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

1935年7月16日,中国电影业奠基者之一郑正秋逝世,参加葬礼的人非常多,其中有两个漂亮的女子特别引人注目,一个是恸哭不已的胡蝶,另一个则是长跪不起,悲戚到几乎昏厥的宣景琳。

如果没有郑正秋,宣景琳一辈子只能是在烟花巷里卖笑的女子,绝不可能成为与张织云、杨耐梅、王汉伦齐名的民国影视圈“四大名旦”。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1)

一、卖身葬母,无怨无悔

宣景琳的母亲是苏州人,外公早逝,因病致贫。外婆带着小女儿以绣花为生,连勉强糊口都很困难,不得已母女俩到上海投奔宣景琳的舅舅。

舅舅在“笑舞台”票房间做管账伙计,收入也不高,一下子增加两张嘴,有些吃不消。很快,舅舅将妹妹(宣景琳的母亲)嫁给在笑舞台门口摆报摊的中年男人。

两人结婚后,一年一个,连生下二女三男,五个孩子。宣景琳排行老幺,取名田金玲。

一家七口人租住在狭窄弄堂里破旧的小房子里。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剧场门口卖报纸之外,承揽了给订户送报纸的工作。

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赚钱,短短几年时间就积劳成疾,在小金玲出生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病逝了。

顶梁柱倒了,这个家也轰然倒塌。外婆看着新寡的女儿,和5个蹒跚学步、嗷嗷待哺的婴幼儿,特别是看到完全不明状况的小金玲还在笑得很开心,心中来气,诅咒金铃是“落地败命”克死了生父,偏要将她送人。

母亲哪里舍得,都是自己的骨肉,哪一个都不能分开的。

在她苦苦哀求下,舅舅答应帮衬,外婆同意留下了金玲,一家人苦苦谋生,艰难度日。

几年后,两个哥哥读了两年免费私塾,就去小店里当伙计,两个姐姐更惨,小小年纪就得去纱厂做童工,赚取微薄薪水贴补家用。

只有小金玲,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地长大,她特别爱笑,笑声就像银铃,俏丽活泼,又聪明懂事,成了弄堂里的开心果。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2)

母亲曾送她去教会办的慕尔堂免费读书,可她不喜欢学校,对读书没兴趣,对看戏倒很痴迷。舅舅经常带她到“笑舞台”,坐在犄角旮旯里,看郑正秋演出的文明戏《珍珠塔》、《恨海》等。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看戏入了迷,竟能学会演员的表情和动作。

回家后模仿表演给母亲看,把母亲逗得哈哈大笑。

金玲7岁时,弄堂里住进一个戏班,扮演丑角的顾少夫就住在她家隔壁。他的夫人特别喜欢金玲,教她唱青衣,还想拉她入戏班。

可是,母亲却反对。入了班,就要跟着戏班走南闯北了,母亲哪里舍得分开?

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人还是要齐齐整整的。

在宣景琳15岁那年,一场重病将她的母亲也带走了。哥哥姐姐已成家,为给母亲治病,都借了一屁股外债。这个家常年的积贫积弱,根本无力偿还。

连给母亲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

宣景琳想到京剧青衣的唱词,选择了卖身葬母,以 100 元大洋的价格将自己卖进了青楼会乐里。

她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将断送她的一生,但她却说:“娘把我养大成人,我应该以身相报。

二、苦中寻乐,佳人爱上才子

宣景琳在会乐里一共待了三年,姑娘家最青春美好的时光,就在倚门卖笑、迎来送往中渡过。宣景琳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但路是自己选的,说过不后悔,既然无力改变,就学着慢慢适应好了。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3)

