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

文 | 不逃姐姐(原创不易,请勿擅自转载)

刘邦项羽是经久不衰的历史奇谈,从他们的历史事迹可挖掘出管理学、社会学、军事学等等许多方便的智慧,除了衍生出戏剧和文学,现代对二者的电影创作更是络绎不绝。

电影《王的盛宴》是由陆川执导,刘烨,张震,吴彦祖,秦岚,沙溢等主演的史诗大片,于2012年上映。

影片再现了刘邦与项羽、韩信三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但影片不是对《史记》中鸿门宴等段落的简单翻拍,而是依据近年来最新的考古资料,对这一段史实的重新演绎。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1)

两千年前,秦王暴政,诸侯起义。项羽(吴彦祖饰)和刘邦(刘烨饰),两个反对秦暴政的起义领袖,带领各自势力一路厮杀至秦王宫——那座象征着无限欲望的王朝核心。

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却迫于项羽军队实力,将战果拱手相让。刚烈而冲动的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最后换来的是乌江边与自己深爱的女人虞姬(何杜娟饰)含泪诀别。刘邦和他的吕后(秦岚饰),他的谋臣韩信(张震饰)、张良(奇道饰)、萧何(沙溢饰)等人,成为了象征权利和财富的秦王宫最终的主人。

然而,在那座欲望与梦魇交织的宫殿里,帝王刘邦似乎早已忘却和曾经盟友并肩战斗的岁月,甚至渐渐开始对身边的兄弟们满腹狐疑。另一段杀戮,由此开始在森森耸立的帝国高墙内,无声蔓延……

包括这部电影在内,后世很多作品,以及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邦得天下了,但令人怀念的却是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成王败寇”的历史定律似乎在他们二人身上失效了。

为什么呢?这要从晕轮效应说起。

一、何为“晕轮效应”?

何为晕轮?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人们会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对他人进行认知判断,并以此推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志为正面的,他就会被正面积极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和晕轮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或物品的某一特质有坏的印象,那么人们对这个人或事物的其他特质,也不会给予什么好的评价

项羽和刘邦分别对应二者。以二者在历史记载中的出场方式(此出场特指成年后的秦王暴政时期,非《史记》记载的童年开始)便可窥见一斑: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2)

刘邦:

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但不事生产。平时爱喝酒,喝酒爱赊账,其父训斥为“无赖”。

项羽:

出身楚国贵族,年少即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拥有超强武力、战力,拥有英俊的外貌,拥有最美的女人,是当时百姓心中神一样的人物。

二者的出场方式可谓天与地的差别,一个贵族、一个“无赖”,一个年少成名、一个中年还是赊酒的货。两人的人物特点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是光芒四射的英雄,一个是老于世故的平民。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3)

二、为什么是项羽?因为他是自带光环的明星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像聚光灯下的大明星,往往自带光环,展现给众人的总是光辉靓丽的一面,所以观众通常会忽略他们身上的其他特质,甚至缺点。

01 人类的知觉特征具有整体性

人类的知觉特征具有整体性,这是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之一,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没有单独感知认知对象的单独一个部分,而是倾向于把一个知觉扩散到整体,以掩盖其他不同属性、不同特质的部分。举个例子,你现在闭着眼,我给你一个苹果,你闻到了苹果的香气,是不是脑海里已经联想到这是圆乎乎、成熟、红色的苹果?实际上我给你的有可能是青苹果。

知觉整体性作用使我们能够迅速明了地知觉客观事物,"窥一斑而见全豹"。

由于项羽的出场方式太过耀眼,勇武绝伦,力大无比,个人兵器是一杆重一百余斤的画戟,坐骑是乌骓马,以致于大家一开始便通过这单一的形象对项羽进行人格“扩散”,将他与历史上其他完美的英雄人物等同起来,与“英武神威”“有情有义”“高贵正气”等美好词汇关联起来,后面发生了很多暴露他缺点的地方,也很容易换作类似却正面的词汇去形容。

例如鸿门宴放走刘邦,便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决策失误。鸿门宴并非《史记》描述的那般冷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问一个人挥剑招招指向你,对你不怀好意地笑,你惊悚不?刘邦是求生欲极强的人,而电影正把这种紧张的场面真实刻画了出来。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4)

当项庄(聂远饰)如同狼看见生肉一般贪婪的面孔从盾后出现,观众与席上的刘邦一起绷紧了弦。军帐里杀机四伏的宴席,项羽的“亚父”范增多次暗示杀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项羽理吗?

