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师每次都不给我作业 你的作业有效吗

不是所有“量”的积累,都会发生“质”的变化比作业的“量”更要紧的,是作业的“质”,即作业的有效性,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老师每次都不给我作业 你的作业有效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老师每次都不给我作业 你的作业有效吗

为什么老师每次都不给我作业 你的作业有效吗

不是所有“量”的积累,都会发生“质”的变化。比作业的“量”更要紧的,是作业的“质”,即作业的有效性。

一、有效作业的五个特征

1. 要马上应用

我们的家常课改革,每一节课都有一张任务单。任务单上有四项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三是“读(背)”,任务二和任务四是“写”。任务一的“读(背)”与任务二的“写”是一对拍档,任务一“读(背)”后,任务二“马上应用”。任务三与任务四也是如此。学习金字塔表明,以听讲为主的教学,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只有5%;“马上应用”的教学,两周后的知识保留率高达90%。“马上应用”的关键词不是“应用”,而是“马上”,立即、立刻、赶快,当堂学、当堂习,“学”和“习”本身就是最佳拍档。有了任务二、任务四的“马上应用”,任务一和任务三的“读(背)”学生会专注、投入。没有“马上应用”,爱读不读、滥竽充数就会屡禁不止。“学”了马上要“习”,语文课上所学的,耳朵听了泉水叮咚的音乐课,眼睛看了五颜六色的美术课,四肢经历了汗流浃背的体育课,回家再“应用”,学生说,老师讲了,可我忘了。

2. 要真实情景

甲是定点投篮的高手,投100个进100个,甲算不算篮球高手?不算。真实的打球在运动、对抗、合作中进行。有效训练要跟真实情景一致,训练和实战才能融为一体。考试有两大特点,一是限时,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算错;二是独立,作弊、违反考场纪律,算零分。很多课堂,读一读、问一问、答一答、议一议,少有当堂作业,作业都要回家去写,“限时”无从说起,“独立”无法保障。作业写了不少,效果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投入大、产出少的背后是作业训练跟考试情景的不一致。家常课改革,把70%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读、背、写,每一节课学生都有15分钟的读背时间、15分钟的作业时间。所有学生在教室里、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完成作业。作业时有闹钟,铃响即停笔,没做完算错,作业跟考试情景一致,作业的信度得到保证,作业的效率得到训练。

3. 要教练在场

体育锻炼没有教练,那叫玩玩。教练在场,玩也可以成为训练,玩中的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默契度都是赛场上的重要能力。学生的作业不在课上完成,不是成了没有老师在场的课后作业,就是成了没有老师在场的回家作业——这,不只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不少家长没有教练意识、没有教练能力,结果跟孩子闹掰了,这样的“教练”只能起负面作用。课堂不只是学生听讲的场所,更是学生训练的场所,所有的能力最终都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读熟课文、背出片段、抄写默写、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都在课上、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完成,遇到障碍学生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这个帮助就是及时雨,就是“点拨”。

4. 要同伴相随

一群人训练,心情、效果、持久性都比独自一人好。读熟课文、背诵片段、抄写默写、课后习题、配套练习册,学生都回家一个人默默完成,没有“学习伙伴”的“一个人”的练习,大大增加了作业的枯燥和乏味。学生最讨厌课间补作业,别的同学都在走廊玩呀;学生最讨厌体育课补作业,别的同学都在操场玩呀;学生最讨厌放学后去老师办公室补作业,办公室只有他一个学生呀。学生最愤愤不平的是放学回到家,爸爸不工作了,妈妈不工作了,他还要一个人继续做作业。我们的家常课改革,任务一、任务三完成“读(背)”,任务二、任务四完成“写”(习题、写话),同学们一起朗读、一起背诵、一起抄写、一起默写、一起练习、一起动嘴、一起动笔。左边的伙伴奋笔疾书,右边的伙伴奋笔疾书,自己也奋笔疾书。忙里偷闲看一眼伙伴,伙伴心领神会地回一眼,会心一笑冲走了练习的疲乏。学习共同体是幸福的,作业共同体也是幸福的,这是同伴的力量。

5. 要激励在场

要重新认识错题的价值。对的只是复习和巩固,错的才是提升和发展。错题,训练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绝好时机。训练的困境在于,后进生一看难题,干脆不跳了;中等生一看难题,试着跳了一下,没过,不跳了;优等生一看难题,一二不过三,三次后也不跳了。遇到难题愈战愈勇的,传说中的学霸。普通学生遇到难题,老师最应做的是激励,激励后进生跳一两下,激励中等生跳三四下,激励优等生像学霸那样愈战愈勇。老师最不应做的是告诉答案。老师的专业本领不是帮学生跳过去,而是让学生鼓起勇气跳第三次、第四次、第十次。练习肯定伴随疲倦和辛苦。长跑的后续阶段,每隔20米都有啦啦队喊加油,选手往往能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我们的家常课改革,刚需的作业都在课上完成,激励来自老师和伙伴。伙伴间的激励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能是看不见的;伙伴间的激励可以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老师“挑拨”的。作业都带回家里,没有老师,没有伙伴,却一定有不靠谱的家长。不靠谱的家长非但不激励,还埋怨孩子,埋怨老师,埋怨教育,唯独不埋怨自己。如此作业,效能几何?