白天,宣景琳不用开工的时间,就到笑舞台,找舅舅看戏,晚上回到会乐里,继续强颜欢笑,为了讨生活,对于男人,倒也学会了虚情假意、谄媚迎合那一套。

宣景琳性格外向,活泼开朗,会唱京剧,歌舞俱佳,很快在会乐里成了花魁,慕名而来的男人络绎不绝,其中就有一位人称“六爷”的王姓公子。

王公子斯文,家世丰厚,是前朝遗族,父亲更是业界闻名的书画家、收藏家。

她满心喜悦, 遇到了如意郎君。可是王公子实言相告:两人只能做情人,做不成夫妻。因为他的家族不会接纳,他父亲歧视青楼女子,两人的婚姻如水中月、镜中花。一句话:没戏

而且他也拿不出钱来为她赎身。

宣景琳很不甘心,以为只要脱离了青楼,王公子就可以娶她回家。于是她比以前更加努力赚钱,几角钱几角钱地攒起来,为自己赎身。

屈辱的生存,总要找点乐子。宣景琳经常去找舅舅看戏,一次在“笑舞台”看到一头戏班的驴,她觉得好玩,就骑上去由人牵着溜了一圈。她伶俐妩媚的身影和银铃般的欢笑声, 引起旁人的注意叫好。有记者拍成照片,登在报纸上,还印成了画报。

三、爱笑的人,运气总是不错

当时,明星电影公司的导演郑正秋,正在为新影片《最后的良心》寻找配角,需要一个骄横泼辣的女儿角色。郑正秋那天在理发店理发,偶然瞥见墙上的画报,骑驴的宣景琳看起来正是他需要的气质。

郑正秋让张石川去找这个姑娘,张石川四处打听,就找到了会乐里的宣景琳,邀她前去拍戏。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4)

宣景琳一听,反正是玩嘛就答应了,但有个条件:白天去片场拍戏,晚上要回来工作的。要瞒着老鸨,还有不能出现“金玲”这个名字。

郑正秋自然明白她的身份,也毫不忌讳,为她取了谐音“景琳”,宣则是曾帮助她的一个好姐妹的姓氏。

要说演一个骄横泼辣的角色,宣景琳立刻想到了妓院的老鸨,以及那些仗势欺人的客人们,所以聪慧的她,竟然对演戏无师自通,演得出神入化,连郑导也啧啧称赞。

拍了不到一个星期她的戏完成,宣景琳领到了十天薪水和车马费, 还收到公司预付她下一部戏的酬金,一共三十元。这对她来说可是巨款啊,悄悄藏起来,继续拍戏赚钱,很快就可以凑够老鸨开价为自己赎身了。

接着她《苦儿流浪汉》改编的《小朋友》中饰重要角色,从少妇演到老妪;在洪深导演的《早生贵子》里饰演主角,另外又在同年拍摄的《盲孤女》、《可怜的闺女》里当配角……最终凑齐了100块大洋,高兴地拉着王公子来帮她赎身呢。

谁知老鸨趁她不在家,撬开了她的首饰箱,偷走了所有的钱,并对他们恶声大骂:“不该瞒着妓院, 在外面赚钱, 全部没收。以后不许出门!”

王公子见状,灰溜溜地逃走了,宣景琳愤恨难平,哭得昏天黑地,拒绝接客,打骂不从,以示抗议。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5)

最后,是郑正秋和张石川找到会乐里的老鸨,愿意出资为宣景琳赎身。原本老鸨对宣景琳的罢工也是无计可施,有人赎身倒也乐意,只是从原来的100块大洋涨到了200块。

郑导不忍心宣景琳失望,咬咬牙,以公司名义替她付了这笔钱,由宣景琳后期拍戏的酬劳垫付。

回到公司,宣景琳噗通一声朝着郑导磕头感恩,并发誓一定努力演戏,回报公司。

多年期盼成空,贵人再施援手

这一部是郑导为宣景琳量身定做的《上海一妇人》公映,立刻大卖票房,异常轰动。

宣景琳一片成名,成为赤手可热的红明星,她终于摆脱了青楼女子的身份,也有钱了,憧憬着与心爱的王公子步入婚姻。

可是王公子回家向父亲请示后带来的噩耗:父亲大怒,“从良”是假,依旧是妓女身份,双方必须断绝关系,否则脱离父子关系。

宣景琳愿意跟王公子私奔,但他却摇头叹息,表示不可能。宣景琳没想到他如此懦弱无用,顿时心冷如冰。

哭过之后,依然欢笑,她努力工作赚钱,和王公子在外租房子同居,谁叫她就是爱着这么个没用的男人呢?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6)