不理。

项羽和刘邦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不纳谏,尽管是自己十分敬重的亚父,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任何人都劝不了他。项羽刚愎自用,看着宴席上刘邦惊慌无措、冷汗直流的样子,自以为其不成气候,鸿门宴放走了刘邦,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误。

但被晕轮效应蒙蔽的人会怎么想呢?他们认为项羽舍不得杀刘邦,重情重义。不排除重情义,但战场大事,怎能简单以情义论之?

影片中我们看到,刘邦隐忍、装傻,别人剑指着他他还得乐呵呵地笑,带着的几位兄弟在他人军帐不占优势,于是谎称酒醉趁机逃跑,跑的模样也是慌慌张张。影帝刘烨没有给这一代开国皇帝什么辉煌演绎,反而将人性本质的求生欲表演地酣畅淋漓,也就不可避免出现丑态。然而,退,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前进。这不是简单的贪生怕死。

又一次赤裸裸的对比,项羽身上的晕轮效应又一次遮蔽住刘邦的优点。

02 内隐人格理论在作祟

内隐人格理论是指主张个体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关于他人心理和行为假设的理论。认为个体会刻板地认为别人的人格品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旦了解其中的一种品质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及其行为表现。

这是形成晕轮效应的原因之二。人的有些品质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比如,热情的人往往待人亲切友好、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而"冷漠"的人大概会我行我素、不善言谈、较难相处。所以当我们对他人有了“热情”或“冷漠”的印象以后,容易冠之以其他关联特点。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新闻上出现高材生犯罪会惊愕,因为人们总是将高智商与高情商进行强关联,一旦出现诸如博士生杀人、大学生偷窃案件,就会唏嘘不已。

项羽是有军事韬略的,这里举例他著名的两次胜战。巨鹿大战中,项羽行破釜沉舟之举以几万楚军大破秦军四十万,一战奠定了灭秦大业。彭城之战中,项羽从战略被动,完美转变成主动,以三万兵力追歼刘邦五十万大军,最后打得刘邦都差点被俘。

因着这卓越的军事韬略,人们容易联想到他也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但请别忘了,为何他自称“西楚霸王”,就是因为他的宏图并不是一统天下,而是带领将领回到秦统一江山之前,各自为王、各自使用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太天真了,自称“西楚霸王”,别人就会对你俯首称臣吗?倘若项羽赢得楚汉之争,实现他的理想,到头来还不是回到战国割据的局面。

刘邦不同,他使用一切看似“狡诈”的计谋,都是为了一统江山,可以说,他是真正继承了秦始皇遗志的人。

现实生活中被“内隐人格理论”蒙蔽双眼的人可不少,“妈宝男”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女孩子相亲时看中对方老实巴交听话,便觉得这人适合过日子,可是结婚以后才发现,他的“老实巴交听话”全部源于“妈宝”性格,一切由母亲管控,没有自主,更别谈在婆媳矛盾中站出来做主,导致最后女孩子在这个家过得相当痛苦。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5)

三、晕轮效应不仅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偏见,更不利于我们的日常交际

历史上的晕轮效应还有,例如对孔子的盲目追捧,“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样重男轻女的实锤(虽是实锤但历史因素也无可厚非)都要刻意给他掰正咯。

所以晕轮效应不利于我们客观看待历史,更不利于我们的日常交际。晕轮效应有三大弊端: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

01 遮掩性

有时我们抓住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习惯且错误地举一反三。这类情况最常发生在恋爱中,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尤其在爱而不得的追求过程中,由于对方的某个发光点,往往忽略她的其他特点。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问题,导致争吵、分别,伤身又伤心。

