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把另一只兔子吃了(两只小兔被吃了)

兔子把另一只兔子吃了(两只小兔被吃了)(1)

鲁迅童年的时候,邻居的三太太买来一对小白兔,包括鲁迅在内的孩子们看到这对可爱的白兔,特别地开心,只要一有机会,就来跟兔子玩耍,其乐融融。几个月以后,那只母兔子怀孕,并且生下两只小兔子,此时此刻兔子家族开始壮大起来。

自从把兔子买回家那天,三太太就警告他家的小狗:“绝对绝对不能咬他,否则把你宰了!”小狗很听话,纵使它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胆。但是,这句话却被一只大黑猫听到了,这是一只流浪猫,早就对兔子虎视眈眈了,一直在等待机会下手。但是,黑猫是聪明的,它并没有立刻下手,而是在母兔生下两只小兔的时候,就把它们“一网打尽”,因为黑猫也知道,如果一下子吃掉兔子,后面就没得吃了。

得知两只刚出生不久的小兔,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大黑猫吃掉,母兔和三太太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母兔应该是最先知道这件事情的,它有什么办法呢?生的不够多,于是再多生七个。

三太太心里面想:这只该死的猫,把兔子吃掉,我以后怎么拿去卖钱啊?还好这母兔争气,这回再帮我多生七只。我也不这么傻了,把这些小兔都藏起来,这只可恶的黑猫找不到,然后再强制性地抓住母兔均匀地给小兔们喂奶,让它们快快长大,好让以后卖个好价钱。

然而,鲁迅想得跟大家不一样,他的内心惦记着被猫吃掉的两只小兔。生命就是这么脆弱,就这么没了,也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吃掉小兔子的黑猫固然可恶,但更可恶的是人们的记忆,这件事情就像从没有发生过那样。两只被吃掉的小兔子,它们也被时间遗忘了。对此,少年的鲁迅(咱们姑且称他:迅哥儿)愤怒了,于是拿起一瓶氰酸钾,准备向猫下手,向这不公的现实复仇……

以上的内容,源自鲁迅的小说《兔和猫》,这篇小说一方面表明了鲁迅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哪怕再幼小的生命,也应该值得尊重;另一方面,表达了鲁迅对于那些糟蹋弱小生命的行为、以及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表示强烈的不满。从《兔和猫》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并不是我们大家所认知的冷冰冰的展示,而是特别有人情味的、接地气的大哥。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本文的理解。

1 再幼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在原文可以看出,母兔第一次生下的两只小兔被猫吃了以后,三太太内心的确是感觉不爽甚至是愤怒,但让三太太感到欣慰的是,母兔也很“争气”,尽管前面的这两只兔子没了,没关系,我再来七只够不够;同时三太太也很“配合”,为了避免母乳喂养不均匀,就跟母兔“合作”,把小兔藏在箱子里,并且强制性轮流哺乳。这样确实做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有效杜绝大黑猫再次“光临”,向这些小兔子下手。当这些小兔养大以后,“白兔的家族更繁荣,大家也都高兴了”,皆大欢喜。

然而,迅哥儿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知道,白兔家族的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是通过前面两只小兔“壮烈牺牲”换来的,但是它们的“贡献”却被完美地忽略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一个小生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哪怕是给它赋予生命的母亲(指的是那只母兔)不在意,因为它还能再生多生一打来。谁会为这个独立的个体心疼呢?

当然,三太太因此而更加谨慎,会“亡羊补牢”,使得后续的小兔子不会这么轻易丢掉性命,后来白土家族能够蓬勃发展,归于谁的功劳呢?当然是三太太和母兔合作的结果,首先是母兔很争气,它还能多来一打;然后就是三太太,她从中吸取教训,提前对大黑猫做好了防备,想要偷吃我们家的兔子,没门!

在这个“皆大欢喜”的场景中,牺牲了的“小生命”就这么被忽视了,这正是迅哥儿感到悲凉的原因。除了本文,鲁迅先生也写过不少类似的杂文,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的刘和珍、杨荫瑜,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里边的柔石,他们并不缺反抗精神,但他们的生命又是如此地脆弱,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要是没有鲁迅为他们写文章,谁又能知道他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而且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呢?

兔子把另一只兔子吃了(两只小兔被吃了)(2)

但是,他们又是值得可敬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社会就不会有进步。虽然说,最终胜利的光环没有给他们带上,但作为当年自媒体的大V,鲁迅先生就为他们代言,让我们后人知道这一切,给他们这些弱小的生命赋予了价值。在鲁迅看来,生命哪怕再怎么弱小,也是曾经存活过的,不应该被忽略。

“由来只有新人笑,没有听到旧人哭……”为什么人们往往把旧的生命忽略呢?

