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

哲学辞典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1)

哲学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哲字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phia,表示爱智慧之意。在汉语中,哲学素有智慧、贤明、聪明等含义,如“知人则哲”(《尚书・皋陶谟》)。我国古代称哲学这门学问为道、道学、玄学、理学,没有“哲学”一词。19世纪,日本哲学家西周始把“哲学”的概念引入日本。后来,中国学者黄遵宪等人把西周对哲学的表述介绍到中国来,逐渐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和传播。哲学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系统的哲学思想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形成的。哲学的对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古代,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15世纪下半叶以后,具体科学才逐步地从哲学中分化出去。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和党性。各派哲学都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一定时期的哲学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哲学发展的源泉。

哲学史 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发展的历史。列宁认为:“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全部哲学史都贯穿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其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对矛盾演变发展的历史。哲学史也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证运动。必须从人类认识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各种思想出发去研究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是十分丰富、极其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化、公式化。学习哲学史,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科学,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划时代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德国古典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思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大革命。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把实践当作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强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不断认识真理的道路,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观 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和连贯起来,形成了对于诸如世界的本原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即世界观。人人都按自己的世界观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世界观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世界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先进阶级和进步势力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

宇宙观 见“世界观”。

无产阶级世界观 无产阶级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指导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它是自有人类以来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

共产主义世界观 见“无产阶级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见“无产阶级世界观”。

人生观 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和世界观密切相联。世界观包含支配和制约着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世界观。各种人生观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具有可选择性。背叛剥削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可以树立革命人生观,受剥削阶级思想腐蚀的劳动者也可能接受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共产主义人生观 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对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和态度作出了最革命的最科学的回答。共产主义人生观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看作是人生观最伟大的目的和最高的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枕”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根本原则。共产主义人生观与资产阶级人生观的对立,集中地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原 哲学名词,指世界上万物的根源或构成万物的元素。本原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各派哲学都要对本原作出回答,只有在回答物质与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題上才有本原问题,具体事物的起源不是本原问题。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称为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称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称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不依赖、彼此独立的本原者,称二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管子>一书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作是分子、原子等“原始物质”。其错误在于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混同起来,不能正确地解释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是最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本体 源于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 ontos(存在物),也译为实体,其含义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从亚里土多德起,实体作为哲学范畴被使用,此后,关于实体(本体)的各种观点,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需要在物质概念之外,再加一个实体或本体的范畴。

本体论 旧哲学的一个名词,是研究关于存在性质的学说。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第一次使用“本体论”一词。17世纪的莱布尼兹及18世纪的沃宇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特点是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概念出发来谈论存在的本原及其性质。欧洲中世纪的大主教安瑟伦提出了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的论证法。他从上帝这一概念出发,认为美好的首先是存在的,上帝是美好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诡辩术。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的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证发展的逻辑。现代西方哲学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往往凭直觉来建立其概念体系,陷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为宗教哲学所支持。我国哲学界也有使用本体论词的,但其含义是指探究本原的学说,这与旧哲学的本体论含义是不同的

方法论 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用这样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从总体上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没有不表现为方法论的纯粹的世界观,也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实用主义等现代西方学流派把世界观和方法论割裂开来,企图回避世界观问题,宣称其哲学只是“科学方法论”,这种理论正是其世界观的表现。

可知论 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反映论,因而必然是可知论。旧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由于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解决了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人们在实践中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取得成功,从而证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的世代延续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尚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必将转化为可以认识的“为我之物”。仅就世界是否可以认识这点而言,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否认世界可知性的一种认识论学说。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提出了不可知论的思想,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以外的世界是否存在,是无法知道的。康德承认在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认为它是不能认识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如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也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或经验,不能认识客观规律。不可知论为宗教信仰开拓了地盘,成为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分别站在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不可知论进行过尖锐的批判。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彻底驳了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康徳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1页)

怀疑论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一种哲学学说。古希腊皮浪首创怀疑主义,故怀疑论也称皮浪主义。皮浪认为,人们对事物不能作任何判断,要对任何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的态度。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蒙台涅等人,用怀疑主义为武器,抨击教会和封建制度。批判经院哲学近代怀疑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他用怀疑论驳斥了上帝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传统宗教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出现的怀疑论,则是反对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哲学思想。

