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

高翠英

晋剧筱派传人,三晋第一刀马旦,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戏剧第五届梅花奖获得者,中国香港1998年“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得主,享有“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其独有的晋剧旦角表演艺术,既有尚派的飘逸、洒脱,雍容华贵;也有筱派的柔韧刚健,干净利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中,她先后塑造了《凤台关》中的张秀英、《三关点帅》中的穆桂英、《打神告庙》中的敫桂英、《齐王拉马》中的钟无盐等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2)

采访实录:

王 京:走进名家,和名家近距离对话。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的摄制组来到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筱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高翠英老师的家中。

高老师您好!

高翠英:你好。

王 京:高老师在我们戏曲界被称为是硬骨头、钢筋棍儿。因为这么多年,高老师在舞台上塑造了很多刚正不阿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早在好几十年前,由于高老师在舞台上演戏的时候,腰上受了伤,医生当年就断言说高老师不能再演戏了,但是由于高老师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坚强性格,这么多年其实依然还是在舞台上活跃着。

高翠英:对,是了。

王 京:当时说腰不太舒服的时候,医生不让您演戏那是在什么时候?

高翠英:就是七四年现代戏么。

王 京:七四年的时候。

高翠英:七四年住院了我是。住院住了一天我就跑出来了。演现代戏《刘胡兰》,演琼花那些,翻那个,加关了在身上。下来范儿没走好,又犯了那个病。

王 京:七四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我相信好多的这种病症也好,或者说,我们身上的一些疾病也好,更多的是需要人有一个坚强的意志。

高翠英:对,它就是病也服练了我了,我也服练了它了。

王 京:而且大家看到了吗?高老师今天其实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我们从容颜上看,从高老师的这个精神头上看,一点都不像。像五十多岁。

高翠英:是。

王 京:高老师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走进名家》的采访。那么今天来到家里头,刚才高老师已经给我们展示了,您这么多年舞台经验和自己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八大套的程式。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把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高翠英:对。

王 京:最早开始学戏是在什么时候?

高翠英:是五四年。

王 京:当时多大?

高翠英:十岁。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

王 京:其实好多人,特别是老艺术家,当年学戏都有一段儿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里穷,父母说去学戏吧,有口饭吃。还有的是天生就喜欢戏。其实高老师学戏也有一段特别的经历。

高翠英:我也是喜欢。因为我七岁时候住到那个人民市场,后来就成了红旗剧场,现在是并州市场。我就住在那个市场里边儿。市场里面有个小舞台,它断不了礼拜天呀就演戏。我就只要演戏,我就爬在那台跟前就看。小小的时候就看,我就喜欢得不行。羡慕人家小旦,扮出来那么漂亮,还有插着翎子,扎的大靠,穗穗、豹尾,那么威风,我就羡慕的,我就说将来我就想唱戏。回来以后,我就把那个手巾挽到身上就舞,我就当仙女儿,小朋友把我拥起来,把我抬起来,我就是小公主,就喜欢戏得不行。

王 京:从小就有一个戏曲梦。

高翠英:哦,戏曲梦。我就在那后台就看人家化妆,盯住看。那些演员们一看,这小姑娘长得很漂亮么,眼睛那么大大的、圆圆的,提溜提溜地转,是个唱戏的料。这一说,说的我就更自信了。完了戏,人家演完以后,人家坐上那个洋车,我就屁股后跟上人家,人家发现了。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4)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尚长荣 题字

王 京:当时坐洋车的都应该是这个剧团里的角儿吧?

