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声东击西(兵法36计之第6计)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敌志乱萃②,不虞③,坤下兑上④之象利其不自主⑤而取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声东击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声东击西(兵法36计之第6计)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声东击西

一、原文和出处

  古兵法原文:敌志乱萃②,不虞③,坤下兑上④之象。利其不自主⑤而取之。

【注释】

①声东击西:《六韬.兵道》:“欲其西,袭其东。”《百战奇略.声战》:“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这意思是说人为造成敌人的空虚薄弱环节,从而有效进攻,获得必然胜利的计谋。

②敌志乱萃:乱萃,乱成一团之意。敌志乱萃,援引《易经.萃》卦中《象》辞:“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之意。萃,悴,即憔悴。是说敌人情志混乱而且憔悴。

③不虞:未意科,未预料;不及提防、不加戒备、意料不到的意思。

④坤下兑上: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并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即《易.萃》卦。“象曰:萃,聚也。……象曰:泽上于地,…..戒不虞。”意思是高出地面之泽,必然溃决。寓意一群乌合之众,注定失败。

⑤主:主导,指挥,统帅。《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

【按语】西汉,七国反①,周亚夫②坚壁不战③。吴④兵奔壁之东南取⑤,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⑥围黄巾⑦于宛⑧。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⑨东北,遂乘城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灭亡。险策也!

①七国反:西汉景帝时,吴、楚、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赵等七诸侯国,以吴王鼻为首,联合叛乱,后来被周亚夫用武力讨平。

②周亚夫:西汉名将周勃之子,讨伐七国叛乱有功,升为丞相。

③坚壁不战:坚守阵地,专等来攻敌人自我疲惫,再一举出击取胜。

④吴:汉文帝时给刘鼻的封地为吴。

⑤取:角落。

⑥朱隽: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人,东汉朝廷派兵镇压黄巾军的将领之一。

⑦黄巾:东汉末年以张角为首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巾当立”。起义军以黄巾裹头,称为:“黄巾军”,这次农民大起义称“黄巾起义”。

⑧宛:宛城,今河南南阳。

⑨掩:突然出乎意料地袭击。

原文今译:1、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况,不能提防突发事件,即出现萃卦所展示的水漫于地上的现象;利用他们的心智混乱无主张的机会,消灭他们。

2、敌人处于一片混乱、仓促迎战的时候,就是必然出现不及提防的空隙之时,就像处于高出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必然之势,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之。

【按语】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联合叛乱,汉将周亚夫固守城垒,拒不出战。当吴王刘鼻的兵佯攻守城东南角的时候,周亚夫却命令加强守城西北角的防御;片刻之间,吴王刘鼻的精锐部队果然猛攻西北角,因而攻不进去。这是统帅意志不乱、沉着应战、指挥镇定的典型战例。东汉末年,汉将朱隽围攻宛城的黄巾起义军。他在城外垒起一个土山观察城内,当他击鼓鸣金指挥进攻城西南角时,黄巾便一起向拥西南角守备;于是朱隽便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突然袭击城东北角,因该处守备空虚而顺利攻入。这就是在战争中统帅者混乱、不能预料与应付意外事件的战例。运用“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必须以敌人是否混乱无主而决定弃取。敌人混乱无主,运用这一计谋就获胜;敌人镇定有备,运用这一计谋将是自取失败。这是一条非常冒险的谋策!

二、现代经商典型案例及赏析

案例1:娄维川故作姿态逼对手称心让步

  娄维川,是山东掖县土山镇的农民,在引进一套塑料编织袋生产线的谈判中,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1984年,娄维川从青岛得到信息,日本某纺织株式会社正准备向我国出售先进的塑料编织袋生产线,遂当即到进口过类似设备的青岛、潍坊等国营大厂实地考察,了解其性能及运转情况,并确认引进可行。

1985年春,娄维川以烟台市塑料编织袋厂厂长的身份与日本株式会社东吉村先生达成正式购买生产线的口头协议。4月5日,娄维川与其他同志一道在青岛开始与日方谈判。

在进行了一周的技术交流后,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对方主要代表是国际业务部的中国课课长,他起立发言:“我们经销的生产线,由日本最守信誉的3家公司生产,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全套设备的总价是240万美元。”课长报完价,漠然一笑,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气。娄厂长微微一笑,心想,你吓唬谁呀!以前中国进口的同类设备,贵的180万美元,便宜的才140万美元,见了“土老帽”,还真是狮子大开口!

