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成语的典故(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食不下咽“食不下咽”这一成语,是说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河南成语的典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河南成语的典故(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河南成语的典故

食不下咽

“食不下咽”这一成语,是说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典故出自唐代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韩愈这段话说的是唐朝时张巡、许远等将领在“安史之乱”中守睢阳过程中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叛将尹子奇指挥叛军攻睢阳城未果,反而被南霁云射瞎了一只眼睛,便命军士把睢阳围得更紧。

城外的叛军源源不断,城里的守军无援,越打越少,到后来只剩下1600多人。粮食吃光,士兵们陆陆续续饿倒。睢阳城日益陷入危机。当时,在谯郡的唐御史大夫许叔冀、在彭城的尚衡、在临淮的贺兰进明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隔岸观火,不来救援。“睢阳士卒死伤之馀,才六百人,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之,巡守东北,远守西南,与士卒同食茶纸,不复下城。贼士攻城者,巡以逆顺说之,往往弃贼来降,为巡死战,前后二百馀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城中日蹙,张巡命南霁云赴临淮向贺兰进明借粮并乞师援救。

南霁云带十三个生死兄弟,夜冲敌营,经过一场厮杀,冲出了重围。到临淮后。贺兰进明听说南霁云来了,亲自迎接,见南霁云一行十三人浑身是血,不禁打心眼里称赞他们的勇猛。南霁云说明来意,贺兰进明望着南霁云,却不开口。南霁云说:“大人不知,睢阳守城的军民坚守睢阳,尹子奇十三万大军攻城,攻了多次都被击退。我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要守住睢阳城。在与敌人拼命中,多少人惨死呀!请大人念及报国大义,出兵借粮相援!”

贺兰进明害怕叛军,不愿出兵、借粮救睢阳,见南霁云是员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做自己的部下,便笑了笑说:“将军与叛军厮杀辛苦,让我先为将军摆酒接风。”南霁云说:“睢阳军民正在提着脑袋守城,盼援兵如旱中之盼云霓,我哪里有心吃酒?”贺兰进明说:“事情再紧急,也不在乎一顿饭的时间。将军血战出城,又经长途奔波,怎能让将军再饿肚子呢?”贺兰进明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盛宴,并请众将领作陪。南霁云入席。可他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于是站起身来,流着眼泪向众人说:“众位将军,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他们吃树皮、棉絮,罗雀掘鼠守城,我在这里怎能吃得下这样的盛宴啊!就是吃到嘴里,又怎么能咽得下(虽食,且不下咽)……”又转身向贺兰进明说:“大人手下有的是兵,有的是粮,就快快增援吧!大人不答应,我就滴酒不进,粒食不餐!”

事到如今,贺兰进明不得不把心里话说了出来。他先招呼南霁云坐下,然后微笑着说:“将军,我即便派兵前去,睢阳城早晚也是会破的。明知如此,何必让将士去送命?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武艺高强,是难得的大将,何必跟着张巡白白殒命?劝将军留在我军中,我一定不会亏待将军,将军不但可保性命,而且以后可与我同享荣华富贵。”

南霁云一听,腾地站了起来:“大人迟迟不肯发兵,原来为此!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

贺兰进明说:“将军不可意气从事。我是为将军着想。张巡和许远面对叛军十三万精兵,不识时务,以几千人对十三万,岂不是螳臂挡车?还望将军三思。”

南霁云斩钉截铁地说:“我南霁云为了大唐江山,虽死无憾!”他料定无论再怎样央求,贺兰进明不但不会发兵,而且不会让自己回去,便张口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我南霁云不能完成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做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我若负朝廷和国民,如同这一断指!”

参加宴会的官员都大吃一惊,一个个都用袖子掩住了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这段历史被载入史册,影响深远,人们谈起此事,感慨不已,后来便将“虽食,且不下咽”简化为“食不下咽”这一成语,广为应用。

例句:“肥义思李兑之言,夜不能寐,食不下咽,展转踌躇,未得良策,乃谓近侍高信曰:‘今后若有召吾王者,必先告我。’”(《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三回) (28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