高翠英:角儿。好像是角儿。小时候我也不记得人家叫啥,反正人家演完《打金枝》以后可牛了,坐上洋车走了,我就屁股后面跟上撵上。人家说我好么,像个唱戏的料么。我就想跟上人家叫人家教我,结果人家发现了说:“小姑娘你回去吧,你还小了,等大了再跟我学我再教你”。就没有跟。

王 京:您现在也没有印象,不知道当时那个人是谁。

高翠英:不知道是谁,太小了。那时候大概六岁吧,还没有上学了。后来七岁上了学,就上了民办小学,八岁到了太原市第八完校上学。上了四年级,你看到十岁吧,正好市场门口墙上就贴着一个招生广告,就叫戏剧招生广告。我一下高兴坏了,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就去报名去了。一开始我们住的柳巷那儿,我比较熟悉那儿,和平剧院,我就去报名去了。我自己去,没人管,可胆大了。人家说你表演一段儿吧,表演什么?我就捉蝴蝶、采花戴花,那是小姑娘的事。说是唱一段吧,我先唱了一个小儿歌,《五星红旗》唱了一段儿,后来再唱一段儿。唱什么呀,我想了想。我母亲没事的时候经常唱两句秧歌《苦伶仃》,我就想起来,我就唱这个。反正母亲每天唱,我就听会了。它是咋唱了,“婆婆打呀,公公就骂,不惜吃的小姑子就磕打奴家,奴有心投河上吊死了吧,舍不下三岁岁的小小冤家,苦命的奴家”。把那些老师们都逗笑了,好像我记得是牛桂英了,她们考试。可爱死了这个小姑娘。

王 京:从小就是又灵气又胆大。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5)

高翠英:胆大。让唱我就唱。实际上没人教我,我听会的。我母亲做饭的时候就老唱的这么几句,每天唱我就听会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反正我就学会,就这样唱。高兴得那么多评委,一排,就笑的。考住了回来以后,就等着人家。哪天就能报到了,回来激动的心里喜滋滋的。最后就等的报到的这一天,我母亲呀更高兴,那时候时兴苏联的花布,给我做下那个连衣裙,就把我送到学校。就是那个柳巷东面的一个大濮府十六院的一个小院,有两个练功房。我们报名的时候正好三十个学生都去了。第二天,报到了以后就是那个踢腿。早晨起来,五点起床,喊嗓子、踢腿、下腰、拿顶。拿顶是最苦了,头朝下栽起来。一开始上顶都上不去,怎么上也上不去,最后上去了。有一个小女孩就比较反应慢一点儿,怎么也上不去,我们好不容易立起来,头朝下立起来,她叮叮上了好几次上不去,最后好不容易上去了,胳膊没劲儿了,哗啦啦啦一下就跌倒,把我们像这个砖头一样哗啦啦啦都跌倒。

王 京:全把你们撞翻了。

高翠英:哦,整个一路七八个人都摔倒,老师气得拿着那个棍子。哎呀,可想把你们敲打的,我们是为你们好,你们要好好地练,只有吃苦,只有苦中苦,才能人上人,我要打你一下就给你一盘子过油肉。我们就说呀,那就打我吧,过油肉就能吃上。那时候刚解放,五四年比较困难一点儿,又是个人养的,剧团养的我们,说起吃来伙食倒是不错,但是一说过油肉我们也香得不行,想吃了。我们就好好地练。老师说来好好练,我们就练。再一个就是耗腿、踢腿、扳腿,最苦了,得不行。有的孩子哭爹喊妈的,疼得不行,直叫。

王 京:您当时也喊了吗?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6)

高翠英:当时我没喊。我的腿、骨头比较软,我还练那个软功,就那个元宝顶,就杂技那个元宝顶。下腰下去以后头朝这儿钻出来,两个手握住脚腕子举起来,头这样抬起来,从中间抬起来,领导呀一来参观,不管那儿的一参观,我和还有一个,我们两个练着就软功,就展示一下。就是这个身体比较软,反正我的腿呀那些就没有受过制,不疼。有个小姑娘扳的时候就疼地直叫唤,我们那个八十岁的高老师,这么长的胡须,给她扳腿,睡下扳腿。她疼得不行揪人家胡子,疼得就说:“这捣蛋小鬼”。可捣蛋了那个小女孩儿,反正疼得不行。“疼得不行得忍着,慢慢地给你扳”。腿这的扳才能出来。一个就是吊腿,拿绳子吊起来把腿吊在那儿靠住墙吊腿。