娄维川缓缓站起身,声音朗朗:“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你们的设备性能与贵国某某会社提供的产品完全一样,我省某某厂购买的该设备,比贵方开价便宜一半。因此,我提请你重新出示价格。”

日方代表听罢,相视而望,首次谈判宣告结束。

一夜之间,日本人把各类设备的价格开出了详细清单,第二天报出总价180万美元。经过激烈的争论,总价压到了140万美元,直至130万美元。

到此为止,日方表示价格无法再压。随后在持续长达9天的谈判中,双方共计谈崩了35次,最终拉锯战并没有结果,双方互不妥协让步。

“是否到了该签字的时候了?”娄厂长苦苦思索着,回顾谈判整个历程,前一段基本上是日方漫天要价,我方就地还价,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如果对方以为中国方面是抱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与他们进行压价谈判时,就难以再叫他们让步。于是娄厂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采用兵法“示形于东而攻于西”的策略和另一家西方公司做了洽谈联系。这一小小的动作立即被日商发现,总价立即降至120万美元。

这个价格可以说相当不错了。但娄厂长了解到当时正有几家外商同时在青岛竞销自己的编织袋生产线,这个形势对自己大有利了,他觉得应紧紧把握住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再挤一挤,会迫使对方做出进一步的让价。

谈判桌上的角逐呈白热化,娄维川等中方代表在日商住地谈了整整一个上午,日方代表震怒了:“娄先生,我们几次请示厂东,4次压价,从240万美元降到120万美元,比原价已降了50%了,可以说做到了仁至义尽,而如今你们还不签字,实在太苛刻,太无诚意了!”他气呼呼地把提包甩在桌上。

娄维川站起:“先生,请记住,中国不再是几十年前的任人摆布的中国了,你们的价格,还有先生的态度,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说完,娄维川同样气呼呼地把提包甩在桌上,那提包有意没拉上锁链,经他这一甩,里面那个西方某公司的设备资料与照片撒了一地。

日方代表见状大吃一惊,急忙拉住娄厂长满脸陪笑道:“娄先生,我的权限已到此为止,请让我请示之后,再商量商量。”娄维川寸步不让,“请转告贵厂东,这样的价格,我们不感兴趣。”说完,抽身便走。

次日,日方毫无动静,有人沉不住气,怕真谈崩了,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娄维川很泰然:“沉住气,明天上午会有信来的。”

果不出所料,次日一清早便传来了信息,日方请中方暂不要和其他厂家谈判,厂东正和生产厂家协商,让几家一齐让价。

下午,日方宴请中方并宣布了第五次压价,娄维川迅速反映,要求再降价5%则可成交。娄维川知道日方代表处在两头受挤的处境,便主动缓和气氛:“你们是客人,理应由我们来宴请,这次宴会费用,我们包了,价格问题请再和东京恳请一下。”

对于这次要求能否为对方所接受,谈判能否成功,娄维川心理也没底,只是觉得能省一文就算一文,娄维川研究了谈判对手心理,预先想好了反建议,准备着我方的价格要求,一旦无法正面达到,也要变换形式,把钱抱回来。

日方经过再次请示,宣布最后开价再让3%,为110万美元,距离娄维川的要求,只差了3万多美元了。娄维川看到这已经是最后价格,再挤下去不可能了,便慨然与日本代表握手成交,同时,他提出日方来华安装设备所需费用一概由日方承担,娄维川这个反建议又把那2%的差价挤过去不少。

