江),至任,即视民情,革除弊端,减轻赋税,捐资大兴水利,清护城河,重修城垣。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5)

崇祯二年(1626)冬擢刑科给事中,弹击权贵无所避。崇祯四年(1628)请释大学士钱龙锡于狱,龙锡得减死。请推行按月奏报例于四方,狱囚得无久淹。崇祯五年(1629),转工科右给事中,兼厂库城工、巡视京营及巡青数差。时福建海盗刘香扰郡邑,抚镇追剿多失利,上疏针对当时制用兵之弊,请复谭纶、戚继光的练兵设防之制,时以为名言。复为马政弊端所虑,十二月上《马政疏》;巡视京营,崇祯六年(1633)九月上《整班政瘳军苦疏》,所条奏多议行。遵化铁冶久废,有民请开之,家彦言有害无利,复有请开开化云雾山以兴屯者,亦以家彦言而止。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6)

崇祯八年(1635)春迁户科都给事中。以清廉端慎、远见卓识博得同僚敬重。军兴饷诎,总督卢象升有因粮加饷之议,户部尚书侯恂请于未被寇之地,士大夫家赋银两者,加二钱;民间五两以上者,两加一钱。家彦言:“民赋五两上者,率百十家成一户,非富民,不可以脧削。”军食不足,畿辅、山东、河南、江北召买米豆输天津,至九十余万石,吏胥侵耗率数十万。家彦请严治,帝并采纳焉。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7)

后以丁忧归,崇祯十二年(1639)起吏科都给事中。流寇日炽,缘墨吏脧民,民益走为盗。盗日多,民生日蹙。家彦上疏曰:“臣见秦、晋之间,饥民相煽,千百为群。其始率自一乡一邑,守令早为之所,取《周官荒政十二》而行之,民何至接踵为盗,盗何至溃裂以极?论者谓功令使然,催科急者书上考,督责严者号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湿济其饕餮,一二贤明吏束于文法,展布莫由。惟稍宽文网,壹令抚绥,盗之聚者可散,散者可不复聚。又旧制捕蝗令,吏部岁九月颁勘合于有司,请实意举行。”帝皆纳之。擢大理寺丞,进本寺少卿。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8)

崇祯十五年(1642)迁太仆寺卿。四疏言马耗之故,请行官牧及金牌差发遗制。帝手其疏,语执政曰:“家彦奏皆善。”敕议行。十一月底,擢户部右侍郎。时清军进犯京畿,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即日登陴,阅视内外城十六门。雪夜,携一灯,步巡城堞,人无知者。翊日校勤惰,将士皆服,争自励。初,分守阜成门,后移安定门,寝处城楼者半岁。解严,赐宴午门,增秩一等。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9)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廷推户部尚书。帝曰:“戎政非家彦不可。”特留任。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部进逼京师,家彦守安定门,备御甚力。因中官有与贼通者,为内应,城遂破。家彦望阙叩头,投城下,不死,自缢于民舍,遭贼焚,残其一臂,仆收其余体焉。据《兰陔诗话》云:公之死,《昭忠录》诸书皆云:“守德胜门,城陷,自投城下死。“惟《甲申传信录》云:“寇逼,王公坐安定门,叹曰:‘我总督团营,今日城破,万死难赎,且义不可污贼刃。’遂自缢于城楼。未几炮发,城楼覆压。后出其尸于瓦碟中。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0)

其甥杨某负而殓之。”按:蒋公德璟志公墓云:“初守阜城门,久之移安定门。”张公肯堂《请恤疏》云:“公三月初一日守安定门。至十九日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贼从别门入,公望阙扣头,遂自缢死。”是《传信录》之言为有据。惟收公尸者为义士郑而泉,名洤,教谕开之父,侯官高兆记其事甚悉,非杨甥也。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1)

死前作《城头秋感》诗二首。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葬于莆尊贤里大观山所赐茔,奉主入祠,礼部尚书蒋德璟为之撰写《墓志铭》。清顺治九年(1652),钦赐给地建祠,予祭三坛,谥“忠毅”。莆田仓后府学之西建世忠祠,祀宋御史王回、莆田令王保隆、侍郎王晞亮及明尚书王家彦,赐“世笃忠贞”匾额。行世有《王忠端公文集》11卷、。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王忠端公文集》共11卷,收录有疏、谕帖、书、祭文、杂著、家书,殉难遗言、墓志铭、公函及祭文等。墓在莆田西天尾镇。《明史》列传153卷有王家彦传略,75卷收其《王家彦奏议》5卷、《文集》5卷。 子王赓靖,字自位,著有《淡宁草》3卷(顺治18年刻本,现存日本国会)。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2)

王家彦墓碑

前些年,荔城区西天尾镇洞湖村头沟河边有一古代青石质墓碑,墓碑上刻有“明北京殉难大司马忠端王公墓”。“北京殉难”即明末申申之变。经查,该墓原址在今西天尾镇溪白与后卓村交界之大观山,而碑石是1950年代该墓被拆毁时村民从原址搬运至此,铺砌作为洗衣石用的。“忠端王公”即明末崇祯朝名臣王家彦,甲申之变壮烈殉难于北京城,后南明政权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谥忠端。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3)

王家彦诗

时任大理寺少卿的王家彦,受崇桢帝之命,巡视各地,过汶见路氏兄弟赈济饥民,“闻赞声不置”,感慨殊多,因作此诗。全诗朴实,情感真挚,爱憎分明,既抨击了为富不仁的权贵见死不救的罪恶,又讴歌了路氏兄弟倾囊赈济苍生的义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说明了王家彦是位勤政爱民的廉官。