这方面笔者我太有话语权了。大学谈恋爱时,由于对方是热爱旅游的旅游协会会长,经常到处游玩,觉得他是向往自由的特立独行的男孩子,继而忽视了他同时也是不爱工作、没有什么规划的人,这与我的生活观大相庭径,后来也便不欢而散。

02 表面性

当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其外部特质也很容易成为我们的判断标准,简言之就是“颜值论一切”。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面目可憎,未必心狠手辣。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我父亲常常会马云的外貌感到疑惑:“奇怪,怎么他这种面相的人也会发财。”父亲比较迷信面相学,常常对电视上的人物进行面相分析,一到马云这儿,就“不灵了”。

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也有了解,二十年前的马云的确遭受了不少冷眼,怎么这么一个瘦小、面庞短、鼻梁塌、嘴唇薄的“丑”男人,最后却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富豪之一,不仅实现了自身和很多商家的富裕之路,还在慈善的路上开辟自己的“阿里公益”大道。

这就是表面性在作祟。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6)

03 弥散性

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重,他得知后连夜偷乘卫灵公的马车赶回家去。按照卫国律法,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

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满园香甜使他忍不住摘了个桃子吃,可是吃到一半想起身旁的君王,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谎称“与君同享”。卫灵公自作多情地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这真是爱我啊!”

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但他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君主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灵公则不一样,年龄和相貌是他宠人、厌人的根据,由于不喜爱弥子瑕的外貌而不喜爱他的其他品质了,从而对他所做的同样的事情表现了前后截然相反的态度,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四、克服晕轮效应,拒绝做盲目崇拜的人

看电影时看到弹幕有人说,如果是项羽称王该多好。这种人是典型被项羽光芒罩住导致“历史失明”的人。前文也说过,如果是项羽称王,历史会回到战国割据的局面。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深受晕轮效应影响,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对事实选择性失明、盲目崇拜的人。因此,克服晕轮效应我们需要从这两点做起:

01 注意"投射倾向"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举个简单的例子,办公室公用空调,如果你一个人觉得冷,便觉得大家也冷,执意调高温度,于是出现大家热到流汗而你一人舒适自在的尴尬场面。

又或者向他人推荐你的偶像时,将自己喜欢的偶像特质讲个不停,殊不知大家对这些特质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有你一个人感兴趣,但你却认为大家肯定都喜欢,久而久之大家便会厌烦你这种行为。

如果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7)

02 注意"刻板印象"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

一般说来,人们先得到信息进行加深记忆以后,容易对后面补充的信息误判,第一印象也就刻板地粘贴在你的脑海中,后人对项羽刘邦的印象便是如此。

演艺圈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柳岩。柳岩没火之前是一名小主持人,后来因为身材火辣,公司强行给她打造性感人设,所以那些在她火了之后才认识她的人,都凭那一身性感打扮就判定她是个靠出卖身材搏出位的人,甚至将她跟“骚”“没道德”等负面词汇挂钩。

再有,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就是“无奸不商”“唯利是图”。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也需要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切勿一脑热地根据第一印象贴标签。对他人要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勿忘人性的复杂性,请不断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吧。

刘邦汉中王做了多久(王的盛宴从晕轮效应)(8)

五、写在最后

回到电影,我们回顾一下项羽和刘邦的特质。

项羽身上有着我们不曾有的却一直憧憬的气质:贵族自信,对爱情从一而终,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气质背面的副作用;而刘邦使的是兵不厌诈夺天下,显得似乎有些胜之不武,但大家却忽略了他为人大方、亲民、任人唯贤的气质,这才是他夺得天下的能力。

晕轮效应使后人看待这一段历史时常常存在偏见,不利于自身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人说“读史明鉴”,错误地历史观又怎么“明鉴”呢?而在现实生活中更是如此,避免陷入晕轮效应,客观看待他人、不轻易评价他人,更不能盲目崇拜。

电影《让子弹飞》表达了事情欲盖弥彰,唯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才能穿透真相。看待人也是如此,避免晕轮效应,让人心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