谈判终于结束,娄维川累得一句话都不想再说。半个月功夫,白天在谈判桌上角逐,晚上不是商量对策就是星夜赶回土山镇汇报,就是铁打的,也有站不住的时候,日方的中国课课长对娄维川的副手孙世俊说:“你们厂长真厉害,我真有点怕和他打交道。”

娄维川的塑料编织带厂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国家创汇700多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工厂引进生产线的110万美元,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全部赚了回来。

娄维川还带着大家对这套相当先进的设备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使年产量比原来设计能力又增加了400万条编织袋。

娄厂长高超的谈判艺术与技巧着实令人佩服,将设备售价从240多万美元降低到110多万美元,多么了不起。其奥妙在于娄厂长一方面对市场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就是在谈判中运用了“声东击西”的谋略,使谈判对手慌了手脚,最终疑惑动摇,败下阵来。

案例2:“本田”“亚马哈”声东击西谁主沉浮

  在日本的摩托车生产行业中,本田、铃木和亚马哈是最大的3家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占据了日本摩托车产品市场的98%以上的份额,号称日本摩托车“三巨头”。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和亚马哈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日本摩托车市场“霸主”地位的商业战,在这之前,本田已是老大,日本街头行驶的摩托车差不多有一半是本田的产品。但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田由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开发、生产轿车和向海外扩展上面,导致市场份额节节下降。而此时的亚马哈感到扩展市场时机已到,便频频发起攻势,意欲夺取日本摩托车市场的“冠军”宝座。可惜的是,由于亚马哈对市场判断多次失误,结果不但夺冠无望,连“老二”的位置也没有保住。本田同亚马哈打得难解难分,为铃木的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重新坐上第二把交椅(1967年,铃木曾因忙于开发轻型汽车而被亚马哈夺去“老二”的宝座),亚马哈再次沦为日本摩托车三强之末。

龙虎之战不相让这场本田—亚马哈之战的导火线是轻便摩托车。在这之前,摩托车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一种是警察或体育比赛用的大气缸运动型摩托车;第二种是当作交通工具的实用型摩托车;第三种是纯粹用于消遣玩乐的娱乐型摩托车。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发现,一种造型小巧、启动方便、适宜于女性或白领人士通用的轻便摩托车很有发展潜力,便争相开发,生产。

最早发现这一市场并推出产品的是本田。早在1956年,本田就推出了欧味十足的“小本田”,以后又陆续推出了“查利50”、“罗密欧”等多款小型摩托车。1976年2月,本田推出的售价仅为63000日元的轻便摩托车,别出心裁地借意大利著名影星罗兰的喝彩声大做广告,结果广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十分畅销,从而成功地迎来了一个所谓的“轻便摩托车时代”,一如我们眼下上海的助动车大流行。

亚马哈对这一市场的判断却稍逊一筹,直到本田的轻便摩托车已经成为日本女性消费者的“宠儿”时,才猛然醒悟。在1977年3月推出了一种“并步式”轻便摩托车,穿裙子者不用跨腿即能骑乘,售价为6万余日元,显然是冲着本田来的,从此,本田和亚马哈的摩托车市场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亚马哈推出轻便摩托车虽然比本田晚了一步,但由于其产品的独特性,再加上借日本名演员大做广告,打开局面还是成功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双方针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能大肆宣传。本田说它的产品是跨腿骑乘,刹车时能立即用脚着地,十分安全,暗指亚马哈的并步式轻便摩托车缺乏安全感;而亚马哈亦不示弱,强调自己的产品“重心低,所以更放心”。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这时,由于本田开始注意力转移到同美国合资,在俄亥俄州建立本田工厂以及在意大利贝卢诺建立销售中心上面,从而牵制了轻便摩托车开发的精力,使得亚马哈产品长驱直入,在日本摩托车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节节上升。1981年,本田和亚马哈在日本的摩托车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分别是近40%,相差无几。

