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如今“唱大戏”,我们也可以换种方式。

粤剧,又称“大戏”、“广东大戏”,明朝嘉靖年间在广东出现。粤剧在其发展中博观约取,吸取戏曲其他流派的元素,结合本地方言成为广东独有的传统戏曲。2009年,粤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广东老一代人的记忆里,“搭戏台,唱大戏”,是儿时隆重的节日之一。在娱乐活动十分丰富的今天,粤剧受欢迎程度已不如往日。虽见式微,但今日的粤剧也在努力突破困境,寻求新的生机。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1)

粤剧艺人在贴妆。@网络

夜泊红船,围看琼花

粤剧发展于珠江水系,依水而生。早年,粤剧艺人为方便行程,多以红船为交通工具,后来,“红船子弟”就成了粤剧艺人的代称。清中叶时期,红船多集中在佛山大基尾演出,又在此成立了第一个会馆——琼花会馆,佛山因此被称为粤剧的故乡。旧时粤剧在佛山、广州等地十分流行,清代一首竹枝词曾描述“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可见粤剧演出时的盛况。

关于粤剧的第一个会馆——琼花会馆,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854年,太平天国起义,琼花会馆艺人李文茂等与清政府为敌,参与起义,导致清政府火烧琼花会馆,残杀梨园艺人,禁演粤剧15年,从此红船绝迹。在这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计纷纷逃亡外地,或流入其他流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粤剧的发展。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2)

粤剧博物馆的红船模型。@网络

历史上有名的粤剧艺人不在少数。清末民初,粤剧名伶辈出,千里驹、肖丽湘、周玲利、李雪芳等皆驰名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论。

近代的粤剧名人中,红线女必名列其中。她扎实的唱功、优越的声音条件为自己获得了无数赞誉,也曾带着粤剧登上国家大舞台,为粤剧获得了“南国红豆”的美称。

1956年,红线女带着《搜书院》到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周总理听后赠予了粤剧“南国红豆”的称号。“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从此粤剧除了“红船”“琼花”之外,又多了一个“南国红豆”的诗意名称。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3)

《搜书院》中红线女扮演翠莲。@网络

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这颗红豆,从明代就开始栽种在南国土地上,它不仅成了一种歌唱艺术,还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孩时记忆中,粤剧常有下乡活动,下乡演出是极为重要的日子。剧团一般提前一天到乡下,由村里的主持需负责粤剧艺人们的住食。这时同村的街坊邻里会相互提醒,以免错过表演信,有时消息甚至传到几里外的邻乡。

戏曲本是在晚上演出,但中午就已经有人来“占位”了。村子的戏台十分简陋,大舞台前面只有空地,想要舒服地坐着看则要“自助”,于是就有了霸位的有趣现象。有些勤劳些的村民,会中午甚至早上拿上小凳子或家里的凉竹席,放到戏台靠前的地方。有些人甚至用上了喂猪的塑料包,另用砖头压住,则表示位置已被占用。一些来晚了的人,又不甘心在后面看戏的,就会耍小伎俩,把别人的位置偷偷挪换。这也不难怪每次演出途中,总会听到关于位置的争吵。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4)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列的戏台模型。@新华社

晚上的时候,人多得出乎意料。买卖的商人看到了这个赚钱的好机会,纷纷来到大榕树下,摆起零食摊档。这主要是做年青人或小孩的生意。因为每逢粤剧下乡,家家户户无论老人孩子,都会过来观看。孩子经过时,总免不了被零食吸引,哭着嚷着要大人买上一些。

开场了,戏台前空旷的地面早已经人头济济,有人甚至爬上了旁边的榕树。这个绝佳的位置,的确不用被挡住看得也清晰。听戏时,十分入迷的一般是老人家,年轻人边听边聊,主要图个聚会的热闹,听不懂的孩子也跟着咿咿呀呀唱两句,学着台上的粤伶摆弄一些手势,偶尔还会被自己的脚丫子绊倒,稚嫩又滑稽的样子引得大人欢笑。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5)

粤剧表演时,台下的观众。@ 《莞看世界》

粤剧的表演时间很长,从天稍黑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都在演出。这个时候年轻人大多因为困倦早早离场了,留守在舞台前的反而往往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有些老人家还是从几公里外来,他们往往成群结队,从开始到结束都待着三轮车里。别人都往回走时,吵吵嚷嚷的,老人家们似乎完全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眼神还是直直地看着台上。

可以说,粤剧对一些广东人来说,培养了最开始的音乐品味和戏曲感知,也是记忆中难以忘记的乡音。

南国红豆,再生枝丫

现在如果再说请粤剧团来演出,都是个不那么fashion的选择。

现代娱乐已不像过往缺乏,电视、电影、乐队、游戏等,千家万户都更多的娱乐选择,粤剧也慢慢地丧失了辉煌的地位。

粤剧团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有资历的粤剧艺人聚在一起,为这颗“南国红豆”谋求新的发展土壤。

他们开始转化姿态,面向群众。走进中小学,创作“粤韵操”;革新内容,使剧本更有时代意义;撰写儿童粤剧《落难三眼小神仙》,培养一批儿童戏曲爱好者;在路边涂鸦,展示粤剧风貌等等。粤剧人正以勇往直前的姿态,迎接新浪潮的挑战。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 也曾是一代人的音乐启蒙(6)

老城区墙上的颜色鲜艳的粤剧涂鸦。@大公报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粤剧想要恢复以往“万人空巷”的辉煌是不可能的了,但也正因为如此,粤剧才能在安逸中寻求新的突破点,用自己的曲艺魅力留住“死忠粉”,同时也能融入现代元素,走进新浪潮中,在新生力量中获得一份存在感。对于现在的粤剧来说,这不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