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中期用什么改底(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⑦)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八月高温,无论是早造大虾的后期养殖,中造虾养殖前期中期的过渡管理,还是晚造的养殖前准备工作,都必须着重考虑一个问题——池塘底质的改良与处理。养虾界有句老话: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若是把对虾养殖简化到只剩两个问题时,笔者认为养虾就变成营养和底质两个问题而已。营养代表了对虾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而底质则代表了对虾生活所需的主要环境。也就是说,想要对虾生长需要营养,但想要对虾正常的活着,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底质环境。若是到了对虾严重发病,不吃料,不生长,大多数营养难以吸收,连养殖者都想放弃时,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环境的调理,来达到缓慢恢复对虾自身机能的目的。

所以,笔者这两三年非常看重对底质的改良和维护,处理多数养殖问题的时候甚至没有过多的去考虑如何减轻体表症状,而是简单的改改底,很多问题就能慢慢缓解,转危为安。

改良底质首先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底质改良剂(简称“底改”)来使用。市场上常见的底改大致有五类:氧化型、解毒型、生物型、消毒型、吸附型。其特点分别如下:

一、氧化型底改。---

即以氧化有机质为主要功效的底改。一些氧化剂还能在反应过程中放出氧原子(经过两两结合才成为氧气,而这种单个存在的氧气小分子很容易溶解于水,成为养殖最需要的溶解氧)。常见的有:过碳酸钠、过碳酰胺、过氧化钙、过硫酸氢钾、高铁酸钾、高碘酸铁等。较高的氧化性是这类底改最大的特点,但特点并不一定就是优点,很多时候较强氧化性的产品并不一定能给养殖环境带来好处(很多会杀菌杀藻甚至有刺激)。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

1、过碳酸钠,俗称颗粒氧、粒粒氧。养殖者一般用来预防或急救缺氧,但却很少人用于改底,其实质量好(纯度高,粘合剂少甚至没有,直接物理造粒,活性氧超过10%)的过碳酸钠片,其氧化性并不弱于过氧化钙。由于这种温和的氧化性加上持续的放氧功能,所以能在前中期甚至对虾发病时期使用,也能和饲料混用(当然这个用法只有质量好的才行)。想用这东西改底,对质量要求很高,有个很简单的检测方法:半升水里放一粒,反应完之后水色清透,液面无杂质和胶状物即可。当然也可以拿这水检测溶氧,自然是越高越好。

2、过碳酰胺,对于需要经常肥水的池塘这个东西相对比较好用,既增氧改底,又可适当的肥水培藻。但要注意,氨氮、亚硝酸等氮源污染重时还是最好不要使用。一些厂家将它制成片剂,确实有一定氧化改底效果,但这个东西必须搭配良好的藻相菌相使用。另外,若是搭配适量的净水产品,这个东西有不错的追底肥效果,能快速处理浑浊水、分层水。

3、过氧化钙,这东西至少是二十年前就在推广的药物了,但由于其放氧缓慢,对于急救基本无效,所以当年慢慢淡出水产养殖。直到对虾养殖预防用药的理念慢慢推广开来,这玩意儿才逐渐重见天日。理论上这东西放氧时间是72小时,即使是加上水体搅动、有机物的反应以及酸性物质影响,过氧化钙在养殖水体中最少能保持两天效果。不仅能缓慢温和放氧,还能净水改底补钙,所以非常适合于甲壳类养殖。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片剂过氧化钙,这就是完全不懂药性的一些厂家在炒作乱搞了。在常用的氧化剂里,过氧化钙是少见的无需做成颗粒的原料之一,不仅是因为其水解反应过程本身就是缓慢进行的,而且一旦做成颗粒,其含量也会大大缩水。