“再紧一步,我们就能赶上并超过本田,”亚马哈社长小池久雄胸有成竹地说。

轻易获胜使亚马哈决策层出现了轻敌思想,不顾实际地提出了“建立年产400万辆生产体制,夺取市场首位”的口号,意欲挤走本田,独霸日本的摩托车市场。

1982年,亚马哈一举投入300亿日元,建成袋井第二工厂,为建立年产400万辆生产体制打下基础。

不识时务难成器正当亚马哈全力以赴、大规模地扩建工厂、提高生产能力、以实现年产400万辆摩托车的目标时,本田已不再袖手旁观,白白拱手相让日本的摩托车市场了,而是重整旗鼓,实施反击,不断开发新产品,强化销售网络,意在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本田毕竟是日本的摩托车之王。1982年,本田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又回升到近50%,亚马哈则降至32.8%,进入1983年,一升一降,两者的差距更大。

本田的实力之强还体现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1981年,本田推向市场的新品摩托车为27种,1982年和1983年都是45种,每月总有3至4个新产品“亮相”。而亚马哈1981年、1982年和1983年推出的新品种分别为21种、27种、24种,明显不及本田。这点连亚马哈的技术开发人员也甘拜下风,“本田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

建立“年产400万辆叙利亚产体制”实属有勇无谋之举,亚马哈决策者没有认真分析市场形势,以及竞争对手本田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下降的原因,在顺利的形势下缺乏冷静的思考,一味追求产量,以致铸成大错。

8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进入低靡时期,社会购买力开始下降,亚马哈提出增产口号不久,便出现过剩现象,但亚马哈仍未醒悟。1980年至1981年间,亚马哈的摩托车增产数量为43万辆,大大高于其他摩托车生产企业,大量的摩托车卖不出去积压在工厂仓库里,工厂仓库满了怎么办?摩托车不同于汽车,可以置放露天,外露的仪表、发动机等日晒雨淋,极易生锈。于是有人想出了借用农家的水果仓库来堆放的办法,一时成为一大新闻。当时人们估计积压在工厂、销售中心和农家仓库中的亚马哈摩托车将近100万辆,这对年产220万辆摩托车的亚马哈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摩托车是时麾品,流行的季节卖不出去,待过了流行期后,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更糟糕的是,亚马哈并没有从产品严重积压现象引起警觉,没有断然采取大幅度减产措施,1982年的产量仅比1981年减少12万辆,仍达200多万辆,且削减的重点放在海外工厂。

当年日本的企业界评论说:“实际上在1981年底已见胜负了,可是亚马哈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还是硬挺,反而加重了创伤。”

这场市场争夺战以亚马哈的失败而告终,亚马哈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根据亚马哈1983年4月做出的年度决算,当年的利润只有2亿日元,而上年同期是189亿日元,已到了借债度日的地步,仓库中堆积如山,多达上百万辆摩托车最后亦只能作降价处理。

1983年5月,亚马哈终于作出减产、裁员和调整库存的决定。当年削减产量30%,年产量降至150万辆;解雇300个临时员工;从生产流水线上调离700个员工充实到销售第一线去;停止招工两年并开始削减管理层干部。

当年日本企业界评论亚马哈的这次惨败为“一将无功万骨枯”。当时,亚马哈集团的最高决策者是会长川上源一,该人独断专横,有“滨松的阿明”之称,阿明是非洲的一位大独裁者。亚本之战结束后,他没有主动承担责任,反而将责任全怪罪到下面的职员,他大量裁员也未能改变亚马哈的危机,最后,在1983年8月1日,他也只得发表一纸“引退宣言”,恋恋不舍地让出大权。

本田和亚马哈的摩托车市场争夺战已过去多年,但留给人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那就是:企业经营行为要以市场变化为向导,正确判断市场的需要,正如著名的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市场的胜利者是那些认真分析市场需要,辨别时机和为目标顾客制造超越竞争对手的富有价值的各种产品的人。”