城头秋感(二首)其一漠漠寒云起暮笳,烟尘犹未退戎车。辟门明月临青海,朔野霜风卷白沙。幕府夜阑蛩复切,严城秋老菊无花。可怜关塞凄凉甚,荒冢垒垒数万家。其二铁笛齐吹汉月秋,壮夫有志竟悠悠。凄凉关塞寒风集,杳渺河山积雪留。匹马曾过青草冢,大军昔驻皋兰洲。平生最厌推卫霍,百战无封亦便休。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4)

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

说起莆田人王家彦,则清名显赫,无人不敬。明天启五年(1625),从衢江上游飘下来一只船。船在兰溪西门码头靠了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跟随的仆人挑着担子,径直朝县衙走去。此人正是前来兰溪赴任的新县令王家彦,这一年他38岁,参加工作第四年。王家彦被朝廷派往浙江任开化知县。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一腔正气,两袖清风,在开化不到三年时间,就将县域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赞为“神君”。朝廷又委以重任,派往兰溪任职。兰溪不比开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金衢盆地,有山山不高,有水水不深,王县令没来之前就听说是个穷县衙。此行前去任重道远,他取了家中所有积蓄,并典当了妻母的首饰衣物,对夫人说:“我当初入仕当官,就是为了百姓,如今要去兰溪当官,我不能富了自己,苦了百姓。家里这些钱,留三分之一给母亲用,其余的我带去任上用了。”夫人深明大义,点头应允。王县令临行之前更是在先祖灵位前许下“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不取民众一分钱”的誓愿,决心要做个好官。

到了兰溪安顿好起居之后,王家彦即带衙役深入基层,视察民情,发现县城残破不堪、百废待举、水利失修、民生凋敝,他果断提出改革方案,废除旧制,减轻赋税,尽献家资,大兴水利。县城的官绅富户们见县令都如此以身作则,关爱民生,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一时间,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工地,清理河道,修缮城墙,全民动员,大兴土木,从大街小巷到商埠码头,从县衙公差到山野村夫,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几年时间,兰溪面貌大变,城防完善、市场繁荣、官民和谐、百姓富裕。王县令这样一位自掏腰包为民办实事的清官事迹从此在坊间流传,据说连城隍庙里的火神爷都感动了呢。王家彦自己担钱做县令的事在家乡传了开来,后来有人将此编成了传统莆仙戏《担钱兰溪去做县》,至今仍在上演。

纪念王家彦诗词楹联集锦

读王家彦忠端史迹有感

(王琛)

食君之禄报君恩, 千古伦常似北辰.信国幽燕歌正气, 鲁公斧钺见丹心。成仁取义忠端又,继往开来气节新。珉坊遭毁终难毁,更矗家山昭宦魂。

明季忠烈名臣王家彦颂赞

(林金松)

外患内忧明季时,莆阳王氏一男儿。兰溪做县烝黎颂,白雪巡城将士知。挺立两间成峻峤,拼将七尺树丰碑。舍生取义人天仰,又见忠端念海湄。

纪念明末忠臣王家彦殉难365周年

(刘福铸)

文献名邦地自奇,奎山王氏衍繁枝。明廷末世苦廷祚,家彦雄才艰济时。既倒狂澜何可挽,将倾大厦孰能支。荩臣一死报天眷,万古忠端清誉垂。

依王家彦公城头秋感原韵(二首)

(王鸿)

一安定门楼绕暮鸦,凄凉关塞似无家。勉为戎政孤臣志,强作秋光朔地花。宁向城头倾碧血,岂安阶下受乌纱。烈皇早用忠端辈,何至煤山觅树桠。二

朔野霜风满眼秋,将军无计复登楼。挑钱赴县兰溪令,执炬巡城白雪头。临死犹思朝汉阙,履冰更耻事胡裘。存亡兴替成前史,百代难销国士愁。

纪念明忠烈名臣王家彦步刘福铸韵

(王春火)

毓秀钟灵山美奇,人文炳蔚独一枝。惟忠惟毅存浩气,亦慎亦廉济危时。折地崩天欲作砥,成仁取义怎能支?英魂已逝三百载,继志追贤风范垂。

王忠端颂

(黄金明)

战云惨淡压京城,累卵艰危谁督营。挽日虞渊心力瘁,冲霄毅魄死生轻。杜鹃泣血文山泪,老骥悲风屈子声。壮烈捐躯扬正气,浩然千载傲虚清。

纪念明忠臣王家彦殉难365周年

(余永健)

抛胪不惜报朱明,独木难支社稷倾。碧血向墙书壮烈,白虹贯日识坚贞。王公无愧忠端号,李闯徒沾骄纵名。数百年来论义勇,几人得似一书生!

怀忠端

铁骑驰驱血刃红,司农力战未成功。一死丹衷酬社稷,三魂缥渺亦鬼雄。唯愿黎民叨德政,岂为封侯赴兵戎?忠端耿耿千秋颂,莫付渔樵笑谈中!

(常州大学副教授 王铭新)

悼王公忠端

(仙游 王德昊)

燕山风雨骤,京畿虎狮吼。明廷多积弊,朱家少绸缪。王公屡献芹,李闯频入寇。将士纵奋战,山河却失收。大势去已矣,身死志未酬。

沁园春王忠端牌坊重光感赋

(林春铭)

肃肃五侯,穆穆珠川,荡荡美澜。看玉坊矗立,泽林山下;馨香缭绕,宫保祠前。展读华章,摩娑残碣,高山仰止不等闲。凝眸处,望港城如画,春满湄湾。 堪嗟烈士暮年,正北阙飘摇风雨间。誉兰溪惠政,清风两袖;谏垣指弊,疏救千般。砥柱中流,冰消玉裂,碧血丹心万古传。承遗泽,播神州龙种,崛起瀛寰。

明朝举人刘伯彦(晚明忠烈名臣王家彦)(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