4、过硫酸氢钾,简称过一,过硫,过钾。这算是水产界近几年最为红火的一个东西了。一些公司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对比做宣传,在笔者看来,其实完全没这个必要,因为并不是就没有比它好的成份,并不是它就完全无可替代。当然,这玩意儿确实氧化性极强,反应速度快,又相对比较温和,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都基本无毒无害,确实算是比较优质的底改原料之一。但要注意这个药物做成底改的话,含量不能太高,很多养殖者、厂家以为底改就是拼含量,其实这是常识性的误区。底改原料的关键在于温和无刺激,其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不能有过多毒害成份。满足这几点就足够了,至于氧化性,在满足上述前提之下可以尽量做高,但事实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真正懂得养殖实际操作的厂家宁要安全不要浓度。另外,市场上一般没有纯品的过硫产品,基本都是复配的产品。加入有机酸,可以增强反应速度和渗透杀菌效果;加入氯化物(如氯化钠)可以增加多级反应多级氧化的复杂程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但这些都不是氧化型底改所必需的。过硫本身的氧化性已经完全满足氧化型底改所需,所以无需过多添加上述成份与之复配,当然有了这些成份之后一个氧化型底改就可以转为消毒型底改了,而用法用量的就又有很大区别,用途自然也会更多样化,作为厂家而言看似一个产品卖点更多了,销量能得以增加,但这样产品的专业性不够,同时还会失去安全性这一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反而会得不偿失。真正用于氧化改底的过硫,只需含量5-15%就足够了,这样既安全,效果也能有保证。

5、高铁酸钾,这玩意儿面世的时间不算短了,但由于其使用条件限制和价格昂贵,所以至今还不算流行,但笔者认为随着养殖的发展,这个东西必然会慢慢走进大家的视线。此物氧化性不算低,尤其是在偏酸性环境里比过硫、二氧化氯都要高得多。而这个偏酸性环境就是它难以推广的一个限制因素。当然,沿海红树林区域、一些淤泥深厚的老塘,严重污染的后期养殖还是可以多用的。净水、绿水、氧化、改底、杀菌,其功效也比过硫、二氧化氯、过氧化钙等要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偏酸性条件时可快速明显的氧化氨氮、亚硝酸。这一点,是很多氧化剂达不到的。

6、高碘酸铁,其功效与高铁酸钾差不多,但其消毒杀菌抗病毒以及絮凝沉淀效果都会略强于高铁酸钾。有一点,这东西杀藻也很厉害,一旦用不好,水立马就清了。比较适用于现在逐渐流行的生物絮团、浊水以及微藻养殖模式。实用中与光合菌是绝配,用于处理小分子有机污染效果明显,另外,这东西也不一定做成颗粒,粉剂或化水后净化能力会更好更明显,当然颗粒的改底效果也很不错。

注意:

1、由于很多消毒剂(如二氧化氯、高锰酸钾、溴氯海因、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本身就是氧化性极强的氧化剂。所以一些厂家把消毒剂的含量降到极低,再制成片剂,以此充当廉价的氧化型底改。其实其效果确实会有一些,但对于生态环境而言,长期使用会导致环境菌群失衡。所以养殖者选择药品时一定要看清楚了,或者使用一次后观察鱼虾情况自然就能判断了——品质好的氧化型底改是可以和饲料干混干撒的,除了第一次使用会稍有不适影响吃料以外,随后的混用不会影响吃食。品质差尤其是假冒的氧化型底改则不可能这样使用,因为一旦这样使用严重的会直接停料,甚至令鱼虾不安乱游。而如此混料同用也是鉴别氧化型底改品质优劣和安全性的一个简单手法。

2、行业里传了很多年的定期使用的概念,这一点笔者认为其实是个管理误区,没有任何一个药物是能定期使用的。且不说一个药物会否产生环境耐药性,单就没有问题时用药这一点就有很多的弊端(也不容易被养殖户接受)。所以笔者认为氧化型底改正常的用法是底质刚出现问题时,连续使用,1-2天一次(有些是晚上用的);连续改良两次之后再来靠是否用活菌或生物型底改继后处理。一些严重污染(如倒藻,氨氮亚硝酸硫化氢中毒,青苔泥皮腐烂等),鱼虾已经出现肝萎缩或死亡时,则须8-12小时一次,搭配活菌连续处理污染,争取短时间能将环境改良,恢复正常。当然这种及早处理的用法只适合有一定养殖经验的人,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手,可以在慢慢学习的检查经验的同时,先按定期用药这个老套路来管理,但要注意定期用药就要注意剂量一定不能太大。