案例3:声东击西,不过早地暴露自己

  洽谈开始,一般只是谈商品质量、数量和价格等双方交易的主要条件。其他条件如保险、支付、仲裁、索赔以及检验等根据以往交易传统来履行。

谈判人员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产品价格,要避免过早地同对方讨论价格问题,因为不论你的价格多么合理,只要对方购买这种产品,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应该在顾客对产品价值有所认识后,才能同他们讨论价格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让客户首先考虑产品的价格,要让他们的注意力引到产品的价值上来,也就是说,谈话应首先集中产品的价值这一问题上,而不是单纯地谈价格;如果一定要谈价格,就要连同价值一并提出,获得对方订货单据的决定性因素,应让对方看到他们将要得到的好处,而不是他们所付出的代价。

弗雷德。罗杰是一位销售经理,为新泽西的某个皮革公司搞推销,公司已经生产即将出售的新产品,这是一种加工成带状的皮革制品。他访问一个顾客,问:“你认为这产品如何?”“啊,我非常喜欢它,但是我猜想您现在会告诉我它是非常贵的,我应该为它付出一个荒谬的价格,在您之前,我全听说了。”“您告诉我。”弗雷德。罗杰斯说,“您是一个有贸易经验的人,您和别人一样懂得皮革和兽皮,您猜想它的成本是多少?”

那人受了奉承,回答他说他认为可能是45美分一码。

“您说的对。”

弗雷德。罗杰斯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说:“我不知道您是怎样猜到的?”

销售经理以45美分一码的价格获得了他的订货和随后的重复订货,双方对事情的结果都很满意,弗雷德。罗杰斯决不会告诉他公司最初给产品的定价是39美分一码。

在介绍价格的时候,必须让别人看起来价格比较低,但你向他介绍好处的时候,就必须使他们看起来好处比较多。

一个药品公司出售一种特别昂贵的兽医外科用药,它的价格与竞争的对手比起来高得吓人。但是推销员问兽医,每次的用量是多少,然后告诉对方,用他们的产品,每头牛仅多花3美分,那真算不了什么,但是它的效果却是同类无法相比的。这样介绍价格,使人易于接受,但如果他们说每包多30美元,那听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很可能把顾客吓跑了。

还可以推开价格,在时间上延伸。

“您现在的车每天用多少小时?”

“6个半小时。”

“啊,如果您买我们的,那么在机器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您可以得到全部的额外的机动性,更大载重能力和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室,每小时仅花6美分,一个月仅仅多花费20美元,20美元能买到什么。在普通的一个饭馆里一顿两人便餐,您对此不会有什么抱怨吧。”

你还可以告诉它不买的代价是什么?

“麻烦的是,如果您不买,一年以后,价格至少要上涨20%。”

在谈判中,不要怕对方提出低价的竞争者,要直接告诉你决不介意出低价的竞争者,因为他们一定知道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

案例4:

 小李和小王分别是两个IT公司的软件销售经理,两个人最近正在竞争一个企业的单子。

小李采取的策略是单刀直入式,在听到客户方采购的信息后,小李就马上和客户联系,约定了上门拜访的时间。小李的思路是到时候把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强大功能、特点一一摆出,客户还不心服口服的和他签单。拜访客户的那天早上,小李还特意把产品温习了一遍,然后满怀信心的出发了。

来到用户那边的会议室,小李先将笔记本、投影仪等设备安装调试好,就正襟危坐等着“大戏”开锣了。不一会儿用户方的老总、电脑部经理、财务部经理等陆续走进了会议室,小李连忙起身迎接、交换名片,一番寒暄之后,大家落座,就等着看小李的表演了。小李简单的说了几句开场白之后,开始切入正题,从自己的公司到产品,小李说的是天花乱坠,口若悬河,可以说是把能想到的优势都讲出来了,中间还时不时的贬低贬低竞争对手。要说小李嘴皮子上的工夫还真是厉害,连续吹了两三个小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这口才,不做传销、不卖保险都有点可惜了。

