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云居寺在哪(京郊名刹云居寺)

鉴于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于是继承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于石、秘藏于室的艰巨工捏,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北京市云居寺在哪?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北京市云居寺在哪(京郊名刹云居寺)

北京市云居寺在哪

鉴于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于是继承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于石、秘藏于室的艰巨工捏。

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这一行动得到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

从隋大叶中到唐初,在近三十年内,静琬大师在云居寺石经山的刻造佛教石经事业从未间断,完成了《大涅盘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胜鬘经》、《金刚经》、《佛遗教经》、《无量寿经》、《弥勒上生经》等二十部佛经的雕刻,刻石装满七室。

初唐之时唐临的《冥报记》记载了大师的刻经情况:"幽州沙门智苑(即静琬)精炼有学识。隋大业中,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北山,凿石为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磨写,藏储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用铁锢之。""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以贞观十三年卒,弟子犹继其功。"

大师一生为弘扬佛教弹精竭虑,他建云居寺、雕刻石经并埋藏佛舍利供养,这三件大事,使云居寺成为以藏有碑版石经和供养佛舍利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佛教古剎。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千佛柱"。其余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后刻经百余部,分藏于各藏经洞中。

根据金仙公主塔上的题记中可知:唐玄宗的妹妹金仙公主听说了刻经一事深受感动,她请求皇帝赐给云居寺四千多卷大唐新旧译经。唐代还没有发明雕刻印刷技术,经卷都是手写的,非常珍贵。这四千多卷译经由当时佛教界中很有学识的版本目录学家智升和尚亲自护送到云居寺。

唐代末年,国势衰落,五代又战乱纷多,房山石经一度停刻了。直至辽代涿州(河北境内)刺史韩绍芳游经云居寺,他得知山上石洞中藏有石经,于是命人打开石洞验名对数,然后奏请圣宗皇帝续刻石经。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对房山石经的清点,然而韩绍芳并没有把7个洞穴全部打开,因此他得出的"总合经碑2730条"的结论也就不甚准确了。

之后的兴宗、道宗和天祚帝都大力支持刻经,道宗时期通理和尚刻经,第一次把原本高两余米的大碑改为76公分的小碑,这番改动省时省料,经板搬运起来也方便多了,大大加快了刻经的速度。天祚帝在位的天庆7年,山上9个石洞已经藏满经碑,于是僧人们在山脚下的云居寺内又开掘地穴搁置,地穴上建塔详记始末。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后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于此时被毁。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后仅存遗物。

  云居寺虽然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依旧被埋藏在地下,直到1956年,也就是释迦牟尼佛逝世2500周年,世界佛教联合会号召各个信仰佛教的国家为佛教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中国佛教协会报请国务院,选择挖掘拓印房山石经作为自己的献礼。

当时,黄炳章教授是挖掘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他们对石经山九个藏经洞中的石经进行了一次整理工作,但却没有发现那些藏于穴的石经,因为史料中虽有记载,但是没有说明准确的地点。

在云居寺石经发掘整理的专家中,有一位是黄炳章教授,他在紧张忙碌的发掘整理工作中,他时刻不忘地穴石经的发掘工作,每天山上忙完后他都要到山下进行考察,他非常忘我的工作,有一天他在考察中忙的口干舌燥了,恰巧走到了一位老乡家的门口,就走了进去找水喝。

50 年代的那个地区,睡觉、休息,都是在用土坯砌成的炕上,当他坐在炕沿上一边喝水一边和老乡聊天时,无意间看到了灶台上有一块被火光映亮的石头,上面仿佛还有文字,出于对工作的本能,他急忙凑到灶台边仔细的审视,上边果然镌有文字:" …… 发心磨莹贞石,镌造大藏经,以备法灭,相继至大辽天庆七年已镌了经近三帙,秘于东峰满八石岩。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因其舍利于东峰石岩名华严堂,苑法师秘于此石柱内,后因修饰,得其琉璃瓶内有舍利三百余粒,昼夜放光一月有余。 …… 当寺戒比丘常不减五百余众,庄菌典库,供瞻有余。"

黄炳章教授顿时惊呆了,那块经碑就刻着《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黄炳章教授将这块碑的重要价值向老乡做了介绍,老乡毫不犹豫将经碑取下交给了教授。

1957 年 8 月 7 日,工作人员根据这块碑记的记载,在山下云居寺内,于已被炸毁的南塔塔基前一步找到了地穴的所在。地穴南北长109米,东西宽10米,深5米,四边筑有围墙,穴内分大小不等的两室,摆满了一摞摞一层层辽金时期的经板。

一年后,地穴石经的拓印工作也完成了,文物局拨专款盖建了库房以存放出土的10082块石经。

可令人遗憾的是,库房里的一万多块石经板,在出土后的40年间出现了严重的风化现象,损坏程度远远超过了过去一千年里的总和。由于大气污染和材质本身的优劣差异,一些经碑的表面突起、发生了粉化,字迹也模糊了,有的甚至消失不见。

1997年,为保护石经,在石经上涂上了有机硅。当时,对石经确实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有不少专家指出,这只是权宜之计,十年后它们会更快地衰老。

因此,如何保护石经,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更好保护这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在经过多方论证后,终于决定将这些石经重新放归原埋藏处的压经塔下地穴封藏。专家们一致认为,石经回埋是在没有更好解决防止石经风化情况下的最佳方案。

1999年9月9日,云居寺又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了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并在地宫内部设了9个观察窗口,以便可以直接观察到10082块辽、金石经。

这一方案也尊从了静琬当年刻经的主旨:"此经为未来佛法难时拟充经本,世若有经,愿勿辄开。"

牛恒刚:2012年11月12日于北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