2 “喜新忘旧”是一种常态

我们往往会把“喜新厌旧”挂在嘴边,但现实是,人们并不会“厌旧”,取而代之的,“旧”的往往被遗忘。

为什么两个“小生命”这么轻易被遗忘呢?我们先站在母兔的角度去看,既然损失都已经产生了,这就是一种“沉没成本”,难道因为失去两个孩子,还得纠结半天吗?已经给主人造成了损失,还不赶紧将功补过,多生半打?所以聚焦点不应该放在损失上,而是放在后续的生产上。

站在三太太的角度,因为两只小兔的损失,是由于她的疏忽造成的,所以她的关注点应该在与如何止损,不要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相反,如果还是为前面的过失而惦记着,说不定损失还会扩大呢!因此,三太太也没空去想这两个逝去的小生命。

像这样的“小生命”太多了,并不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前脚离去,后面立马就有他们的替代品,把他们的位置给补上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谁还记得你是谁呢?就比如说,一个人“领盒饭”了,或许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放在村里、镇里来说,顶多只是少了一个人口而已,放到14亿的人口来看,几乎是可以忽略的。谁这么吃饱撑着,天天研究谁“领盒饭”了?

我们再看当今社会,在这个“全民创业”的年代,有多少的打工人,有多少小微创业者,希望打造自己的个人IP,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每一个人都显得如此的渺小,因此我们要认清自己,不能把自己看得这么重要。不论是打工也好,创业也好,哪怕没有谁,都依然能正常运转。

这几年来,我看到很多富有梦想和使命的打工人走向创业之路,他们希望能为社会创造点什么价值,甚至还有不少人提出“改变世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在折腾一段时间后,就黯然谢幕。姑且不谈论他们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他们倒闭以后一年半载,谁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过呢?这个舞台早就被清洗干净,留给下一位继续表演了。

为什么这些牺牲者,会这么轻易被遗忘?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舞台下的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呢?也许,他们“表演”得很精彩,但这一切“与我无关”;要么就是“我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而更多的人注意力压根都没往舞台上,更不知道舞台上有人在表演,也不知道表演完谢幕了。

3 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不论是在鲁迅的那个年代,还是在今天,“不公平”就是一种常态。面对这个不公的局面,迅哥是愤怒的,他想拿起“氰酸钾”对猫进行“复仇”,但小说就到此打住,并没有告诉我们有没有复仇成功。

试想一下,要是把这个故事继续往下写,迅哥真的把这只大黑猫毒死了,能够换回两只小兔的生命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同时,大黑猫是杀不尽的,摆平了这一只,还有千千万万只大黑猫在虎视眈眈。去除了鲁迅的各种光环,其实他跟我们一样,只是普通人。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不公,我们能够奋起反抗吗?先别急着反抗,我们先看看前辈们的结果,他们手无寸铁去反抗,结果怎么样?要么就是被利用,被别有用心的人引诱到一块,然后集中扑灭;要么就是激怒了相关的既得利益者,然后被暗杀了;要么就是反抗并没有什么结果,就这样不了了之,被大家遗忘……其实,哪怕我们不行动,这个结果都已经预料到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急着出手呢?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让我们放弃抵抗,彻底躺平?面对强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暂时没有这个能力跟强大的势力对抗。应该怎么着?

首先,我们不能忘记在抗争中牺牲的前辈,但仅仅是为他们鸣不平喊冤,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在他们身上吸取教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反抗也是要讲究技巧的,不但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更要考虑我们作出这个行为后,对方可能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也是我在研究“博弈论”的原因。

就比如说,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这些女生们要是接到通知说去请愿,这个时候要不要去?不妨“向前展望,向后推理”,咱们到底去请愿,对自己有什么样的的好处;如果不去的话,是不是我的学业就这么荒废了呢?除非敌人真的攻打到了学校,这个时候才容不得你考虑要不要反抗,既然都还没到这一步,还真没必要急着出手。

同时,要是从敌方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会给机会她们请愿,这其中一定有猫腻,要是请愿成功了,敌方经济上一定会有损失,所以敌方的最优解,一定是把杀人灭口,而且不留痕迹。因为,只要留下丝毫痕迹,他们就会被口水淹死,所以必然要毁尸灭迹。因此,最后的结果,她们白白牺牲了,而且全社会也极少人知道她们。想明白了这一点,年轻人啊,还是悠着点吧!

那么,怎么做才是优势策略?当然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而是要“知己知彼”,不仅仅是看敌方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整个社会的情况,我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给大众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为什么革命会这么难,不被人理解,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大家并不能马上看到效果,普通用户得不到正反馈,你又岂能获得正反馈呢?

所以,事情不论大小,还是“正反馈”为王,不要害怕做小事。

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在《兔和猫》这篇小说,鲁迅主要表达的,就是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都不应该遗忘。人们之所以会遗忘,是因为感觉他们“与我无关”。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就要敬畏自己的生命,不要做无畏的牺牲,在不利的条件下,保全实力总比牺牲自己要占优。

我们要从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不必在意事情太小,重要的是有正反馈,只要做的这件事情有受益者,并且受益者立刻得到好处并且为你点赞,而不是泼脏水,这就已经足够了。想要不被遗忘,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活着”,只有在“活着”这个基本条件下,做的一切事情才能不断地迭代,才能把一件件小事迭代成伟大的变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