王 京:其实从小练功,对于戏曲的这个学员来说,是一件苦差事。

高翠英:苦差事。

王 京:但是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给我们回忆讲解的这段故事当中,可以看出对那个年代、对那段时期的回忆是非常记忆犹新的。因为自己从小有这么一个梦想,好容易到了学校学戏,即使吃苦自己也高兴。

高翠英:是的。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7)

王 京:而且高老师您看,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但是在她的回忆当中我们感觉,高老师还快乐的,您的这个样子特别像小姑娘一样,性格开朗。高老师您说,其实这个行当和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您看您学的是这个刀马旦,当时有没有可能选择青衣这个行当?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8)

高翠英:我实际上,因为我就喜欢扎大靠,带翎子。

王 京:就喜欢动的。

高翠英:嗯,就动的。我就喜欢动,而且很威风的出来。开始给我拍《断桥》来,也是青衣戏么。我觉得我就不喜欢唱那个青衣,稳稳地抱着肚子出来,我就不喜欢,我就喜欢动,我就喜欢打,所以开蒙戏就是,一个是《骂鸡》小旦,再一个就是《穆柯寨》穆桂英。

王 京:您就喜欢动起来打起来的戏,稳稳地坐在那里不是您的性格。

高翠英:就不是我的性格,我就稳不住。我就喜欢动、喜欢打。我就分配到武功组。它是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这个打基础,练基本功。完了就开蒙戏、启蒙戏。启蒙戏就是《骂鸡》小旦,完了就是《放风筝》呀小戏戏,完了就是这个穆桂英,就《穆柯寨》。我是筱派。筱派创始人张宝魁,他给我排的,艺名筱吉仙。

王 京:其实高老师刚才给我们讲述了从小学戏的经历,高老师说话快人快语,舞台上塑造的也全是这样能打好动的。这样爱动的。对高老师和其他的艺术家,在从小包括在艺术经历当中,学戏的历程有所不同。好多的艺术家可能拜师只拜了一个,但是高老师人生当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老师,一个就是我们晋剧界的晋剧泰斗筱吉仙-张宝魁老师,还有一位是我们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老师。那我们首先从您这个启蒙的老师,应该是张宝魁老师。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9)

高翠英:张宝魁,对。

王 京:给我们说一说张老师给您教戏的经历。

高翠英:张宝魁老师,我的师父吧,他艺名筱吉仙,他一开始学的是京剧,他后来就学了这个。跟着张吉仙就到,他这个师父叫个曹老师,当地的那个京剧老艺人,就觉得他条件不错,就把他带到北京唱河北梆子,那个科班是张吉仙的科班,就投靠人家到了张吉仙手下,到了张吉仙科班以后人家看见他是唱青衣的,嗓子好,唱青衣。小伙子长得也帅气,就喜欢他,而且反应也挺快,悟性也比较高,就给他排的这个《王宝钏》《大登殿》都是青衣戏。

所以就把他这个名字就赐予他“吉仙”,他不是张吉仙,把吉仙赐予他“筱吉仙”。筱就是比较年轻一点儿的,就继承他,能继承了他的东西,就唱河北梆子,后来出科以后他开始唱青衣,后来又唱小旦。他是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有刘明山。刘明山是那个五月仙,还有就是李子健,李子健就是我的开蒙老师的那个唱腔老师,李芳茹的爱人。他的儿子是四小名旦李世芳。李子健也是四大名旦之一。完了就是我师父张宝魁,也是四大名旦,筱吉仙,艺名筱吉仙。再一个就是王玉山,王玉山就是水上飘。他们就是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是怎么选出来的,是票友和商会的会长和那些专家们坐的一块儿,选出来的四大名旦。老一辈四大名旦。筱吉仙在三四十年代就培养了一批这个桂字辈的筱派的学生。有筱桂桃、筱桂玲、筱桂芬、筱桂香等等三四十个。在解放以后,五三年,他又招了三十个学员,武忠、田桂兰,他们就是我的师父招下的,是属于二院,长风剧场,二院。他就培养了一批。我是在丁果仙这个剧团、新兴剧团。丁果仙五四年也是招了三十个学员,五七年公私合营以后,国家接管了,就成立了太原市戏剧学校,所以我的开蒙老师、唱腔老师就是四小名旦的母亲李芳茹,基本功老师就是王少楼,把子老师是刘顺年,后来到了省艺校。身段老师也是刘顺年,把这些毯子功呀,下高呀那些都是刘顺年教。戏就是传统戏,就是张宝魁我的师父。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0)

