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非遗传承(指尖非遗编织美好生活)

湘西土家族非遗传承(指尖非遗编织美好生活)(1)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朱友芳 邢雯 湘西报道

盛夏时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毛坝乡,篾匠们坐在凉爽宜人的凉风洞入口,一边细说家常,一边将手中的竹子劈成篾条,熟练地编织成箩筐、篮子、筛子等各种物品。洞内不时吹来阵阵凉风,丝毫不见暑热气象。

竹编技艺是永顺县毛坝乡世代相传的古老手艺。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58岁的付业林从12岁起就开始编织竹制品。“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被竹篾割伤、刺伤。我的父亲就是我的师父,他鼓励我坚持下去,”他说。

付业林介绍,将竹子做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品耗费时日,需要有十足的耐心。篾匠们会先选取合适的竹子,用篾刀把凸起的竹节磨平,然后把最外层的绿色竹皮刮掉。之后,篾匠再根据需要把,竹子剖成不同宽度的竹篾。

几十年下来,付业林的竹篾编织技能炉火纯青,有的篾丝甚至能细如针眼。名不见经传的竹子在他的手上变幻出各种花样,他的手上也因此长满了老茧。

在过去,竹篮、凉席、筛子等作为日常用品被广泛使用。付业林曾跟随父亲走遍湖南各地,挨家挨户上门,为5000多户人家定做过竹编制品。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竹制品的需求下降,取代篾制品的产品种类繁多,尤其是塑料制品。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手艺人,付业林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但是,用自然材料生产出来的竹制品有香味,而且能保存很久,质量比工业品好得多。”付业林说。

2003年,付业林在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闻名的湘西永顺县芙蓉镇开了一家竹编店,开始仔细研究人们在日用品消费中的审美趋势。

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付业林设计了外观精美、功能多样的竹制品,并雇佣了20余名当地篾匠按照这些设计编织产品。

渐渐地,他的竹制品开始受到当地人和游客的欢迎,游客们纷纷购买这些竹制品当作纪念品。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甚至海外。

随着订单越来越多,付业林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做竹制品,增加收入。“很多村民不能外出打工,因为他们需要在家照顾孩子和年迈的父母,所以我希望能帮助他们赚更多的钱,”付业林说。在新冠疫情爆发前,付业林的竹编生意每年可以给当地人带来370多万元收入。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仍传承着竹编手艺,付业林多次去走访学习。“我想和不同风格的篾匠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进一步磨练手艺。”付业林对自己的手艺和创新想法很有信心,希望扩大竹编在当地的影响力。

如今,付业林35岁的儿子也决心追随父亲的脚步,将竹编技艺传承发扬光大。付业林也希望能多带一些徒弟,让这门古老的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对付业林来说,竹编不仅是他一生的事业,还提醒着他自己是谁,来自哪里。

竹编技艺一直是毛坝乡的重要产业之一。据永顺县毛坝乡党委书记彭岚介绍,目前毛坝乡从事竹制品生产的有约80户300人,每年创收可达700多万元,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