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亳州开始多久一统天下(朱元璋与亳州的那些事)

亳州为什么属于安徽不属于河南

亳州地处于安徽省西北部,东面是淮北、蚌埠,南面是阜阳,西面是河南周口,北面是河南商丘。亳州是个平原上的城市,四面皆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亳州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在夏朝时,亳州就成了豫州的一部分。西周武王定天下,这里成为神农氏后裔的封地,设置焦国。春秋时,楚灭陈后占领了焦,后改为谯。

东汉定都洛阳,从关中沿黄河南岸到华北平原,这里是东汉的核心统治区域之一。再往南过了淮南是扬州,东汉时扬州治所曾在今安徽马鞍山的和县(历阳),后迁到寿春(安徽寿县),在长江北岸。洛阳的东汉朝廷要控制扬州,亳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咱们看地图,如果将洛阳、徐州、寿春当成一个大三角,亳州基本上卡在中间位置。

朱元璋从亳州开始多久一统天下(朱元璋与亳州的那些事)(1)

朱元璋从亳州开始多久一统天下(朱元璋与亳州的那些事)(2)

曹操的家乡在沛国谯县,沛国治所确实不在谯,但作为沛国上一级的豫州,治所却在谯。豫州的西北角就在国都洛阳城郊,豫州的安定与否直接影响到洛阳的安全。东汉将如此重要的豫州治所放在谯,自有其深层考虑。

古人称谯“扼汴宋(开封、商丘一带)之颈,抚颍(河南中东部)、寿(安徽中北部)之背,为南北之分界,天下争雄者莫不争此。”别人不说,就是作为谯人的曹操,曹操迎汉献帝定都于许昌,但曹操每次要南征孙权的时候,多会在谯地整兵。作为曹操的宝贝儿子,魏文帝曹丕继位后也是如此,每用兵于江淮时,作为曹魏陪都之一的谯都是重要的中转站。只要曹丕准备对孙权动手,基本上都是在谯做出的决定。曹魏有五都,除了洛阳之外,还有谯、长安、许昌、邺。

谯变成了亳州,是在南北朝后期北周消灭北齐时。北齐灭亡后,天下只剩北周和江东的陈朝争天下(不算北周扶持的后梁小王朝)。为了打击陈朝的北上计划,北周在亳州设立总管府,方便统一行动。不止是北周,早在东晋时,只要晋军北伐,往往都会先顿于亳州再北上。反之也一样,北朝如果南征,也基本上是以亳州为跳板。隋炀帝喜欢折腾,将亳州变回了谯郡,但之后还是称为亳州。南宋时,因为亳州为金朝所占,等于给北宋故都开封设置了一道(对南宋而言)防火墙,“(南)宋不能复汴洛,因亳在金故也” 。对于南方王朝来说,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亳一线,否则淮河防线就没有屏障,极易受到北方王朝的攻击。如果南宋能控制亳州,即使收复不了开封,也能给金朝在河南的统治造成巨大压力,可以缓解南宋在其他方向受到金朝的压力。

朱元璋从亳州开始多久一统天下(朱元璋与亳州的那些事)(3)

亳州在元朝属于归德府(曾辖河南商丘、安徽宿州和淮北、江苏徐州大部)

  • 明初 划到了凤阳府。这个划分很有深意,由直隶(永乐后为南直隶)控制亳州,一则可以捍卫凤阳及南京,二可以控制河南的开封一带,不至于有影响朝廷统治河南的因素存在。
朱元璋和亳州的那些事儿

朱元璋称帝后对亳州进行了镇制,原来是亳州发生了这样的事。

  • 韩林儿亳州谯城区双沟人。祖辈因从事白莲教活动被迁徙河北永年,1351年父韩山童因组织白莲教领导群众起义,后被元军杀害。刘福通和韩林儿发现亳州人文荟萃,北枕涡河,南望州城,五谷丰登,商业繁盛,是个钟灵毓秀、衣食无忧之处。通真观这处地方被水系环绕,且观前有花井崖一处,系帝王龙脉所在,就坚信在这里落脚,并建造一座明王宫,定可保少主人韩林儿帝业兴旺。

1355年5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定亳州为“国都”。建国号为“宋”,建元“龙凤”。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地方设行省。立双沟为陪都。

1366年,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以奉迎小明王韩林儿赴应天为名,船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沉之江中,韩林儿溺水而亡。(传说为朱元璋谋杀,至今仍无考证)。小明王也知道这一去必死无疑,曾经留下遗旨:“死后葬于亳之双沟”,众多宫人见旨,无不凄苦,只好将小明王旧时衣冠带至双沟入葬,遗址在今双沟镇王阁村明王寺。

  • 玉字井 朱重八疑虑亳州王气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不管怎样刘福通和韩林儿也算是明朝的创始人,为前期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朱元璋称帝后一直在分解亳州的管辖势力,洪武六年(1373年)亳州降为县,归颍州(阜阳)管辖,并把鹿邑、永城划给河南。因为亳州有“帝王之气”和“王”字形街区使朱元璋担心这里再出现一个帝王。还在亳州老街“王”字街口打了一眼深井,破了“王”字,成了“玉”字街。

朱元璋早年到我亳州讨饭

1348年凤阳的朱元璋家境贫寒外出来亳州一带讨饭,有一天来到巩店白鸡村,饿昏在路旁,醒来后发现不远处一棵大柿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吃过柿子后不但解饿味道还异常甜美。后来的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从此推翻了元蒙统治并统一了全国。朱元璋称帝后念念不忘救命的那棵老柿树。每年当地官员把这里质优味甜,风味独特的甜柿子作为贡品送到京城。巩店也成为当时凤阳府知名的贡柿产地。“贡殿贡柿”由此得名。如今这棵老柿树被当地人敬为“神树”。村里人都尊称为“大柿树爷”。也是利辛县的柿树王,2016年入编《亳州市古树名木》,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认定为一级古树,安徽省贡柿树王。每到大年初一 村里人都会来树下跪拜还愿祈褔,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柿)成,事事(柿柿)如意的美好愿望。

自从朱重八降亳州为县

自汉代以降,直至明代,一千多年中,亳州一直文风甚盛,从“三曹”领导“建安七子”,开创“建安风骨”一代文风,到唐代大画家曹霸、大诗人李绅等等,学者、画家、诗人不绝如缕,人才辈出,闻名远近。但到了清代,不知是何原因,亳州文风衰落了,文才淹淹,科举不利,一连几十年没中过一个进士,连举人都几乎没有。乾隆三十年,新任知州郑交泰上任后,发誓要振兴亳州文风。传说他精通“堪舆之术”,会看风水,他认为,城市内文风“已然平荡”,需振发提扬,方能恢复。于是,几经勘察,决定使“巽”位高拔耸立,就捐出俸禄,在薛家阁上倡建一座“文峰塔”,如一支“文柄”,居高临下,提点振发亳州文风。

  • 薛阁塔由来

薛阁塔,原名文峰塔。清乾隆中叶,知州郑交泰因此地文风不正,于城东南一里筑此塔,以倡文风。原五层,后绅士何天衢捐资复建二层,成为七级浮屠。

文峰塔后人为什么又称薛阁塔呢?由来是这样的:明朝武宗时候,亳州名人薛蕙,字君米,号西原先生。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历考功司郎中。薛蕙曾建家于此,名叫薛阁塔。薛蕙的嗣孙薛凤翔,明崇祯年间,官鸿胪寺少卿,能诗善书,著有《牡丹史》四卷,为我国古代研究牡丹的专著,薛氏名噪一时,又因塔紧靠薛家阁,故后人多称文峰塔为薛阁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