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

无论波罗的海有多么繁忙,北海有多么富饶,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北欧四国总是显得那么安静,从薄雾笼罩的峡湾,到覆盖全国的云杉松树,使得这片土地在世人眼里总是那么神秘莫测,常年高企的人口幸福指数,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俨然把这里变成了欧洲版的“桃花源”,难怪在二战时期,当英国运输船在公海频遭纳粹潜艇袭击的艰难岁月,会独辟蹊径的选择北欧航线,尽管会面临北极寒冷的威胁,但人迹罕至的安全环境总好过燃烧的大洋。

正是在这个半岛上,却矗立着一座座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赫尔辛基大学便是其中引人瞩目的大学之一,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是芬兰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更为重要的是芬兰人已经将它融入民族的血液中,甚至有芬兰人提议将赫尔辛基大学更名为芬兰大学,可见其地位之高。虽然它独居半岛东部,但外表普通的它却气质不凡,因为它肌体流淌着皇室的血液。

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1)

女王的“掌上明珠”

17世纪,世界的版图上还没有芬兰这个国家,当时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瑞典王国的天下,皇室“重男轻女”的思想总是演绎出一幕幕争位夺嫡的历史戏剧,所以当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王后诞下克里斯蒂娜的时候,这个女婴就颇不受待见,不过古斯塔夫二世却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和其他国王不同,他始终将克里斯蒂娜当做王子来培养,这也造就了日后克里斯蒂娜的坚强性格和铁血一面。

历史就是这么捉摸不定,为了捍卫新教,古斯塔夫二世在1632年率军参加三十年战争,在奔赴战场之前,国王声明如果自己战死,可由克里斯蒂娜继承王位。当初的声明却真的应验了,古斯塔夫二世阵亡的噩耗很快传回了瑞典王国,很少流泪的克里斯蒂娜为亡夫哭了三天三夜,并且每天都会抚摸父亲冰冷的遗体,父女情深带来的伤感并没有摧垮克里斯蒂娜的意志,反而让她坚定了继位的信念,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她终于坐上了国王的宝座,细心的大臣发现她继位的名号并非“女王”,而是国王,足以见得她已经完全褪去了女性的柔情,变成了一个具备男性气质的铁腕女王。

在她的政治学教师眼中“天子聪敏,遗传了父亲智慧”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对书籍极为钟爱,初次以外,她对绘画和雕塑也颇有兴趣,多次召笛卡尔入宫讨论哲学的轶事也被传为美谈,可见这个被视为17世纪初文化水平最高的国王,对于人文和教育是何等的热爱,因此她创办赫尔辛基大学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2)

瑞典王国早在1276年就创办了大学雏形机构——奥本教会学校,这所专为男孩提供神学教育的学校后来变成了一座教堂,为了节约创校资源,跟随父亲信奉新教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就借助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创办了赫尔辛基大学的前身——图尔库皇家学院。而那些初级培训机构被合并成了一所文法学校,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日后的乌普萨拉大学和图尔库大学,这三所北欧高等教育学府其实和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关系都很密切,但是最密切的还是赫尔辛基大学。

作为赫尔辛基大学前身的图尔库皇家学院完全采用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大学体系,全拉丁语授课的方式使得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神学教育,只不过在修读神学之前必须先修哲学,这也许和克里斯蒂娜女王痴迷哲学有关吧。

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3)

独立萌芽的孕育

由于彼得大帝击败了瑞典王国,所以在1809年,芬兰被划归俄罗斯帝国管辖,尽管远在圣彼得堡,但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仍然没有忘记图尔库皇家学院,他不仅没有破坏学校,反而积极资助这所学校,使得这所学校的规模较女王时期扩张了数倍,若不是1827年的图尔库大火,也许就没有现在的赫尔辛基大学了。图尔库在火灾中遭受严重破坏,所以包括这所学校在内的芬兰所有机构全部迁至赫尔辛基。从此,赫尔辛基就成为芬兰大公国的行政中心,为了感恩压力山大一世对学校所做的贡献,学校在1828年更名为亚历山大帝国大学,开始招收赫尔辛基的平民子弟入学就读。

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4)

由于俄罗斯帝国给予学校最大限度的宽松环境,使得学校迅速成为芬兰大公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芬兰独立和文化觉醒的思潮得以在这所学校孕育。Johan Vilhelm Snellman等杰出的芬兰独立领袖均是这所学校的活跃分子。学生组织、小规模政治组织和一系列进步文化活动使得亚历山大帝国大学俨然变成了一个“小政府”。一个由俄罗斯帝国皇帝亲手扶持的大学,最终却成为推翻帝国在芬兰统治的策源地,这真是一出黑色幽默剧,也是帝国始料不及的。

戏剧还在上演,1917年2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沙皇正式成为历史,随着10月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帝国分崩离析,也正是在这一年,芬兰独立运动领导者利用俄罗斯帝国内部矛盾无暇西顾之机,让芬兰成功获得了独立,独立之后,亚历山大帝国大学自然被更名为赫尔辛基大学,这所大学终于褪去封建帝国的陈旧外衣,换上了独立民主的光鲜外套。

如今的赫尔辛基大学已经成功跻身欧洲一流大学行列,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始终都是欧洲教育思想活跃的一极。它是高傲的,因为曾受女王垂青;它是柔美的,因为被大海滋养,矗立在校园内的那尊波罗的海的女儿塑像就是赫尔辛基大学的化身,在不断向来往的人们诉说关于女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英国女王的最后岁月(让人铭记的还有她和她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