3、高铁酸钾和高碘酸铁这两个成份的产品由于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少量活性铁,会刺激有叶绿体的藻类快速繁殖,所以一般用后水色会慢慢往绿色方向转变,若是不想培绿水的池塘(如养蛏池、海参圈、鲍鱼池等),就要慎用了。

养虾中期用什么改底(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⑦)(1)

二、解毒型底改---

以络合有机、无机毒素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见成份有:腐植酸钠;大苏打;EDTA(或ETDA-二钠)。这些成份与有毒物质发生络合反应或离子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物质,以此达到改良环境的目的。这类底改处理底污不如氧化型快速,也不如生物型分解彻底,所以真正重视用药效果的养殖者都使用不多。

1、腐植酸钠,现在养殖中更多的是用于遮光处理青苔蓝藻,很少用于解毒改底,不过依然有很多厂家的解毒底改里面有这个成份。其优势在于其安全的络合反应,而且可以几乎完全的分解代谢掉。

2、大苏打,这东西的运用已经变得非常局限了,基本只用于放苗前处理余氯和氨氮,或者中后期氨氮突升时使用。处理效果较快,但会反弹(有时两三天就反弹了),所以还得搭配一些光合菌、芽孢、EM之类的活菌使用效果才能稳定。

3、EDTA,这个现在是处理重金属、底污或藻毒素常用的解毒成份,尤其是消毒药残、重金属效果明显,所以在放苗前期用量很大。一些有经验的养殖者哪怕没有检测到重金属超标,也会在放苗之前用一些打底,以防万一。要注意的是,EDTA-二钠偏碱性(大致在10.5左右),水体pH偏高时要慎用。另外,很多养殖者会发现近几年的ETDA效果变差了。其实,这是原料含量和纯度变低了罢了。对于采购量有限的个体养殖户而言,其实化工原料的品质远远比不上一些三流的药厂的产品来得稳定。

注意:

1、解毒型底改的反应原理(尤其是离子反应)在一定条件时是可逆的,所以会出现反弹现象。所以必须搭配其他药物如生物型底改一起处理。

2、解毒型底改大多只是减少部分有毒物质的数量,并不一定能从源头处理干净,所以要检查清楚中毒来源,若只是药残、重金属之类来源少的物质,处理起来就相对比较彻底,若是死藻、粪便污染的话,就得用其他方法继续处理。

养虾中期用什么改底(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⑦)(2)

三、生物型底改---

以分解有机质为主要功效的底改,又叫活菌分解型底改或生物分解型底改。一般都是活菌为主要功能原料,原则是选择繁殖速度快,分解力强,耗氧低(或厌氧)的活菌,所以现在市面上常用活菌只有兼性芽孢和粪链球菌这两个活菌。

1、兼性芽孢,说简单点,就是一般的芽孢杆菌在无氧条件下培育出来的特殊活菌(专业上称为:兼性耗氧型芽孢,简称兼性芽孢)。做得好的兼性芽孢,正常使用时几乎检测不到耗氧。其分解力、繁殖速度比耗氧型芽孢确实都有所不及,但好在即使功效减弱很多,但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下它依然比其他活菌的优势明显,所以现在市面上使用最多的生物型底改的活菌原料依然是兼性芽孢。不仅如此,质量好、配比合适的复合兼性芽孢产品还有缓慢调整藻相(降不良水色慢慢转为绿藻藻相)的效果。所以,笔者经常建议养殖户在前期多用此类产品,以维持优良藻相和水体清洁。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兼性芽孢,依然会有一点耗氧,也就是说使用时也最好适当的加强增氧,所以配合适量使用颗粒氧是必须的操作。