不过效果却没有小李想象的那么好:用户的老总听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借故离开了,其他留下来的人也是昏昏欲睡,如坐针毡。最后这个项目的结果可想而知,据说用户方的老总为此还和电脑部的人发了一通火,说怎么找来了一个软件推销员来浪费他的时间。

小王采用的则是声东击西的迂回策略。

在听到消息后,小王也是先同用户联系,约定拜访和演讲的时间。但小王演讲的主题却同小李完全不同。在演讲时,小王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只字不提,而是更多的谈及怎样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一个快速成长型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等等,并且举了几个因管理失控而失败的企业案例进行分析,并指出他们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以及怎样杜绝和解决这些管理难题。小王的演讲也进行了大约三个小时,在演讲过程中,用户方的老总不仅没有中途离开,而且是频频点头,并且不时的与周围的下属窃窃私语。演讲结束后,还拉着小王又聊了很长时间。

第二天,小王又来到用户处,原来昨天他已经向用户的老总提出免费帮用户做管理流程方面的调研,并且将会给出一个详细的解决方案。

两周之后,小王完成了调研。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小王对于项目签单的事情仍然没有向用户提过。而就在小王把沉甸甸的调研报告交到用户的老总手里时,对方也把一份签了字的合同给了小王。

七墨点评: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在实际销售中,很多销售人员往往为了尽快签单,而一味穷追猛打,以为通过密集轰炸就可以把客户搞定,但孰不知这样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令用户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在同用户的初期接触时,用户自然会有戒备之心,如果此时只是一味强调己方产品如何如何的好,功能如何如何的强,很容易会被用户认做是一个纯粹的产品推销员,从而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因此,在同用户的接触中,不要太急于暴露自己的意图,尽量将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所感兴趣的地方,使对方逐渐对你产生信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此时对方的心理防线已经逐渐放松,项目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了。

赏析: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这一策略在于把对方的注意力用在我方不甚感兴趣的地方,使对方增加满足感。这是谈判中常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能使我方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谋得我方利益的同时,使对方也感到最大的满足。

作为一位成功的谈判者,先决条件就要弄清谈判的目标,井在谈判过程中时刻不忘谈判的主要目的。

在同对方的谈判中,却要把自己的目标隐蔽起来,把一些次要的问题渲染成很重要的问题,而让对方多占些便宜,你也表示很“勉强”地让步。

如,我方得知对方最注重的是价格,而我方最关心的是交货时间,那么我们进攻的方向可以是支付条件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开到次要问题上,以实现我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策略如果运用得很熟练,对方是很难反攻的,它可以成为影响谈判的积极因素,而不必冒重大的风险。

【按语】

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图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故事】

台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数十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今台南安平)。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通无阻,又较易登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通,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通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玻。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拓广例证:

声东击西,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迫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歇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忏而后合,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乡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动静,莫能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的法则,对敌人先佯做柔弱的样子,然后以极大的军力去打击它;将要发展,佯做收缩;将要向东,佯做向西。总之,首先故意采取与自己意图相反的行为去麻痹敌人,然后按照真实的意图来行事;先是隐匿自己的意图,使敌人不明情况,然后采取果敢的行动去打击敌人。这种方法的诡秘,来无踪,去无影,如同水一般地不留痕迹。由于我之举动敌人无法推知,我就可以对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而胜。

