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必背内容(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

说起朱自清先生,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那篇《背影》,原本我是每次读来都眼睛酸涩,随着年龄渐长,如今竟是每次想到便心有戚戚。

看到这本《经典常谈》时,我心中很是激动。这是一本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是朱自清先生在顶级学府几十年研究教学的心血,我们无缘走进那个年代的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却有幸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上一堂老先生的经典课,何其快哉!

朱自清先生必背内容(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1)

这是一本看似简单的小书,讲的是十三堂古典文学常识课,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朱自清先生把国人必须精读的这些国学古籍,梳理出认识国学的逻辑线,让我们轻松地把经理整理成一个系统,梳理出古籍的阅读逻辑。书中介绍的知识简洁精辟,文字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可作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在《经典常谈》这本书中,我们不仅能了解各部经典产生的背景,更可窥见中国古典文化的全貌。

01 私塾里的课本:《说文解字》与“四书五经”

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长着四只眼睛,观察力敏锐,十分聪慧。他看到泥地上的兽蹄、鸟爪痕迹,触发了灵感,于是造出汉字。对“仓颉造字”这一典故,朱自清先生说,由一个人创造所有文字,这件事本身很难令人信服。他认为,事实大概率是这样的:

秦朝以前,各国文字千差万别,诸侯国交流非常不便,到战国末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这时,如果人们能认同是圣人凭一己之力创造了文字,那么文字的统一就会容易很多,于是,“仓颉造字”说应运而生。

文字的统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出划时代的《说文解字》。书中收集整理了9000多个汉字,不仅对每个字作了说解,还分析了偏旁,确定了540个部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朱自清先生称其为“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五经”包括五部经典:讲八卦的《周易》,涵盖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中国最早的记言历史《尚书》,大部分记录的是虞、夏、商、周四代的号令;《诗经》通过“风雅颂”,教化人们的思想朝正确的轨道发展;《礼记》记录了儒家礼制变迁的历史,《春秋》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四书”包括《学》《庸》《论》《孟》:《大学》提纲挈领讲“初学者入德的的门径”,我们熟悉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出自其中;《中庸》讲孔子所传心法;《论语》教世人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孟子》则讲“仁”“义”“利”“善”等修养境界。

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便要从“四书”读起。先生最初是不用给学生讲解的,只需督促学生背诵,不光背正文,还得背朱熹的批注。背着背着,到参加科举考试时,学生自然就懂了,而那时的考试题目都出自朱注的“四书”。原来,我们读的这些经典,竟是古人的私塾课本。

朱自清先生必背内容(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2)

02 追溯正史的源头:《史记》《汉书》并称良史

司马迁36岁那年,接受父亲司马谈临终遗命,要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100多年,班固和司马迁一样,出生于世家并子承父业,在汉成帝赐给他曾祖父的全套藏书副本中,就有司马迁的《史记》。

终于做了太史令的司马迁,后遭李陵之祸宫刑入狱,出狱后做中书令发愤著书,以一人之力终成《史记》;自幼博览群书的班固,在皇家藏书处做兰台令史,后因窦宪轼帝牵连入狱,死于狱中,其父班彪、弟班超、妹班昭都有功于《汉书》,所以说《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史记》自创“纪传体”,叙事自黄帝到汉武帝,首尾3000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共230年。后来的史书,全部沿用了《汉书》体制,断代成书。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正是由于司马迁的长于描写,如今我们才能看到古代许多重要的人物形象;《汉书》所包含的内容则比《史记》更为广大,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等,尽在其中。

《史记》《汉书》可以说是中国正史的源头,这两部书不仅是中国最早有系统的历史,同时也成为文学的经典。历史上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为后人留下无价财富。

前者“文直而事核”,后者“文赡而事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不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异曲同工。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朱自清先生必背内容(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3)

03 思想碰撞的火花:《战国策》与诸子百家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列国纷纷称王,各自争强。那时的国君,没有世袭大臣辅佐,于是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不论其出身贵贱,“好客”“好士”之风盛行。

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凭口舌免战祸自然成为外交首选于是游说之士就显得特别重要。“合纵”派苏秦、“连横”派张仪,便是当时战国游说之士的代表人物。

策士们游走于各国之间,在说战争和诈谋的同时,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自是必不可少。汉代刘向把这些策士说辞编写成书,即《战国策》。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记事上接春秋,下至楚汉,共202年,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

不过,“策士”们揣摩主子心意投其所好,凭三寸不烂之舌帮主子取得地位,并藉此保住饭碗,因此大多没有自己的主张与理想。而同时兴起的“诸子”,却是根据自己的见解,“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诸子就是士。春秋战国时期,“士”是对有才能的人的尊称。这些有才能的专家们开门收徒,徒弟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地位也就越来越高。他们研究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提出种种看法和主张,诸子百家由此兴起。

儒家提倡礼治,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巨大;墨家擅长打仗,是制造武器的专家,其“非攻”“兼爱”思想体现在《墨子》一书中;道家是隐士,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庄子则主张绝对的自由与平等,无所谓物我、是非与生死。

除此之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首领的阴阳家等,也分别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的火花,在这一时期,绽放出光耀后世的璀璨芳华。

朱自清先生必背内容(不可错过的十三节国学经典课)(4)

04 传统文化的盛宴:经典吟诵中的辞赋诗文

在朱自清先生看来,屈原是忠臣,更是节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喟叹,是屈原的悲剧,也是《楚辞》的基调。

从荀子的《赋篇》到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再到欧阳修的《秋声赋》《赤壁赋》,“赋”这一我国独有文体的发展脉络清晰浮现。

诗的足迹则更有看点。从汉《乐府诗集》到《三百篇》,我们可以找到五方诗的源头;陶诗写意,教人赏味田园;谢诗工笔,教人赏味山水;唐诗成立律诗绝句,李白更是写起了七言乐府;杜甫写实,影响直贯两宋时代;宋诗散文化,至苏轼而极。历代诗各有胜短,求新求变,便是进步。

文的发展则串起了我们所了解的所有经典。从《周易》的卦爻辞到《尚书》的追记,从第一部有系统的书《吕氏春秋》到第一部系统史书《史记》,从佛经翻译到群经义疏,从唐宋八大家到宋代“话本”、明代“八股取士”,从清代桐城派到梁启超新文体,语言的现代化一直跟随着自然的趋势。

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名字,从历史长河中跳跃出来,其流传的佳作、背后的故事,洋洋洒洒展开成一段段生动的文字。这本是对传统文化的梳理,却分明更像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让人读来酣畅淋漓。

结语:

朱自清先生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并非是关于这些经典的概述。他通过十三节经典课所讲述的,是经典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与思想,正是这些穿插在经典中的人文故事,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亲近经典。

对于写这本书的目的,朱自清先生这样说:“如果读者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畅销大半个世纪的《经典常谈》,无疑是足以告慰老先生的。

通过一节课,介绍一部经典;通过一本书,启蒙传统文化。读过这样一本书之后,再去拿起经典原著时,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新的更好阅读起点,也能够站在不同的高度,重新审视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