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法西斯以外,最让人深刻的应该就是美英法三巨头会晤的照片了。在回忆起雅尔塔会议的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幽默中不无心酸地说道:“一边坐着饥饿的俄国北极熊,另一边是强悍的北美野牛,夹在中间的则是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1)

德黑兰会议中的三巨头

首相这么说也有些谦虚,试想能够与斯大林和罗斯福坐在一起谈判合作,丘吉尔多少是有些过人之处的。在他的这本半自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就披露了二战期间的细节,也侧面体现了作为那个时期的首相,丘吉尔是如何通过他的军事才能,周旋于并成功与美苏两国统一战线的。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2)

丘吉尔也因为这本回忆录于1953年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在这场世界大战中,这位军事天才是如何运用他的军事才能的。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3)

丘吉尔军事才能的四点表现

1. 善于作出总结

从这本二战回忆录中就可见丘吉尔对于战后总结反思的重视程度,二战开始之前,1928年,在丘吉尔所写的《战后》一书中,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总结反思,就提出了对世界未来局势的担忧。

一战中,德国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然而德国战败后,英美法各国开始整顿国内经济,根本无暇顾及德国正在干什么,唯一对德国的关心就是催促德国支付赔款。

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它一定会尝试尽可能地快速重整军备。

虽然在《凡尔赛和约》有相关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但是德国每次都在试探性地越界,这并没能引起其他战胜国的警惕。时任英国首相的是张伯伦,和美法两国的领袖一样,丝毫没有注意到危险正在悄悄来临,甚至迫于财政危机的压力,决定对本来就够少的军备加以削减和限制,这样一来,德国更有机会更充分地准备。

1935年,德国开始破坏《凡尔赛和约》恢复征兵,接着开始重建海军,同时还在秘密制造军械,建立空军,这一切英国都表示默许,直到希特勒开始宣布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这才开始慌张起来。

丘吉尔多次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可以避免或是缩小为局部性的战争,但是当时的人们都沉浸在一战胜利荣誉和喜悦中,对战败的德国完全没有将其放在心上,这就导致战胜国一次又一次错过扑灭这场灾难苗头的机会。

当希特勒以“要解放、保护这片土地1000万以上的日耳曼同胞”为借口,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英美法竟然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人最多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此来平息战争。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4)

1938年10月,纳粹德国正式吞并苏台德地区,一名妇女含泪致纳粹礼。

英国人似乎还沉浸在他们“光荣革命”(不流血的战争)的胜利之中,认为这种割地讲和的方式是正确的,然而在英法等国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地区之后,德国完全背弃协定,毁灭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美苏曾想插手,但是英法都没有给予支持,于是德国又将目标瞄准波兰。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5)

1938年,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从左往右依次是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丘吉尔写道:“如果我们在1938年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那是明智的,因为德军那时还不一定能派出五六个训练有素的师到西线驻防。

由于德国突破华沙后,就已经濒临前苏联领土,既然之前提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保卫波兰的建议都不被理睬,这一点斯大林还是很在意的,于是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久之后,英国内阁重组,丘吉尔终于登上政治舞台。在此之前他所为战争做的总结和观察,以及这一良好的习惯,都为他取得今后的支持和战争胜利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6)

莫洛托夫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里宾特洛浦(右三)和斯大林在其身后

2. 前瞻性和远见

其实丘吉尔的前瞻性和他对战争和世界形势的思考和总结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在那段日子里生活并工作过的人,我希望能够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在于原本可以避免;善良的软弱如何助长了恶者的凶狠;各民主国家如果不联合为更大的机构,其体制的常规是如何缺乏唯一能给民众带来安全感的恒心和信心;在10~15年的时间里,我们在自卫问题上为什么没有政策可言。

在丘吉尔1929年1月1日就发表文章称:

某些令人担忧而确切无疑的事实,已像从漂浮的云层中出现的山峰那样逐渐显露。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打起仗来,全部人口都将加入战斗······可以肯定——在下一次的战争中,他们使用的必然会是一些大规模、无限制的毁灭性武器,甚至可能一旦发射就无法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都被丘吉尔预料打了,即便如此,但他当时还不是首相,只能建议张伯伦,不幸的是,很多建议并未被采纳。

世界大战在波兰被入侵后彻底爆发,而丘吉尔也因此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各国都是基于本国利益做出决策,这也正需要领袖人物的格局和远见。

虽然之前苏联和德国已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是膨胀的,尽管斯大林一直在有意识地建立和保持苏德之间诚挚的关系,希特勒还是突袭了苏联十几个未设防的村庄,并打算进攻苏联。