王 京:我觉得老天爷没有辜负您的戏曲梦,您看您从小接触的都是那个年代的名师。

高翠英:对,他们也比较认真,我们学得也比较吃苦,后来不是让我们定计划,要我们下决心学好,所以就让我们写保证。我那时候胆大也不害羞嘛,就是说我将来要超过,要向这个刘仙玲,那时候可有名了呀,小旦牛桂英,要向她们看齐。将来成为她们,就跟她们一样的名人,就可自信了,写的保证就是这。现在想起来可笑哈。

王 京:那会儿就把这些名人全写出来,不但要挑战,而且要超越她们。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1)

高翠英:领导就觉得我们都有这个决心,所以就后来练私功。就下决心了,那个练功室呀就抢的没有地方了,所以我就得在院里,你要去得晚一点儿那个练功房就那么有数的几个练功房,每一个练功房都有练私功的。我们那时候都练私功。

有一天,我们练得好的就是红花,练得不好是猪。我们在武功组好比走这个倒食虎吧,你走一个吧就是一个小花,走两个就是两个小花,走五个才是一个大红花了。当时我走了三个小红花,就下决心,我非要练到五个。晚上没事就自己练,有时还练桌子上那个前桥,走一个前桥再下一个前桥,练的时候有时候范儿就对了,就走过去了。有时候范儿就不对,咋也上不去那个红花,就给不了你红花,反正也没有给你猪,可是很快就给你猪呀,走不过去就给猪呀。谁也不想要那个猪。那名字都在墙上爬的,放一个猪多丢人了,女孩子爱面子。我就下决心,晚上就练。大家睡着以后我悄悄地起来,不要惊动大家。九点熄灯了,就起来悄悄地到练功室,我就练这个。前头练得挺好,从这桌子上翻前桥,前空翻,后来一下可能太疲劳了,一下就摔倒,腰就扥在这个桌子边上,扥回去一下,我就爬到那儿疼得我就起不来了,疼得呀,疼得你忍住,把灯拉灭。桌子不是响来,又怕值班老师听见以后批评,悄悄地挣扎地起来,睡了。第二天老师看见我的面色不对,说是你怎么了,我说头疼,头疼你回去找大夫,赶快。叫一个同学跟我,吃了点儿去痛片,回去休息了一天。后来刘顺年老师,他比较细,“她肯定是练私功练得翻地出问题了”。后来以后他就每天晚上陪上我练私功,就在院里跑圆场。跑圆场一开始就不扎靠,两个肩膀上放上木碗,放上水。

王 京:木碗。

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走进名家访晋剧表演艺术家高翠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12)

高翠英:木头碗。掉下去打不了,放上水,你得跑圆场。腿上绑的沙子,铁沙子。跑圆场,小步跑,你要是晃荡吧,水肯定扣了,拿的那个藤杆子细细地打一下可疼了。你就不能晃地叫扣了,扣了就啪一打,疼了。他为你好。

王 京:高老师您说你们现在身体这么好啊,特别像您现在身体这么好,应该和从小这个基本功的训练很有关系。

高翠英:很有关系。每天晚上练呀练得汗流浃背,最后完了就扎起大靠练,你又打靶子跟我,又绞蹦子,教我开蹦子。就练那个气了,肺活量也特别大。所以我演《凤台关》那么累,就在前面不喘了。我就上几楼,一下就上去了,根本不喘的。这就小时候练的功,绝对有好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