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跟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北京话跟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这普通话,标准的解释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标准的普通话,滤掉了北京话中的一些土语,说起来字正腔圆、朗朗上口。就像新闻联播里的那样。

这北京话,却是一种标准的地方方言。它是一种普通话中没有的,外地人又较难以理解的方言。尤其是老北京话那就更是讲究的,虽然不是什么字正腔圆,也没那么规范,但也没那么夸张。

老北京话有这么几大特点:

这第一个就是其中有3个字用的频率特别的高,一个是“儿”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儿话音,一个就是“个”字,一个就是“您”字。离开了这几个常用字,北京人估计就都不会说北京话了。怎么用一句话就能听出您是不是北京人呢,北京人一开口,吃了吗您呢;劳驾,您呐;借光儿了,您呐;哎呦喂,您甭客气;有话您直说;您唱的这是哪儿一出儿啊。。。等等。这精髓就在一个“您”字上;还有就是这个“个”字,您比如说,今儿个;昨儿个;这个,那个。。等等。地道京片子说出的词儿,从细节上就带出了一股子韵味儿,透着一股子亲近劲儿。让这个说话的词语间一下子就突显出了北京文化的底蕴。它的魅力其实就在于这细节上的变化莫测,并且毫无规律可循。其魅力也在于因一个字的不同,意思有时候就满拧了,咱举几个例子,前门和前门儿,前门到了,上车的乘客请从前门儿下车;头和头儿:这事儿让头儿知道,他也得头大;扎针和扎针儿:今天趁头儿没在,我去医院扎针,可是不知道是谁在头儿哪儿给我扎针儿了;水和水儿:橘子水儿弄手上了,我得用水洗一下;空和空儿:这地儿显得空,有空儿啊,摆点儿家具;这里面儿的用法和规矩那就多了去了,您要是还没学会,可千万不能瞎用给您说个笑话,办公室有一北京女孩儿在电脑边下载文件呢, 有一个二把刀的北京话的小伙子看见了,就用北京话和她套近乎,哎,小李啊,在这儿下崽儿(下载)呢,瞬间全公司就鸦雀无声了。。

这第二个特点就是轻重音和吞音的使用。尤其是老北京说出的词儿,音可以含糊不清,但意思却要表达的准确无误,北京人说话是讲究情绪上来,这说出的词的音呢就开始变调儿了,比如说,这回可赔大发了。这里配大这两字用重音,发字就用的轻音,在比如平时喊奶奶,一开心了就喊“奶内”;哥哥叫成“哥给”;这在哥们儿之间,还有就是好久没见的时候,就会显得格外的亲近。还有就是那个吞音,其实这含含糊糊的表达方式,代表着北京人的随意,比如说孙子,叫做“孙贼”;小子叫做“小贼”;读重音的时候,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哥们儿之间,喊一句,“孙贼”那是亲切,那如果您要是不明白,当成骂人的孙子,那听完后,估计就要干仗了。

北京话的第三大特点就是语速快。其实说到这点,您在看我视频的时候估计也能感觉的到,那就是刚开始还好点儿,但这话还是越说越快,越说越快,您说,咱也没经过什么专业训练,什么五六的,本想控制下语速的,后来还是跟赶鸭子似的,在加上儿话音和轻音什么的,这嘴里就像含着一块热茄子,吐露一下,这一句囫囵话就说完了。

这第四个特点,就是是歇后语,俏皮话较多

这歇后语,也是咱北京人语言中最经典的套路,说的人总是意犹未尽,而听的人更是回味去穷,比如,水仙不开花儿,装蒜;前门楼子搭脚手架,您好大的架子,剃头的挑子,一头儿热,土地爷掏耳朵儿,崴泥等等。还有就是常说的俏皮话,北京人的嘴皮子是出了名的,不但利索,而且还自带幽默感,冷不丁儿冒出来的一句俏皮话,就能让您笑破肚皮,比如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木头的眼镜,看不透您;没头的苍蝇,乱撞;铁公鸡,瓷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这些都是指的全是一毛不拔;驴槽子改棺材,(成人)了;耗子尾巴长疮,没多少浓水;兔子进磨坊,充什么大耳朵驴啊;嘎着窝里夹柿子,没你那么懒(揽)的;盐店的掌柜,大闲(咸)人;歇了虎子撩门帘儿,露一小手;吴法宪的弟弟,无法弄;茉莉花喂骆驼 , 白搭了;狗撩门帘儿,嘴挑的;电线杆子上插鸡毛,您好大的胆子;包点心的纸,油透了;磕膝盖底下绑暖瓶,水平(瓶)比较(脚)高;屎虼蜋上马路,冒充小吉普;后脑勺儿留辫子,随便(辫)儿;姓何的嫁给姓郑的的,正合适(郑何氏);吃铁丝拉笊篱,肚里编;土地爷打喷嚏,神气;包脚布上飞机,一步登天;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小黑屋里穿针,针难过;耗尽了灯油儿,烧心(芯);800多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儿;斑马的脑袋,那是头头是道。

好了,咱继续往下聊啊,北京话里第五个特点就是: 土语多。比如说管父母叫“老家儿”;发小儿,那是光屁股时就一起开始玩儿的伙伴,干活儿的小工,叫小力呗儿;练家子,是指练武术的 人;砸窑,是指把好的偷偷的藏起来;歇了虎子就是壁虎;姥姥的逮,惊讶的时候用,如果不加这个“逮”,单说这个姥姥,他有不服气的意思。

第六个特点就是:喜欢加个词尾这个词尾,加不加是跟聊天这个人亲不亲挂钩的,聊美了,这语言也就生动活泼了,比如,血了呼啦的;苦了吧叽的;甜巴呲呲的,黑不溜秋的,花里胡哨儿的,滑不唧溜儿的,叮当五四的,五脊六兽的,咸不劲儿的,这小词儿一出口,就让人格外的亲切。

第七个特点就是:爱比喻:甭管是聊天儿还是打岔臭贫,北京人最爱打比方,比如:不得烟儿抽,那就是不受重视;满嘴跑舌头,就是比喻睁眼说瞎话;这鸡一嘴鸭一嘴的,就是比喻你说一套他说一套,胡不搭嘎;还有这罗圈儿架,这罗圈儿,圆形的没口儿,打架的人吵成一团儿了,没法劝解,就形成了罗圈儿架。

第八个特点就是:元,满语夹杂

最著名的就是胡同一词,还有像什么把式,老疙瘩。“话痨”。“嘴碎。它就来自于元朝蒙古的语系。这满文在北京话里用的就更多了,比如我特爱吃的,萨其马,食品放的时间长了,就哈喇了,这哈喇就是满语。还有像什么麻利儿的,腻味,咋呼,等等。

这第九条呢,就是规矩多。在不同的环境下,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和人打招呼时该怎么说,问路的时候怎么说,吃饭的时候怎么说,喝茶的时候怎么说,喝酒时候怎么说,串门儿时候怎么说,为人处世时候怎么说,日常生活时候怎么说等等,,这里面儿的讲究,那就多了去了。

这以上九条呢,都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这要认真说起来,那还能有个完啊,咱就以上面说的这九条为例,我随便拿出一条来估计都能和您贫上一天儿半天儿的,还有那最经典的京骂,这都还没开始说呢,是吧,所以今儿和您聊的这些,这说的对与不对的,您都多担待着点儿,全当是个乐儿了。好了,那今儿就先聊到这儿,咱回头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