巴巴罗萨彻底打响了苏德战争。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7)

德军轰炸中遇害的苏联母亲和孩子

而此时的英美两国,除了在苏联与德国交好时期不断写信或使用具体情报提醒斯大林,在苏德交战后,英美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对苏联实行援助的重要性——这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共同事业。

对于对苏德战争的支援,美国一年间向苏联前线提供了超出商定数目的飞机,共计3600架,虽然英国无力提供这么多的军事援助,但是丘吉尔依旧用行动表达自己的诚意——募集医药救助基金为苏联提供后方的医疗物资。这也为今后英法美三国合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欧洲,丘吉尔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了德国身上,而对亚洲地区的日本法西斯,似乎早已被他看透。原本美国并没有完全加入这场世界大战之中,但是日本竟然不自量力地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珍珠港被突袭后,就告诉前来询问的丘吉尔“现在,我们大家是风雨同舟了。”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8)

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遭到轰炸时的情景

某种程度上来说,丘吉尔是有一丝高兴的,当然,这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由于日本的鲁莽行为,让反法西斯阵营成功招入了美国,这样一来,战争就变得简单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前预告了战争的胜利。

3. 杰出外交能力

一直以来,英国都不遗余力地拉拢美国和苏联共同抗击法西斯力量。

美国总统大选之后,罗斯福说:“我们的政策,是向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对面坚持抵抗侵略的国家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资支援。”英国在不列颠空战之后损失惨重,于是丘吉尔向罗斯福写了一封长信,不仅阐明了伦敦有关方面对整个世界形势的共同看法,而且也提出了对战争走向的展望。以及诚意满满地向美国提出对作战飞机的借用和结算方式。

然而正是丘吉尔这一封长信,打动了美国,美国并不打算向英国收取费用,同意以租借的形式将作战飞机志愿给英国。于是,永垂不朽的《租借法案》草拟完成并通过,英国也因此渡过了难关。

在苏德战争爆发不久,丘吉尔与罗斯福会晤,在此之前,二人已经日渐亲密地通信了将近两年,可见丘吉尔对于英美关系和罗斯福总统的支持的重视程度。不久,二人签订了《大西洋宪章》,相互约定了两国的义务和要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英国自身的一种保障。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9)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威尔士亲王”号甲板上

尔后,丘吉尔分别参与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并与斯大林有更多机会充分交谈,然而在交谈中,丘吉尔认为斯大林误以为英国要停止执行“霸王”作战计划,而一直隐隐担忧,并致力于消除英国和苏联之间的双重误解。

在二战中,武器最有优势的是美国,损失最惨重的是苏联,然而英国却能周旋于这两个强国,不可否认这其中罗斯福面对战争格局很大,但是也并不能因此否认丘吉尔杰出的外交能力。

4. 巧用群众基础

在墨索里尼垮台不久前,反法西斯阵营开始在罗马和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上空散发传单,这是以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名义给意大利人民的一封信,揭露法西斯的邪恶本质,并在传单最后慷慨陈词:“现在这个时刻要求你们决定:意大利人究竟是要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卖命,还是为意大利文明求生。”

意大利的军队士气渐渐一落千丈,士兵们不愿意再打下去,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人最痛恨的人······

就这样,罗斯福和丘吉尔利用群众打下基础,加速了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也成功瓦解了法西斯阵营轴心国的一部分。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10)

1943年,听到爆炸声的意大利人

在德黑兰会议上,当斯大林问起如何对待德国的问题上,斯大林表示要消灭德国的总参谋部,将五万军官和技术人员全部枪毙,这样便可以一劳永逸。丘吉尔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坚决表示英国议会和公众永远不会容忍集体枪杀。

虽然这只是丘吉尔与斯大林在德国战俘处理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但是能够看得出丘吉尔更愿意用和平的方式对待同样受到战争迫害的士兵,这也是他能够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的原因和一贯作风。

二战中的领袖丘吉尔(丘吉尔凭何与罗斯福)(11)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密苏里”号上代表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以日本投降结尾的。1945年7月,美中英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在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无果后,决定在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但是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美中英并没有以惨无人道的突袭方式,而是在7月27日开始散发传单警告日本11个城市,警告中写道他们将遭受猛烈的空中轰炸,8月9日在广岛投放第一颗原子弹,在长崎投放第二颗。

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协议书。在这最后的挣扎中,日本法西斯明知必败,不顾无辜百姓是否会遭到轰炸影响甚至丧命,与同盟国在投放炸弹前对各城市的预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西斯力量的铲除是民心之所向,如果一味膨胀野心,而不顾无辜百姓的死活,这样的政权也必将覆灭,这是历史的规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