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

【名作细读】路上“行人”欲断魂

原创 王守平 晚上八点 今天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1)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2)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杜牧的小诗《清明》,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而回味无穷。

很多人从小就会读会背,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其实,很多人的理解未必是正确的。

对这首诗,我们常常这样翻译: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们个个落魄断魂,借问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用手遥指杏花山村。

很多人把“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理解成游玩的人们,或者是上坟的人们。就连最早收录此诗的谢枋得也是这样理解的。其曰“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这种解释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是路上的游人们心情不好,神魂散乱,然后想喝酒,那这首诗与作者就没有什么关系了,此诗表达的味道就差了许多;如果是走路的人们或者是上坟的人们,那么这些人应该是本地人,本地人想喝酒,还需要问牧童哪里有喝酒的酒店吗?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3)

我认为,“行人”不是一个群体,不是他人,而是个体,就是作者自己。只有这样,整首诗才能解释得通:清明时节细雨纷飞,漂流在外的“行人”——我——走在他乡的路上,心里莫名地惆怅起来,也许是这样的天气让“我”生出羁旅之愁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说“行人”。

古代的“行人”,很多时候就是指漂泊在外的旅人,或者说是作者自己。比如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的“行人”就是指在外地的作者自己。唐代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宋代诗人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宋代文同《咏柳》中有“行人折罢自欲去,更罥长梢留客鞭。” 明代张家玉《怀内》:“连江风雨雁争飞,目送南天泪满衣。少妇夜深休闭阁,行人多向梦中归。”这些诗句中的“行人”基本上是漂泊在外的旅人的意思,更多的指的是诗人自己。

这样来看,“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漂泊在外的“我”欲断魂。

再说“欲断魂”。我以为,“欲断魂”是一种惆怅的状态。“断魂”一词,根据考察最早大约出自魏晋时期。道学家们认为,人有三魂七魄,魂魄是人类的精神气所在。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4)

当人健康的时候,神魂凝聚,精神百倍;当人快要死的时候,魂飞魄散,气若游丝。因此最初时候的”断魂”,就是指一个人死去,而“欲断魂”就是说他“将要死去”。

但是,这个词的词性,后来产生了变化,它从最初的名词变成了形容词。形容词的“断魂”是指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好比我们平时说的:我真是“烦死了”,他真是高兴得“要死了”。欲仙欲死,这是指一种特殊的精神体验,而不是指人马上就要去世。

杜牧诗中的“断魂”,看来也是指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因此,有人就认为诗中的行人“很伤心”。但奇怪的是,联系《清明》的前后文,我们发现这种“伤心”完全是没有来由的,并且和诗本身描绘的氛围,不是很搭。

尽管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但是按中国唐朝的传统,清明节并不是一个伤感的日子。清明时节,大家除了扫墓,祭拜祖先,更多的时候是在郊游、蹴鞠、荡秋千,甚至是斗鸡。

假如把这首《清明》中的“断魂”,直接解释为“伤心”。那么,诗的第一句就显得太云淡风轻了一点。试想“断魂”是指伤心,那么杜牧全诗的意思,就变成了:清明节,小雨淅淅沥沥,我很烦很伤心。于是我问路过的牧童哪里有酒家?我要找一个酒馆来醉一场!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5)

这样就显得太浅薄了,因此历来的诗评人都把“断魂”解释成“魂魄散失”。这是一种心神不宁,郁闷难言的状态。其实,用“惆怅”来解释或更恰当,其程度不如“伤心”来得严重,但是表达的情绪更加复杂。

其实“欲断魂”并不是杜牧首创,唐代有许多的诗篇中,都有这个词组。比如唐代的方干,在《冬夜泊僧舍》中说:“照墙灯焰细,著瓦雨声繁。漂泊仍千里,清吟欲断魂。”这里讲的是一种思乡情绪,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雨夜思乡,心情愁烦。

同样是在唐朝,宋之问的《发端州初入西江》中说:“骨肉初分爱,亲朋忽解携。路遥魂欲断,身埋理能齐。”这里把“欲断魂”三字的位置进行了倒装,但是意思依然是一样的,表达的是,与骨肉亲朋分隔天涯的愁思。

仍然是在唐朝,李珣在《浣沙溪》其三中说:“访旧伤离欲断魂,无因重见玉楼人。”意思是心上的佳人已逝,重返她生前的居所,倍感伤怀。

分析这三首诗中的“欲断魂”,其大致的意思就是:一、漂泊思乡;二、羁旅思亲;三、失恋伤情。但是无论是三者中的哪一种,“伤感”的情绪都不是十分强烈,只因为它发生的时间是“滞后”的。

诗人漂泊远游,与骨肉亲朋分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发生的,而诗人重返心上人的居所前,也早就得知她故去的事实。

明确了唐人习惯用语中的“欲断魂”,我们再看来杜牧这首《清明》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6)

又是一年清明节,春雨淅淅沥沥。天涯羁旅的客人,开始思念家乡的亲朋,或者是思念逝去的爱人。赶上阴雨的天气,心情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长途漂泊,无人结伴,自然助长了客人惆怅的感觉。于是向路边的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啊?我想去买一壶杏花春雨,浇一浇心中的烦闷。

这里的“欲断魂”是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李觏的“人言落日在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也是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羁旅客本来并没有什么“伤心事”,杜牧只是因为寂寞而情绪抑郁,产生了些许惆怅。先有了伤感惆怅,再去寻找这种惆怅的根由。然后他们开始思乡,他们开始思亲,他们开始思念逝去的爱人。于是就越来越烦闷,就想到了借酒浇愁。

一场千年的清明雨,一段惆怅的特殊情绪,成就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清明”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慢一拍(名作细读路上行人)(7)

作者:浙派语文名师

衢州第三中学老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