军事上的声东击西战策之所以必然成功,因为它反映了事物矛盾双方必然发生转化的条件与机制。内部矛盾的状态,决定矛盾双方的转化态势,而矛盾双方各自的状态,又是由矛盾双方决定的。了解这一客观规律,就可以按此规律制定出使其矛盾转化的方法。当矛盾一方发展态势造成了另一方矛盾状态呈现出尖锐化,就是矛盾一方战胜另一方,使矛盾双方地位发生转化时。这一方法,除了用在军事上之外,还可以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945年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远东战役发动前夕,日军统帅部估计,苏军不会在雨季进攻。因为雨季道路泥泞,不利机械化大部队的前进,所以,日军认为苏军即使发动进攻,最早也要在九月间。在进军路线上,日军估计,苏军装甲部队不可能穿越沙漠和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因为这都是大规模机械化部队行军的禁地。结果,出乎日军统帅部的意料之外,苏联进军日期和行军路线,采取正是雨季的8月9日,进军的路线也是日军没有意料到的蒙古东部,翻越大兴安岭,穿森林,过沙漠,直捣沈阳。结果使日本关东军措手不及,一下子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全线崩溃,为逼迫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军在马岛突袭登陆是一次极成功的声东击西战略。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线曲折,总长1287公里,有许多避风海湾和自然港。英军选择的登陆地点圣卡洛斯港,其优越点是入口处水深36米,可供大型舰只停靠,岸上地域开阔,便于部队展开,但地势不利之处是海湾狭长,宽度仅6~16公里,舰队活动余地窄小,无法建立大纵深的对空防御警戒,易遭对方飞机集中攻击。这里交通不便,仅有一条小道与斯坦利港相通,且一路沼泽密布、道路泥泞,交通困难,不便登陆部队向斯坦利港 运动。因此,阿军认为英军决不会由此登陆,只派很少量的部队警戒,可谓防御的薄弱之处,而将防御重点都部署在海面较为开阔、道路条件较好的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及古斯格林。

英军在决定登陆前的5月初某日,就已选定圣卡洛斯港为登陆点,但为了掩盖这一真实目的,迷惑阿军,英军采取了多方面的声东击西措施:首先在英国报刊上大量登载假预测、假分析,什么英军将在西岛或东岛南部登陆。在发起登陆作战不久前,英国防部官员仍在向报界佯称,英军目前只是采用小股作战部队对阿军袭扰,使阿军疲惫、消耗,并不准备大规模登陆。在登陆的前两日,英军又用飞机连续袭击东、西岛南部阿军,却对马岛北部不闻不问。就是到了5月20日午夜,登陆已迫在眉睫,登陆舰船向圣卡洛斯湾进发之际,英特遣舰队的两艘航空母舰仍在自东北方向驶往马岛南端海域,佯示向马岛南部发起进攻。就在英军在圣卡洛斯港登陆时,英军仍用飞机、军舰对斯坦利港、古斯格林、豪沃拉港、路易港和狐狸湾强行登陆,并发起牵制性的攻击。这既使阿军无法判明英军的真正意图,同时又是把阿军客观地牵制于此地,即使得知圣卡洛斯失守,也无法回首抽兵去解救。

英军作了上述“声东”措施,还感不足,又在登陆作战步骤上,先把阿军地一切通讯设施全部摧毁,使阿军无从得到消息,不能及时空援。而且为了使“击西”意图绝对保密,不使阿军得知,又采取了无线电静默、中断向美军提供英阿双方舰位的情报。

由于英军采取了上述一系列声东击西总战略服务的措施,才使阿军一直被蒙在鼓里,不断加强着对斯坦利港和南部达尔文港的警戒与防守,却对北部的圣卡洛斯港始终不增加一兵一卒。结果在5月21日凌晨2时,英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一举上岸,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登陆。直到天亮以后,阿军才醒悟过来,可是已经晚了,英军在圣卡洛斯港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使英阿马岛之战的战局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尽管以后阿军对英军造成过多次重创,使英军损失惨重,但都是无关战争全局的,而决定全局性的突破点,是英军在圣卡洛斯港登陆成功。这次登陆的成功,为英军后来取得节节胜利开拓了道路,直到把阿军7000人逼困在斯坦利港,迫使阿军求和,结束这场马岛之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