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

众所周知,北宋一代奉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对武臣防备极甚。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旧有着例外,折氏家族以世袭知州的形式世代镇守府州,成为唯一一个贯穿北宋始终的准藩镇。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1)

陕西府谷

折氏自唐朝末年开始经营麟府等地,掌握了当地大量的军事资源,成为河套地区颇有实力的藩镇。北宋立国之初,先后削减了灵州冯氏、麟州杨氏、夏州李氏等割据藩镇,唯有府州折氏得以幸免,宋朝君臣何以对折氏如此宽容?

府州折家的源流和发展

府州折氏并非汉人,关于他们的族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一,党项羌,属于北蕃大族;其二,源自鲜卑折掘氏,祖上在魏晋之际迁居于河西雍凉之地。

无论党项羌还是鲜卑部,折氏一族从唐朝开始就居住在吐谷浑、河西一带。直到吐蕃崛起,频频进犯河西,折氏便随着河西各部族向东迁徙内附,聚居于河套地区银、夏、灵、胜等州。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2)

鲜卑人

直至唐朝末年,折宗本出任振武军五镇都知兵马使,控制府谷周边一百五十里土地。折氏由此开始发迹,跻身于唐末藩镇体系之中。五代以来,折氏的实力稳步上升,中原王朝都不约而同的加以笼络。后梁开平五年,朝廷更升府谷县为府州,折氏家主折从阮授府州刺史。

晋汉时期,府州折氏的实力和威望,在麟府一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开运元年,朝廷加封折从阮检校太保,兼领安北都护、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等职。又因成功阻止契丹对河套的渗透,折氏渐渐被后晋朝廷所看重。至后周立国,折从阮加授同平章事,以使相之尊镇守府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割据藩镇。

府州折氏在稳步发展,提升实力的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了相当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从五代到北宋立国,折氏始终受到重用的原因之一。

府州折氏发迹于辽、宋、西夏交界之地,既重要,也不重要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府州位于河套东北处。其北部有大量的草滩、湿地,水草丰沛,是天然的优良畜牧区;南部虽然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但胜在有屈野何、清水川等诸多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滩、谷地,所以又是肥沃的农耕之地。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3)

唐朝时称此地为富谷,也是取了当地物产富饶的彩头。折氏占据这里,可谓有着天然的地理资源优势。

当然,府州之所以能够被中原王朝看重,究其根源,是它位于各大势力之间的交界之地,向北可以遏制辽国对河套地区的觊觎,向西又能挡住党项部族对陕西河东的威胁。尤其元昊自立建国以后,府谷处于辽宋夏三国之间,对北宋而言,其战略意义越发突显。

这是府州的优势,同时也是劣势,图存于夹缝之中,其生存空间必定十分恶劣,势必要依附一方,用以对抗一方甚至两方来自保。所以,从五代到北宋,折氏始终站在中原王朝一边。

后晋时,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契丹人贪得无厌,连府州也打算一并割去,折氏便在此予以坚决抵抗。能够以一己之力独抗契丹的入侵,也足见其部众的骁勇善战。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4)

辽宋夏鼎立

府州对北宋很重要,除了防备、应对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威胁,宋太祖时,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就是与宋朝夹击割据河东的北汉。赵匡胤于立国之初,毫不犹豫的削了灵州土豪冯氏、麟州土豪杨氏,却独独留下府州折氏,用意就在于此。

正是有着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颇为重要的军事价值,北宋君臣才容许了折氏世镇府州。

那为什么又说他不重要呢?这是因为府州受限于先天条件,就算作为藩镇始终存在,也永远无法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

所以,尽管北宋君臣防备武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可仍旧对折氏保持了极大的宽容度。

折家子孙没有表露出野心,或者说没有不切实际的野心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见到诸多关于府州折氏的文字,而这些文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看不到折家子孙的野心。从后梁开始到北宋亡国,折氏始终都对中原王朝表示了极大的顺从性。

反观与之出身地位相当的夏州李氏,常常叛服不定。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因为家族内斗的原因,选择入朝为官,主动放弃割据的藩镇。其族弟李继迁则在对抗宋朝的路上越走越远,及至其孙李元昊称帝建国,已经可以和昔日的宗主分庭抗礼了。