渐渐地,公司有了新人阮玲玉、胡蝶、夏佩珍等,宣景琳只能接到一些配角,赚钱也没有以前多了,王公子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一时间入不敷出,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困苦之中,又是郑正秋向她伸手,亲自编剧,由程步高导演,在一年之内宣景琳主演《浪漫女子》、《娼门贤母》、《银幕艳史》、《玉人永别》、《生死夫妻》等影片,令她重回一线明星之列,收入大增。

不得不说,郑正秋是她的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然而,人在峰巅之时,便会迷失自己。再次翻红的宣景琳,失去了王公子,有点堕落到纸醉金迷,她结交权贵,周旋在洋人之间,也附庸风雅,不计成本地大肆收购名画,独独是王公子父亲的画作,拒不入眼。似乎是一种叫嚣,一种发泄。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7)

很快,她赚钱的速度跟不上花钱的挥霍,此时明星公司的竞争对手天一公司来撬墙角,邀请她去拍一部有声片《歌场春色》,看这片名就知道,以春色为卖点博眼球的。

因为是第一次拍有声片,宣景琳在拍一个一边沐浴一边唱歌的场景时,多次失败,惊慌焦急之下,引发了心脏病,昏厥过去,只能回家养病。

天一公司拒付酬金,对她弃之不理,宣景琳一下子又穷困潦倒,没钱看病在家等死。

几天后,她的同门师妹胡蝶带着一笔钱敲开她的门,受郑正秋之命,邀请宣景琳回明星公司拍戏,并预支片酬作为她的医药费。

这一次,宣景琳真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救命之恩,郑正秋就是她的救命恩人。

五、赢得明星公司“四大金刚”之首

宣景琳回明星公司,陆续拍摄了《前程》、《母与子》、《姊妹花》、《二对一》、《妇道》、《路柳墙花》、《女儿经》、《空谷兰》等等10多部电影。以她对早期影业的贡献,非凡业绩,不愧为明星“四大金刚”之首,誉为民国影坛“四大名旦”。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8)

很不幸,1935年,她的再生父母、救命恩人郑正秋逝世,宣景琳悲痛不已,几乎一蹶不振。好在由张石川接手明星电影公司还在,她为了报答恩师,继续拍片。

抗日战争爆发,张石川因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明星公司竟遭日机轰炸,张石川一生心血顷刻化为灰尘,他痛哭倒地。

宣景琳不哭不闹, 只咬牙宣誓:救我助我的明星公司被毁, 我从此不拍电影!

她说到做到,无论日本人开出多么丰厚的条件,或者以生命危险逼迫她就范,宣景琳也不为所动,甚至挺起腰杆面对明晃晃的刺刀,宁愿成为刀下亡魂,也不拍卖国求荣的电影。

战乱中,她失去了绝大多数财产,她和她的姐姐,租住在小阁楼上,但当年花钱收购的名家字画,都悉数保存完好。为了避免被日本人抢夺,她曾无私献出几十副名画,交给信任的人带去香港,有的带回大后方。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要没收她的书画,她以死相拼,得以保存。解放后,她将全部画作献给了新中国,只留下极少数,其中有王公子的作品,还有他父亲的一副观音像。

这算是她对人生的和解吧。

民国名妓28岁自杀(宣景琳15岁卖身葬母)(9)

老年的宣景琳重又被请入电影圈,在《家》、《三八河边》、《长虹号起义》、《地下航线》等影片中,扮演配角,之后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这对她而言是最无可代替的殊荣,电影带给宣景琳的不仅仅是鲜花和荣誉,更多的是尊重和认可。

六:结语

宣景琳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相较于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女性而言,虽出身贫苦,还堕入风尘三年。但她没有依附于男性,也没有向命运妥协。

在蒙受耻辱时,她以自强的信念, 自爱的情怀, 抵挡压力, 历经三十余年的奋斗, 终于伫立在万众敬仰的艺术高峰。

她在每一部所拍摄的电影中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向世间证明作为一名女性的独立和自由。


推荐阅读:

只活了56岁的杨耐梅,旧上海豪放女,一夜输掉40万,输掉人生

秋香陈思思:夺人所爱,两次自尽挽不回婚姻,报复前夫嫁给他叔叔

伍锦霞:用1米5的身高扛起一座丰碑,传奇女导演霞哥的异装人生

莫道伊人逝,艾霞尚满天——第一位“以命搏情”的民国女明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