2、粪链球菌,这是近年来慢慢流行起来的一个活菌。这个菌是厌氧的,所以比较适用于严重污染的池塘或后期养殖。另外这个活菌是极为厉害的一种乳酸菌,有明显的调理肠胃效果,但过多使用也会有副作用(过度消化后粗肠瘦体),所以不能过多使用。实操中一般在用完氧化型底改一两天后使用效果明显,也有养殖户按极小剂量连续使用,能维持池底良好的环境。

注意:

1、很多厂家用培藻产品配少量芽孢作为生物型底改,这类不算是真正的生物分解型底改,以前称为肥水底改。这种底改只适合肥水养殖的模式,不太适合现在多数的养虾模式,一旦用后要特别注意增加底氧。

2、市面上还有一些厂家用硝化菌,酵母菌,反硝化菌来作为生物分解底改。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些产品效果都基本看不到。所以遇到有效果的,是你运气好,没有效果也不要过多纠结其原因。

3、无论是兼性芽孢还是粪链球菌在分解过程中都最好是少量多次的添加,效果达到就停止用药。若是效果短时间没出来,无论原料是否耗氧都得适当增加底氧。

养虾中期用什么改底(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⑦)(3)

四、消毒型底改---

以杀菌抗病毒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见成份有:漂白粉、二氧化氯、过硫(含量超过20%,氯味很重)、溴氯海因、中药、大蒜素。说实话笔者比较反对使用这类产品,因为现今的对虾养殖基本流行预防调理,消毒剂在养殖过程中已经运用得越来越少了。

1、漂白粉,这算是用得最常见的一个消毒药了。清塘消毒常用药物,养殖户塘头基本都有。水浓水绿、藻相不好、水质浑浊时使用效果还是不错的。它的改底效果主要靠的就是反应过程中生成少量的具有絮凝沉淀效果的氢氧化钙。沉淀的同时带有次氯酸在杀菌,处理死藻、老化藻、细菌甚至病毒、原生动物、还可以把杂质沉淀到池底,再由钙离子进一步矿化改底。一整套反应作用下来看似复杂实则直接而快速,实乃简单粗暴调水改底方案的不二之选!缺点无非就是刺激性大了点,一些有益的菌藻也会跟着死亡。处理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量少是三四天,量大是五六天)得注意把环境给调回去,有经验的养殖者处理恢复起来非常容易而顺手;没经验的环境什么时候恶化了,坏死了都蒙在鼓里,死得不明不白,甚至有一用这东西虾就死的情况。另外要注意,由于漂白粉药残时间较长(养殖中后期这个药残时间会大大缩短),所以继后的补菌培藻会受较大影响,所以最后的处理一般得考虑最少两次用药。

2、二氧化氯,片剂二氧化氯有两种:一种是泡腾片(这实则是为了避免二氧化氯遇水快速反应导致爆炸而发明的,纯粹厂家为了减少赔偿损失的一个小设计而已,跟养殖用法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喜欢用来改底的人也不好好想想,这反应时间只有不到五分钟的小片药剂,如何能改底嘛?)。另一种是缓释片,而消毒氧化改底用的二氧化氯片就只能是缓释片。原理很简单,缓慢释放才能通过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氧化底污和杀灭病菌嘛。二氧化氯反应时间很短,所以刺激性虽有,但并不太厉害,一般正常剂量下(含量5-8%的,100-200克一亩),最多24小时就啥事儿都没了。适合用于氧化底质的同时杀灭池底病菌,也适合短时间补菌培藻。

3、过硫(含量超过20%,氯味很重),笔者一般喜欢用过硫来做氧化型底改,但市场上总有一些厂家简单的以为但凡药物含量越高就越好,所以就有不少厂家把这玩意儿的含量做到很高,殊不知,过硫的含量一旦超过20%,这东西杀菌的效果就会非常明显,而其氧化改底的效果就会被覆盖掉。说得不好听,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原本可以改良的环境因为用了含量过高的过硫,而导致有益的微生态被杀伤崩溃,从而导致之后池底环境更加恶化,若到那时,缺氧还是最轻的呢,这就叫过犹不及。所以一般含量超过20%的过硫片,笔者都定义为消毒型底改,而非氧化型底改,因为含量太高之后真的不太容易掌握使用剂量。虽然就那么一小片,但扔到哪里,哪里都会被杀得片甲不留,这个效果你还能叫改良?所以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控制好剂量,含量越高越要小心。

