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第一重境界(被气出来的千古名篇)


部编版七年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其一《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全文如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诗豪刘禹锡在被贬和州时所作,你知道吗,刘禹锡的 这篇文章是被气出来的。

陋室铭第一重境界(被气出来的千古名篇)(1)


刘禹锡(772-824),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后因加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这篇《陋室铭》就是被贬为和州通判时候所作。被贬和州,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第一重境界(被气出来的千古名篇)(2)

  • 刘禹锡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并吟诗作赋,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
  •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陋室铭第一重境界(被气出来的千古名篇)(3)


  •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是柳宗元赠予好友刘禹锡的,“梦得”是刘禹锡的字。此诗作于元和九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回京,第二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在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一共赠诗三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重别梦得》《三赠刘员外》。这首诗是第二首,因此名为“重别”。


诗人和刘禹锡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 在创作上,两人趣味相投,互相唱和,都在诗坛文坛留下不朽的佳作。政治上,两人一起进京应试,于贞元九年同登进士第,踏上仕途;同朝为官,一起共事;一起参与永贞革新,谋议唱和,并肩战斗。后来风云变化,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十年以后,二人又一起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将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而刘禹锡则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柳宗元料理后事,作诗凭吊,并将柳宗元的孩子抚养成人。他们用自己的深厚友情共同谱写了一段文坛佳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