不论宋太祖或者宋太宗,他们对西部诸藩镇所持的态度都是能削则削,不方便削的就转而拉拢。很显然,府州折氏就属于后者。

在宋朝历次对外战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折氏子弟的影子。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军讨伐北汉,折御卿亲率部众攻打岚州。淳化五年,宋军讨伐党项叛将李继迁,折御卿再次率领部族协助作战。

就事而论,如果北宋成功剿灭了党项李继迁的叛乱,府州折氏的重要性将大打折扣,很可能也会步了麟州杨氏的后尘。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5)

李继迁

但很可惜,宋朝没能摆平党项人,西北局势反而越发糜烂,宋朝就只能继续依靠折氏在河套横山一带的影响力,抵抗西夏对西北边疆的侵扰。

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折家就没有一丁点效仿夏州李氏,独霸一方的野心吗?我们无从得知折氏子孙在当时的内心想法,但可以通过现有史料分析一下,他们究竟有没有支撑野心的客观条件。

首先,府州地方虽然物产尚算丰富,但它的可拓展空间实在有限,向西是茫茫戈壁沙漠,向东是滔滔黄河,往北是辽国军州,往南又是大宋军州。

这样狭窄的战略空间,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势必要离开府州。而折家鼎盛时期的家主折从阮显然从未有过这等想法。或者说,以折家当时的实力难以在银夏等地与群狼争食。比起强大的定难军,府州毕竟还是过于弱小。与其为了不确定的野心冒险,不如踏踏实实抱紧中原王朝的大腿,经营府州。

事实也证明,折氏经营府州的策略是正确的,他们不但得到了宋朝君臣的信任,还得以和北宋王朝共始终。

折家与北宋朝廷虽有龃龉但依然重要

北宋朝廷也并非对府州折氏无条件的信任和容忍。乾德二年,当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死后,北宋朝廷仅以其长子折御勋为府州团练使,权知府州,不再任永安军节度使。到了开宝二年,宋廷再加封赏时,也不过是加封折御勋为永安军节度留后。折氏子弟也再不见昔年以使相之尊,镇守府州的盛况。

毕竟当时的北宋已经确立了强干弱枝,削夺藩镇的基本国策,身为藩镇之一的折氏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是因为诸多客观原因,折氏始终在缓削之列,拖到后来,子弟世袭知州竟然成了惯例。

尽管如此,府州折氏的地位和权力也在宋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渐渐受到了削弱和影响。

太平兴国元年,永安军节度留后折御勋被调离府州,改任泰宁军节度使。虽然升了官,却被安置在宋朝腹地的山东,成为有职无权的荣养高官。而后,宋廷又以折德扆次子折御卿权知府州,经过对折家兄弟的调动,折氏在府州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削弱。

三年后,宋廷正式派驻厢兵进入府州,以加强对府州的控制,之所以没有直接派驻禁军,应该是顾及到折氏的感受,不能使其反应过于激烈。直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宋廷才象征性的将驻屯厢兵升格为禁军,分置建安军、威远军。

屯驻军队的同时,宋廷也向府州派遣了文官。但比起屯驻厢兵,折氏子弟的反应却激烈了许多,甚至频频与派遣文官发生龃龉。

皇佑元年,宋廷开始在麟府路设置走马承受,用来监视地方,同时又使河东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察府州。如此大动作的变化,引起了折氏的不安和愤懑。为此,时任知州折继祖上书宋仁宗诉苦抗争,对此,仁宗在经过调查以后,仅加以安抚了事。

所以,到了宋仁宗朝,折氏虽然仍旧世袭府州知州,但权势已经大不如前,军政各方面都处于宋廷的严密监视之下。

北宋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北宋唯一的世袭准藩镇(6)

河套蕃部

宋廷深谙张弛之道,对府州折氏的控制也并非一味步步紧逼,毕竟还要依靠折氏统御沿边蕃汉诸部,使他们不至于完全倒向西夏,成为屏藩西北的重要力量。

折氏与北宋一齐衰落

宋神宗以后,折氏逐渐与宋人融合,也开始由武转文,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文武兼备的人物。如折彦质就曾考中进士,金兵长驱南下攻宋时,又在河东宣抚副使任上率兵十二万抗敌。 建炎南渡以后,于高宗绍兴五年,以枢密副使兼任参知政事,跻身宰执行列。

留在府州的折可求却选择了与之截然相反的一条路,向金国投降,以保全家族,但此后仍难免为金人所毒杀,最终惨淡收场。

失去府州的根基之地,折氏也从此衰落,自折彦质以后,再没有闻名人物见于史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