4、溴氯海因,这本来是慢慢没落的一个成份,后来被一家知名药企给做活了,利用的就是其超五天以上缓慢释放缓慢杀菌缓慢氧化的这个原理。效果嘛,以前还行,这些年环境污染太重了,效果就慢慢变差了。另外有工业污染和十年以上的老养殖区域或池塘,若是不喜欢肥水养殖的,最好少用这个成份的产品,常会刺激藻类异常生长。不过,一些低密度养殖模式,如鱼虾混养、虾虾混养还是适用的。

5、中药,这是很早就有的一类底改,其实都是大包的石粉加点中药来做成的。一般中药会选用三黄散。效果嘛,只能说有一丁点调理效果,廖胜于无。这种底改十几年前倒是好用,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养殖了。

6、大蒜素,现在很多厂家都有大蒜味的大包底改,其实很多只是大蒜精油充点气味的石粉而已。稍微负责的厂家会用大蒜素加石粉做,但现在市面上九成的大蒜素基本都是抗生素(环丙沙星)加大蒜精油加石粉来做成的。所以实际上大多数有大蒜味的底改,要么没效果,有效果的实际上等于是在低剂量的用抗生素而已,当然由于成本问题,这个抗生素的剂量几乎可以忽略。杀菌效果自然是有一点了,但用多了,一旦厌食了,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

养虾中期用什么改底(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⑦)(4)

五、吸附型底改---

以絮凝沉淀净化水质为主要功效的底改。常见的成分有:石粉类(即便宜又大碗的大包底改)、活性炭、硅酸钠或二氧化硅等。这类成份大多数时候都是大包底改,很少做成小规格精包装的,因为效果来讲,浓缩的产品难以稀释到合适的份量上来使用,一旦用量过高,使用时局部浓度过大,很容易导致倒藻水清。

1、石粉类,常见的有沸石粉、白云石粉、滑石粉、蒙脱石粉等。笔者经常建议淡水养殖区域的客户用来改底调水补矿,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不是用的成品,而是直接去石粉厂或饲料厂成吨的拉回来用。而市场上很多厂家的大包底改都是用这类石粉作为主要的载体,搭配极少的功能成份就混合成了具有各种功效的底改。而究其主要改底效果还是得归功于石粉。

2、活性炭,主要靠的是活性炭多空隙结构具备的吸附效果把污染物吸附沉淀。净水效果非常好,但底质改良效果就难说了,从原理上来讲,其实时间长了,对于底质反而是有毒害效果的,所以但凡用后必须搭配氧化型或生物型底改来继续处理。另外水质底质不佳、水化超标、藻类老化时使用很容易导致缺氧。

3、硅酸钠或二氧化硅,这个成份在零几年就在运用,但敌不过石粉类的成本低廉,所以慢慢退出市场,但其改底效果净水效果都要比石粉明显,而且这个可以搭配很多产品一起使用,没有石粉偏碱的副作用。另外,由于含有硅元素,大量使用后能明显促进硅藻生长。

当然,除了上述五大类底改,还有一些用法很局限的特殊底改,如:表活底改(用以降低水体表面张力,辅助增氧);清凉底改(少量薄荷油加载体,用以缓解底热情况;也有劣质厂家直接用尿素的);诱食底改(常用甜菜碱,粉剂也有颗粒也有,既解毒又开胃,但实际改底效果几无)。这些就不多说了。

底改种类前面说了,那整个养殖过程中如何运用呢。笔者喜欢将养殖分为前中后三期,以此区别用药:

