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

导语:每当我们对一项事物萌生兴趣爱好的时候,我们总喜欢问:我都这个年纪了,现在才开始从头学起,是不是太晚了?别人在这个年纪可已经学有所成了呢,我还来得及吗?

比起考虑这些问题,我们更该扪心自问的是:是否真的打算要将这个爱好贯穿此后一生?能否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是,那就立马开始,永远不晚。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1)

学习

从中唐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从737年到792年(一说793年),韦应物一共活了55岁。在20多岁生命快走到一半时,他才立志开始读书、提笔学作诗,到40多岁时,便写下七言绝句中的佳作《滁州西涧》,留下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而“松子空山落,幽人应未眠”“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等句皆出自其手。

可要知道,在此之前,他甚至说自己“一字都不识”

别人都在苦读 少年韦应物在游戏人间

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们,李白自称十五岁时就“作赋凌相如”,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初唐四杰更不必提,几乎都是神童出身,年少时便有才名,王维更是在21岁的年纪便中了状元。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2)

古代读书人

即使天纵奇才,但也无一例外,这些诗人们在少年时都在刻苦读书。为了走上仕途,大多数文人的路径是从地方到中央,他们不得不从小苦读,时刻准备着。

他们在苦读的时候,少年韦应物在干什么?游戏玩耍,喝酒斗殴,偷看女孩子……跟读书作诗没有一点关系。

韦应物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家族是关中望族,家族中有好几个人曾做过宰相。作为官N代,他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十四五岁便入选皇家侍卫,而且是在玄宗皇帝身边当侍卫。

这段时间,他形容自己“无赖恃恩私”,横行乡里。在《逢杨开府》一诗中他这样写到: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细述自己如何无赖、蛮横,游戏人间。还说自己在当时一个字都不识,整天只知喝酒放荡。如果不是诗人刻意自黑,那就真的往事不堪回首了。

无论如何,韦应物读书写诗来得比较晚这基本是定论。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3)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历经安史之乱 20多岁才读书学作诗

关于韦应物读书晚的记载,《唐才子传》中有说:

尚侠,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及崩,始悔,折节读书 。

他自己在《逢杨开府》里写: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拔笔学题诗

经历“安史之乱”后,少年时没有好好读书的韦应物打算开始好好读书和学习作诗了。这时候他多大?已经是23岁左右的年纪。这在古代,可早已错过学诗的黄金年龄。

不仅如此,韦应物从此还痛改前非,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转而成为一个“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的儒者雅士,这跨度不可谓不大。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4)

焚香读书 高洁雅士

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讲到韦应物生平的故事里,大多都将其作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正能量典范。但觉今是而昨非,痛下决心做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一点并不是太难,我们谁还没有下过几次这样的决心呢?

所以,下决心很重要,下决心之后的坚持和方法更重要。

终致学有所称 看韦应物学诗方法论

韦应物说自己“拔笔学题诗”,他的学习绝不盲目,而是有目的,有方法的。从他留世的诗作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他学诗的路径,其实这对于我们读书写作同样值得借鉴。

1、广泛阅读,找准风格契合者

在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籍中,会提到很重要的一条:历遍经典,找到与自己最相契合的那个灵魂。

任何体式、任何风格都能驾驭的人毕竟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到跟自己灵魂最相近的前辈这点很重要。于韦应物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陶渊明。韦应物后与陶渊明并称“陶韦”,可见二人的风格是很相近的。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5)

陶渊明画像

韦应物对陶渊明的学习,不是浮于表面的仅就诗歌体式上的学习,他能学得好,是因为他们二人在胸襟气度、行止上的相近。

清人施补华就说:

后人学陶,以韦公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盖因其在漫漫长河中,找到了与他最相契合的那个灵魂。韦应物在仕途上,屡次罢官又再入仕,入仕后又罢官闲居,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最终居于苏州城外永定寺,直至终老。

所以他说“明晨下烟阁,白云在幽谷”“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他的诗作语言、生活情致、诗歌理想都与陶渊明相类。

2、创新之前,从模仿经典开始

写作无疑是需要创新的一件事,但在此之前,不妨试着从模仿开始。在很多教大家写作的课程里,尤其是商业化写作,一定会告诉大家一点:多看畅销书或畅销文,拆解其人物、情节、悬念设置等,从模仿开始。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6)

写作,从模仿开始

在韦应物这里,也是从模仿从前的经典开始。他有一首诗,诗名《效陶彭泽》,就是效仿陶渊明的风格所作,其中四句为: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再看一首他的《郊居言志》:

……

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

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

读罢,是否满满的都是陶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影子?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7)

飞鸟相与还

3、博采众长,形成个性化风格

在韦应物的诗歌中,随处可见他对前人诗作的吸收。他的诗歌风格“朴实高古”,除了陶渊明其人其诗,还在于对《古诗十九首》的学习。有专门对韦应物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作的研究,将其学习分为模仿、旧貌展新颜、另创新意三个阶段。

而他的部分乐府歌行,又有对古乐府的学习和吸收;在山水诗方面,又可见对谢灵运、谢眺的学习。

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但韦应物的难得在于,既注重了博采众长,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诗作取清淡于陶渊明,取秀美于大小谢,在王孟之外,创造出了具有中唐特色的个人风格。

清代纪昀说他“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而白居易评价其五言诗:

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8)

山水空灵

写诗能够自成一家,便是了不得的成就。

以一诗为代表 看韦应物诗风与境界

通过学习,韦应物解锁了个人诗歌创作成就,成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代表。那他形成的个人风格到底是怎样的?

从他知名的七绝佳作《滁州西涧》可见一斑,而韦应物更为擅长的,其实是五古。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冷清的郡斋之中,诗人突然想起了在山中居住的道士友人。他们从涧底打来木柴,煮白石以充饥。这种宁静淡泊的生活,引发了诗人的向往。

韦应物经典100首(韦应物20多岁才开始学作诗)(9)

远慰风雨夕

于是诗人发出“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慨叹,这正由于对前述生活的向往。而这样的诗句,根本不必细究它到底如何翻译如何解释,只需读来,便觉空灵高逸,达到“韵高而气清”之境界。

而最后一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则同样意境遥远深邃,格调高古,余味无穷。

叶嘉莹先生将诗歌的欣赏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感官感受,第二是感情上的感动,第三则是感发的联想。第一第二易达成,第三则是最难,它需要达到“超乎具体情景、事象之外的思致或意境”。

而韦应物“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无疑到达了这第三个层次,能够让人产生超乎五感之外的心灵和灵魂上的感发。正所谓“心如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亲身感受唐朝盛衰之转折,历经思想性格翻天覆地的转变,在山水之外,韦应物也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对国运时势的忧虑之中,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之中,对社会现实的顽强抗争之中。他取得的诗歌成就,是多面的。

他出发时已不早,达到的高度却也不低。

学无先后,即刻启程。

参考资料:

《古诗词课》叶嘉莹

《中国古代文学史》马积高 黄钧

《略论韦应物诗歌的艺术渊源》王锡九

《韦应物诗歌艺术成就》梅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