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为什么值得千古传诵)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名夷吾,字仲。鲍叔牙是齐国大夫,少时起即与管仲友善,深知其人。齐襄公时齐国国政大乱,管仲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回国争夺国君之位,作为小白和鲍叔牙的政敌,管仲中途截杀并射中小白,小白装死逃过一劫并抢先进入齐国国都继位,是为齐桓公,管仲则被囚于鲁国,齐桓公以军事压力迫使鲁国放还管仲,鲍叔牙深知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遂劝齐桓公不计前嫌,并举荐管仲代替自己任齐相,管仲辅佐齐桓公终成春秋五霸之首。

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为什么值得千古传诵)(1)

齐鲁大地

关于“管鲍之交”,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收录了管仲的一番话,言简意赅,堪称经典,有必要录其原文。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这段话,极有内涵,既说的是鲍叔牙,也说的是自己。既道出了鲍叔牙对自己深深相知,也袒露出管仲自己的生命哲学。短短百十个字的一段话,竟然分了5个层次,活脱脱一个管仲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时间上更是早了两千几百年。

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为什么值得千古传诵)(2)

管仲

管仲说:“我当初没钱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钱的时候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这是管仲眼里的“财利”。

“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办的不理想,使他更加困难窘迫,但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认为我可能只是运气不好。”这是管仲眼里的“”。

“我曾经多次出仕,为君主谋划,却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认为我只是没有遇到好时机。”这是管仲眼里的“”。

“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而认定是我还有老母亲的缘故。”这是管仲眼里的“生死”。

“公子纠失败,召忽忠于他而死,而我却自愿被关在异国的囚牢中受屈辱,只求回国。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殉葬,功名不彰显于天下才是我真正的耻辱。”这是管仲眼里的“终极志向”。

财利”<“”<“”<“生死”<“终极志向”这5个层次层层递进,在管仲心中的分量逐渐增重,直接勾勒出管仲的内心的丘壑。这里面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财利”在管仲的心中是最轻的。第二,“终极志向”在管仲心中是重于“生死”的。管仲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现的是一种“士”的主观精神境界,恐怕是现在很多人难以理解的。

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为什么值得千古传诵)(3)

管鲍之交

后世的苏轼在《留侯论》中指出:“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某种意义上也很适合管仲,管仲所挟持的是自己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情怀,他把功名显于天下的志向看得比生死更重要。所以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这种思维的支撑下,做生意时占鲍叔牙的便宜,办事不利,屡战屡败也毫不在意,愿意在囚牢中受辱也不愿殉君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利益攸关方,鲍叔牙能够一直理解管仲的各种“不靠谱”,宽容曾经的政敌,最后还将相位让贤。这种奇绝伟岸的人格才是凡俗所不敢想,终于引发了管仲浩瀚一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为什么值得千古传诵)(4)

齐桓公

但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即便是鲍叔牙推荐管仲相齐,在历史中留下的流光溢彩的美妙一笔,但如果管仲不能建立伟大的功业,那这美妙一笔也会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褪色。所幸的是,管仲一方面尊王攘夷,保卫华夏,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另一方面在齐国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奠定数百年强国基础。被誉为“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三国时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是他的拥趸之一,东晋开国名相王导也被比喻成“江左夷吾”(江南管仲),诸如此类种种,可见其影响之大。

鲍叔牙的荐贤与管仲的功业交相辉映,绚烂生辉,这样具有超强可传播性的政治故事才成就了鲍管之交千古传诵,“管鲍”这是一个政治组合,缺一不可。如同后世的刘邦和韩信,一个登坛拜将,让人惊掉下巴;一个平步青云,席卷半个中华,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另一个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