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

201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迎来70周年。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上海同日诞生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栉风沐雨70年,始终以传播向上的力量为己任。

3月18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各频率推出《与共和国同频共振——纪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70周年系列音频》,重温曾经回响在上海天空的广播的声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官微同步图文呈现,也欢迎你通过阿基米德和话匣子FM收听。

现在,请把耳朵交给我。

因为,收音机响起的地方,总有故事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住房、交通、就业等民生问题非常突出。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上海各行业的改革进入力度最大的关键时期。面对当时新成立的东方广播电台的竞争态势,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们开始思考,广播如何捕捉改革中的时代气息?能否开设一档真正体现民众声音的节目呢?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

韩正做客《市民与社会》

节目的创办人之一,时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副主任陈接章回忆:“(当时)这方面的渠道平台还不够多,所以我们就想到,广播节目能不能出来充当这么一个小小的角色?”

怀着这样的初心,上海广播史上第一档有市民电话参与的直播访谈节目——《市民与社会》在1992年10月26日开播了。

节目开播后第十天,当时主管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夏克强副市长来到《市民与社会》的直播室,和市民对话“乘公交车困难”的话题。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2)

黄菊做客《市民与社会》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3)

徐匡迪做客《市民与社会》

《市民与社会》开播一年零四个月时,就有市长和7位副市长同市民“空中对话”11次。而到了2000年,《市民与社会》“市长热线”专栏在全国首创,上海市市长每年在电波中与市民对话成为常态。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4)

杨雄做客《市民与社会》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5)

应勇做客《市民与社会》

“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在《市民与社会》这个平台上,数以万计的市民听众发表了他们对于上海城市发展、社会变革的看法和建议,每年上百个实际问题得到回应和解决。而每天中午12点打开收音机,收听《市民与社会》,也成了很多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6)

2015年,时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参加《市民与社会》“对话区委书记”全媒体访谈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7)

2018《市民与社会》对话区委书记

伴随着《市民与社会》节目的成功,东方广播电台《今日新话题》、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民生访谈》、《对话区委书记》等政务访谈陆续出现,历任市长、区委书记、区长和各委办局负责人都成为节目嘉宾,一个从点到面,由纵及横的民生对话平台在城市上空构建。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8)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9)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0)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1)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2)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3)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4)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5)

生动有趣的区委书记“表情包”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6)

《市民与社会》历任主持人

如今,随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融媒体传播的不断深化,视频、图文直播、表情包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融入到政务访谈之中,政府官员和普通市民之间的链接愈发真切、及时、生动。广播,真正成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桥梁。

撰稿、制作:崔翔

播音:金蕾

编辑:薛晶婧、吴桐翎

关于上海广播的故事(与共和国同频共振)(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