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经常用的俗语背后的典故(俗语二百五)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二百五”这三个字,或者是别人口中的一句俏皮话,或者是粗鄙之语,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语境,这三个字总是中国人经常说的口头禅。

对于“二百五”的意思,已经不需要多做解释,但凡是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解读,但是能够肯定的是,这三个字代表的多少都有些贬义,没有人用这三个字去夸奖别人的。虽然“二百五”在中国人的口语中的如此的普遍化,但是却很少能够知道这三个字的由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究竟“二百五”这个俗语是如何被世人所熟知的。

日常经常用的俗语背后的典故(俗语二百五)(1)

唐官开道

关于“二百五”的来源故事主要有两种,其中一个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一个叫做谭文杰的官员,这个人出身地主的家庭,从小都是贪玩懒做,从来不读书学习,父母对他也不管不顾,只是溺爱而已。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谭文杰的同龄人已经是要到参加科举的时候了,但是谭文杰大字不识几个,科举之路是断然行不通了,后半生也只能接下谭家的家业,做个地主罢了。

但是有一天谭文杰在街上游逛的时候,碰上官老爷出行,手下的随吆喝着老百姓赶紧避让。谭文杰回到家中便告诉父母,他也想做一个威风的官员。没有办法,谭父只能出钱给儿子捐资个官。唐朝的规制中,有些官职是可以拿钱买的。

日常经常用的俗语背后的典故(俗语二百五)(2)

经过一番折腾后,谭文杰终于是做上了官,这下应该满意了吧。可是谭文杰上任之后,才发现这钱白花了,原来唐朝为了区别科举官和捐官,明文规定“捐官”在出行时不准有开道的仪仗。谭文杰好不容易弄了个官,威风却不能够耍起来,这岂不是拿钱打了水漂,不死心的谭文杰就开始动起了心思,他觉得天高皇帝远,自己只要稍微收敛一些,大的威风耍不起来,小威风还是能够过过瘾的。

于是谭文杰便自己花费五百文钱,从街上找来两个乞丐凑齐了“仪仗”,之所以要找乞丐,是因为这种“私立仪仗”的事情,正常人不敢做,只有乞丐乐意赚这“二百五”的工钱。于是每当谭文杰出行的时候,前面便有两个面黄肌瘦的“仪仗人员”有气无力的吆喝开道,成了当地的一个笑谈。很快这样明目张胆的荒唐事就让谭文杰被罢官问罪了,那两个乞丐也只能继续上街讨饭,后来当地的乞丐就经常开玩笑说:“谭老爷败了,再也遇不到二百五了”。

日常经常用的俗语背后的典故(俗语二百五)(3)

苏秦身死

除了“唐官开道”的故事,还有一个“二百五”的出处。说是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叫苏秦。苏秦可谓是当时天下的第一谋士,在齐国时深得齐王的重用,他为齐王出了不少的谋略,齐王都是言听计从。但是苏秦虽然才能高,却没有什么风险意识,他觉得自己尽力为齐国做事,应该能受到齐国人的爱戴,可是却不知道背后有很多人对他恨之入骨。

苏秦的聪明让庸人无法在朝堂上立足,所以苏秦在家中的时候,被刺客给杀害了。这样的噩耗传到王宫里,齐王是怒不可遏,但是刺客来无影去无踪,想要找出凶手来自然是难如登天,齐王灵机一动,他发出告示,说是刚刚查出苏秦是潜入齐国的间谍,可是正要逮捕的时候,却发现苏秦已经被勇士所杀戮,因此决定赏赐给勇士一千两黄金,不过需要勇士自己证明身份。

日常经常用的俗语背后的典故(俗语二百五)(4)

这种告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引蛇出洞”的计策,可是天下之大,就有那脑子不灵光的人,有四个不学无术的无赖,看到告示贴出半个月都没有人认领黄金,他们暗中惊喜,以为是勇士淡泊名利,做好事不愿意领赏金。他们便打听到苏秦身上的伤口形状,自己到铁匠那里打制了和伤口相对应的“凶器”,最后一起都到王宫内说自己就是杀死苏秦的人。

齐王按捺住怒火接待了他们,四个人在齐王面前唾沫横飞,每个人都挥舞着“凶器”,争先恐后说自己是如何潜入苏秦家中,再如何下手的。齐王越听越气,也不管真假,当场就令刀斧手把这四个人剁成了肉酱,而老百姓就把这四个人叫做四个“二百五”,正好加起来是一千之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