二、有效作业的一大误区

误区的名字叫“当堂讲评”。及时反馈是有效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及时反馈”不等于“当堂讲评”。还没有经过认真全面批改作业的“当堂讲评”,害处多多。

1.失去了二次起跳的机会

当堂讲评,学生会急急忙忙对答案、改答案。大量中后等学生差错多,急匆匆擦去错的答案,急匆匆写上正确的答案,手忙脚乱,既没时间思考,也没心思细听分析。一段时间后,学生还会发现偷懒的秘密:作业本上写一个不一定对的答案,还不如留空不写,等老师当堂讲评说了正确答案后直接抄上,又快又省心,本子还干净。学生不知道写上了那个不一定正确但经过自己动脑的答案,那叫思考。看得见的答案是错了,看不见的思考力却得到了有效训练。当堂讲评,学生的错题轻易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答案,却失去了第二次、第三次独立起跳“摘果子”的机会,那个正确答案仅仅是写在本子上的“正确”。作业都是对的,考试都是错的,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早在“当堂讲评”就已埋下了逃不了的苦果。

2.妨碍了下一任务

当堂讲评,错得多的中后等生,完全消化老师讲评分析的可能性很小;越不能消化越要马上写下正确答案,不然到下课就再也想不起来了。不要以为老师强调了一两遍学生就记住了,“这道题我讲过多少遍了”的事儿多着呢。当堂讲评告一段落,进入下一个学习任务了,没来得及完成订正的学生哪有心思?他们见缝插针地订正,想方设法地订正,心思都在跟老师捉迷藏上,老师转身写板书,可以抓紧订正;老师听同学读课文,装模作样竖起书本,在书本的掩护下订正。下一任务的学习等同于一阵耳旁风。

3.浪费了优生时间

这道题三分之一的学生错了,那道题三分之二的学生错了,老师讲评这道题,错的三分之一受益了,对的三分之二无所事事;老师讲评那道题,错的三分之二受益了,对的三分之一无事可干。当堂讲评,大多数老师只能非常粗略地了解作业情况,很难抓住要害;抓住了要害,又难四两拨千斤。于是“当堂讲评”成了“全面讲评”“烦琐讲评”,“陪听”和“被听”的学生更多了。优等生错了1道题,老师当堂讲评了9道题,8道题的讲评时间他们都成了“陪听”。

4. 得不到真实反馈

当堂讲评后的作业,批起来很省力,一路红对勾,却是地地道道的“虚假繁荣”。当堂讲评前,老师看到的作业只是一小部分,属于不完全统计。学生交上来的可以完全统计的作业,又是改过的,作业批改无法准确把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也就无从谈起。学生完成试卷,老师当堂讲评,讲评后再批改试卷、打成绩。如此考试,不是疯了就是狂了。“真实”比“及时”更重要。当堂讲评的“及时”是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我们的家常课改革,采用了16字方针:当堂完成,当天批改,当天讲评,当天订正。

三、有效作业的三个“必须”

忽视“最后1公里”,前面99公里有可能白走。有效作业的“最后1公里”,叫批改、讲评和订正。

1.必须先批改后讲评

一般情况下,教师来不及批改说明作业量偏多了。教师的时间都不够了,学生的时间100%也不够,于是睡眠时间、活动时间、闲暇时间被占了。如上午第一节课一定要讲评,早上可以请小助手一起批改。小助手只限于批客观题,主观题必须由教师批。批改要分类:这一沓作业是全对的,那一沓作业字迹干净;这一沓作业错误比较多,那一沓作业有缺漏;这一沓作业解题有新思路,那一沓作业答题有进步……批改作业要收集各种信息,后面的讲评才有料、有干货。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的讲评最浪费时间,收效也最低。

2.必须确保讲评时间

作业天天有,课程表却从没有“讲评作业”一栏。讲评时间都要老师自己找。有的老师找了,有的老师没找;有的老师找了充足的讲评时间,有的老师每次讲评都很仓促。作业讲评的有效性,决定了“最后1公里”的有效性。没有讲评或无效讲评,订正你抄我、我抄你,辛苦做的作业,除了收获辛苦,别的也得不到什么。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自己的课务、值班、托班情况,整理好周一至周五的作业讲评时间,他们所带班级的作业量不比别的班多,考试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3.必须在老师眼皮底下订正

有的老师匆匆讲评后,丢下一句“订正好了来办公室批”,走了。如此订正,10个中后等学生有8个不是独立完成的。不独立订正作业的学生,也绝不会好好听老师的作业讲评。独立订正作业的习惯是“管”出来的,“盯”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讲评后,学生要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像课堂作业那样独立完成订正,作业的“最后1公里”才算到了家门口。讲评、订正需要的时间哪里来?要学会时间安排,又要有巧方法。如学生作业一交上来,教师立马黑板上贴出答案,学生有空即可自行校对、自行反省。讲评只是针对个别题目,从而省出时间给学生独立订正。

一班的作业二班做了、三班做了、四班也做了,为什么一班的成绩就是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班的“最后1公里”到位了。这个到位了,成效绝不只有“1公里”。“考试成绩好一点,回家作业少一点”,是我们的家常课改革的朴素追求。我们已经发现了,“有效作业”是实现这一朴素追求的有效路径。

(樊小园 管建刚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作者:樊小园 管建刚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