1、前期。是指放苗前到放苗后三十天左右。一些老化池塘、淤泥深厚的池塘、之前养殖失败的池塘就必须在放苗前加强底质的处理和改良,否则不仅养殖过程中底质水质容易出问题,关键是放苗之后虾苗的存活率也会受极大影响。一般可以在消毒药效过去后大剂量用生物分解型底改处理一下底质。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也会在放苗前一两天先用生物型底改打底,以确保底部毒素的分解。而放苗阶段一般用的是解毒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相搭配,确保苗快速沉底之后不出问题。

真正的前期养殖主要用的是解毒型底改和生物型底改,只有水化剧烈变动或倒藻转水等情况出现后才会用到少量的氧化型底改。哪怕是需要用到氧化型底改,一般也是主要和生物型相搭配。前期主要是搭配方法是一次氧化型底改配合连续使用两次生物型底改。这次才情况下第二次使用生物型底改时往往会搭配一些活菌或培藻产品以顺便调水。

现在依然有很多养殖者没有前期改底这个概念,很多人会认为前期吃料少,基本不需要改底,所以往往会等到小虾红腿了才想起来去检查底质情况,但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肠胃甚至肝脏病变了。这种情况在暂养淡化里尤为明显。笔者认为直放养殖的池塘一般半个月内必须改底一次。若是淡化暂养的小池一周就得改底一次,密度越大时间越要推前。若有明显水色变化(无论是变色还是变清变浊)都得马上改底调水。另外,若是转肝期推迟或者长时间完成转肝的,就尤其要注意检查底质问题了。

2、中期。是指放苗30-60天。这个阶段对虾吃料多生长快,水质底质常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剧烈变化,所以我们尤其要注意底质的维护。这是笔者的建议一般是一次氧化配一次生物分解。中间可以间插一些解毒型或消毒型,但剂量不能太大。原则是少量多次,越是吃料好水质好的时候越要注意改底的跟进。

3、后期。是指60天之后,现在的一些苗种两个月就能冲到五六十条以内,所以基本都是看得到赚钱的时候了。那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底氧的加强,底毒的处理。这就需要交替使用多种氧化型或消毒型底改,偶尔搭配一次的生物分解型底改。笔者一般建议两次氧化配一次生物分解。而氧化型底改一般两三次就得换一种,这样交替使用不会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注意:

1、若是各种情况都正常最好少用吸附型和消毒型底改。消毒型底改用后必须尽快解毒补菌回去,否则水体环境容易出现较大变化。而吸附型底改使用时最好要配合氧化型或生物型底改一起或先后使用,否则容易出现底部缺氧,而且遇到有蓝藻、死藻多时还不一定能用。

2、蜕壳期时禁用消毒型、吸附型底改,而且会耗氧的底改都最好不要用。

3、恶劣天气(台风、暴雨)时很多药物都不能使用,此时最需要做的其实就是改底。可以用解毒型底改,温和的氧化型或增氧的底改(或用量减轻),粪链球菌类的生物型底改。只要将底质搞好,即使天气再差,对虾在池底也不会受太大影响。这是养殖多年的老虾农经验性的保命操作。

4、几乎大多数化学类(尤其是有氧化性)的底改都可以做黑泥氧化实验。这是鉴别底改是否能改良底污的一个简单实验,把黑泥变白或变灰这并不难,难的是变色之后土壤是否板结或蓬松,久置后的水能否让对虾存活(放入几条虾苗或水蛛即可判断)。这些后续的实验才能检查到底改的安全性和品质。

5、笔者一直主张使用小包装的精品底改,不赞成用那些既便宜又大包的底改,因为大包底改真正有效的成份算下来也就最多几百克而已,还不如精品小包装的来得效果好。养殖户因为包装太小而不好使用时,其实可以通过混合饲料一起干撒来解决。只要是质量好的底改,哪怕是氧化型底改也是可以同饲料干混干撒的。当然这种用法也同样可以用来鉴别底改质量的优劣。

1. 作者 |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维

2.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3. 本文为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一律禁止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