哲学基本问题 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在哲学史上,恩格斯第一次阐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他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页)它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方面的不同回答,把古今中外的哲学派别分成两大阵营:凡认为思维或意识第一性、存在或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反之,凡认为物质或存在第一性、意识或思维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物质世界的问题。对这方面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属于不可知论。哲学基本向题两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第一方面是首要的、基本的方面,是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它哲学向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区分各种哲学派别的标准,是理解全部哲学史发展的基本的轴线,也是一切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唯物主义 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它正确地回答了物质和精神即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向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对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一般是进步阶级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具体形式是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4页)它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16-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9世纪中叶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 也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自然界本原的一种哲学学说。它认为一切事物是由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始物质变化发展而来的,如古希腊哲学把土、水、火、空气、原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把“五行”或元气分别地看成万物的本原。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带有感性的直观的性质;它初步看到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古代。一般地说,它代表了奴隶主民主派、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中的革新派的利益,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旧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以形而上学观点解释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是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它形成于17世纪,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科学家以孤立的、静止的、分门别类的方法来认识自然,这种方法由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到典型的形态。它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因受历史条件所限,具有三个局限性:(1)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看作是机械(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外力推动(3)唯心史观,用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社会历史。此外,在认识论上,它离开了人的社会性,脱离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认识问题,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并把认识看成直观的消积的反映,不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

近代唯物主义 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的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福格特和毕希纳、荷兰的摩菜肖特等。他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主张无神论,但以肤浅的庸俗的形式来歪曲唯物主义,把意识也看成是物质,把思维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大脑产生思想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把意识和物质完全等同,抹煞二者质的区別,取消了物质与意识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否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庸俗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亦称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自发地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列宁称之为“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我们意识所反映的外界客观实在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不定型的、哲学上无意识的信念。”(《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53页)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促使自然科学家自发地倾向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否则不能取得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是很不彻底的、不自觉的,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也有其局限性,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牛顿发现行星按照万有引力定律围绕太阳运动,但解释不了这种运动的原因,归之于上帝是“第一推动力”,陷入唯心主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物理学界发现了电子,推了原子不可分的陈旧观念,马赫主义者趁此宣扬“物质消灭了”的谬论,使许多自然科学工作者大受影响。列宁指出“我们必须懂得,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应该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卷第608-609页)

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见“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1.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是马克思思格斯在革命实践中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创立的。它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结合起来,认为物质第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辩证的过程,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它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2.苏联哲学家阿・德波林阐明自已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的重要文章,1909年发表《在时代的交界线》文集上。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集中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认识论来说可分为形式的或逻辑的部分,和现实的或物质的部分。他试图结合哲学史上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来阐发自己对证唯物主义的理解,但其中有不少拙劣荒诞的论述和错误观点。

唯心主义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別。它错误地回答了物质和精神即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根本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真实关系。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思想在原始社会就已萌芽,是原始人蒙昧无知的产物。唯心主义形成的社会根源是阶级社会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是主同客观相分裂、认识同实践相脱离,列宁认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选集》第2卷第715页)唯心主义是信仰主义的一种精巧圆滑的形式,一般是反动阶级和保守势力的世界观。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两种基本形式之ー。它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是第二性的。它把人的意识和一般概念绝对化,并使之成为先于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变成一种神化了的绝对,实质是宗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教义的哲学表现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宣扬物质世界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柏拉图)“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朱熹)、自然和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体现(黑格尔)等基本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现代客观唯心主义如新托玛斯主义等流派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宣扬“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宇宙万物皆吾心中之物”(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等基本观点。列宁指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主观唯心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现代主观唯心主义如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

唯我论 是一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世界上只有“我”オ是存在的,其他一切都不过是我的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主常识创造出来的。英国的贝克莱和奥地利的马赫是唯我论的代表人物。贝克莱以苹果为例,说苹果不过我的色、香、味、硬度与感觉的组合而已,如果没有我的感觉,就没有苹果,就没有一切事物,事物是“感觉的组合”。马赫虽然换了一些名词,用所谓“世界要素”,物体是颜色、声音、空间、时间等感觉要素的复合,在感觉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世界是“感觉的复合”。列宁指出,“如果物体像马赫所说的是“感觉的复合”,或者象贝克菜所说的是“感觉的组合”,那么由此必然得出一个结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36页),深刻地揭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推到极端,必然陷入唯我论。

一元论 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万物统一于一个基础的哲学理论。一元论是和二元论相对立的。“一元论”一词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海克尔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世界上各种事物和复杂现象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它们最初的根源或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这是每个哲学家都必须作出自己回答的问题。具体地说,一元论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即不是物质就是精神,或不是精神就是物质的哲学学说。这样一元论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另一类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任何哲学理论最终都属于这二大类一元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