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形意拳为什么比陈氏太极厉害(太极一人陈发科)

他是陈长兴的曾孙,被誉为“太极一人”的他更被日本人称作“武圣“......

话说陈发科,自小就身体虚弱,也正是这个原因下,生在太极世家的他,到了十四岁仍然没练出什么功夫。之后父亲在外教拳,家中无大人照料,便叫来陈发科的堂兄与其作伴。这位堂兄不仅身材壮实,拳也是练得非常出色,算是当时陈家沟中练拳最好的年轻人之一。家长不少长辈对于堂兄寄托有望,而对于陈发科来说,早已放弃了希望。这令陈发科暗自立下决心。

赵堡形意拳为什么比陈氏太极厉害(太极一人陈发科)(1)

于是从14岁到17岁,愣是苦练,就这么三年时间,果然身体素质高了,功夫也长进了。甚至陈发科向堂兄发起了推手的邀请。

这位堂兄也感到神奇,之前败在自己手下的年轻人不少,况且自己这位堂弟身体之前甚是虚弱,要真比起推手,实则轻而易举取胜。接着两人便推起了手,只见堂兄三次发劲,试图要摔了陈发科,然后尽快结束,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不仅推不动陈发科,反倒还被陈发科给摔了。这时,他才醒悟,这位堂弟的功力已经大涨,且早已超过了自己,便脱口而出:"你们祖辈世世代代都出高手,看来是家有秘传,不然怎么今昔非比?“

但对于陈发科来说,这三年间,没有父亲的教拳,所以也就不存在拳术秘诀,真正的秘诀实则是他的苦练。

赵堡形意拳为什么比陈氏太极厉害(太极一人陈发科)(2)

确实是这样的,从他之后的经历,他的苦练程度是远远超过任何人,甚至很少人能够达到他的程度。据陈发科的弟子洪均生回忆道,陈发科每天练拳,少则六十遍,多则一百遍,即使到北京教拳,也会每日练上二十遍的拳。

每天,陈发科不是独坐就是单坐这两只手交叉练习,想必,在他的脑海里,一定在想象对方的如何发起攻势,,自己又该如何应对,他的境界,是将自己当做敌人对手,然后一步一步想象对打以及攻势的应对。可见他心中想着都是太极拳。

而苦练,可使身体变得强壮,技艺变得高强,任何武功秘诀最现实的就是苦练了。但在苦练的同时也需开发脑袋,一边练习,一边领悟拳术的奥秘。这也就是为何能技艺大长进。所谓练太极,苦练的同时也需用巧。

所以在现实中,看到一些苦练太极拳甚至其他拳术的学者,刻苦努力,但如何自身老师层次不高的话,虽有天赋,可能也无法达到高层次。这又提到了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好的老师教导,自然巧练着方面就轻松许多,他们能一针见血指出你的问题,更为自己的苦练省了不少力。

这也就为什么许多武术大师经过一段时间苦练之后,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总是达不到陈发科的层次上。苦练是一辈子的事,当功夫达到一定高度了就不再苦练?

赵堡形意拳为什么比陈氏太极厉害(太极一人陈发科)(3)

路子没走对,功力大涨后就停滞不前,因为长时间不进步,刻苦练习失去了吸引力,而陈发科则是到晚年还坚持练功。

据徒孙何淑淦的回忆,六十九岁的陈发科岁晚年没有像年轻练拳那么猛,但并不断练拳。虽然苍颜白发,耍起拳来那是龙腾虎跃,地动山摇。而现在的年纪不大的武术名家,要想看到他练上一趟拳是少见的。

陈小旺曾说过,自己的父亲也就是陈发科的儿子陈照旭之前拳是练得不错的,于是便放松了练拳,爱上了中国音乐和中国书法。对此陈发科多次批评他,练拳就不应该分心练上其他爱好。通过此事,其实能够看出陈发科的武术追求比任何人还衷心无二。他从不放松,看到了太极拳中另一般境界,这才达到了常人不同的高度。

中国人自古欣赏人会评以“艺如其人”高度的评价,有什么样的品质就能出什么样的艺术。骄傲的人可能到了一定高度留不会想着继续进步,而只有常常觉得自己还有不足的,才会不断苦练进步。当然,还有心中想着如何将对方打伤的更不会去研究如何打败对方而不伤人的武术艺术。

而陈发科则是一位低调的人,从不贬低他人,洪均生曾经说到,练太极拳的人都会将太极拳说为内家之学,但陈发科从不把自己练的拳看得如此高级。在他认为,才学必须从外形入手,经过多年钻研,才能逐渐深入,得到内里的精华,学太极拳是这样,学别的拳也是这样,都有内外,也都由外才能入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