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三十年的户口本(从户口簿上读出时代的密码)

翻开三十年的户口本(从户口簿上读出时代的密码)(1)

翻开三十年的户口本(从户口簿上读出时代的密码)(2)

  编者按:

  岁月年轮,十年一记。

  之江大地十年发展的刻度里,平安是人民幸福、城市繁荣的最深印记——2021年浙江群众安全感达99.19%,位居全国前列,平安绘就的底色,让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显成色。恢弘的时代画卷里,是每一名奋斗者奔跑的光影。户籍民警坚守窗口30多年,亲历户籍制度的变迁;检察官在案件管理的岗位上,见证检察法律监督模式的变革;法官着力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投身数字化改革浪潮……

  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年·我在见证”栏目,通过一名名坚守政法战线的当事人讲述十年之变,展现浙江一体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示范区建设的基层实践。

  本报首席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郑熙 吴春霞 沈芳明

  10月9日,嘉兴市秀洲区新城派出所办证服务中心,刘女士仅花半天时间,就将江苏常州的户口迁到嘉兴秀洲。“听说现在办理户口迁移很方便,我就请了一天假,谁知下午还赶得及回去上班!”

  在户籍民警陈剑芬温柔的笑脸里,刘女士满意而归。

  小家大国,一本户口簿,承载人生故事,见证时代变迁。2014年以来,全国有1.3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居住证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

  嘉兴户籍民警陈剑芬坚守岗位33年,和户口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不仅亲历户籍制度变革的浪潮,更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践者。同事们说,阿芬姐能从一本户口簿上读出时代的密码。

  城乡户口性质不再有别

  1989年,陈剑芬通过乡聘民警招新,成为原洛东派出所唯一一名户籍民警。那时,户籍工作主要包括“四变”,即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在那个纯靠手写、基本靠走的年代,陈剑芬记录下辖区每家每户的信息,也记录着每个人的成长。

  2008年10月1日,是很多嘉兴人记忆深刻的一天。那天,嘉兴全市216万人挥手作别农业户口。节后上班第一天,陈剑芬就经手换发了一本《居民户口簿》。“户别”一栏,只区分家庭户和集体户,再也没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别。

  嘉兴正式建立起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变化接踵而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社保、就业、计生、土地承包等政策陆续进行衔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这些依附在其背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政策。

  身在窗口的陈剑芬也体会到这一巨变,“以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第一件事肯定是迁户口。可自那时起,很多人愿意把户口留在老家。”

  随着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户籍制度改革大幕徐徐拉开。此后的十多年间,户籍变化不断发生,群众办事也越来越便捷。

  落户“门槛”越来越低

  2013年6月,陈剑芬调往新城派出所,辖区管辖的是发展中的新区。“户籍业务办理量猛增。”陈剑芬回忆,众多迁入的户口里有不少新嘉兴人。

  如果说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鸿沟,那么与外来人口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则体现了公平公正,让外来人口留得下来。

  “早前,购房落户是有门槛的,比如36平方米的房子只能迁入一个人的户口。”陈剑芬的辖区里,有一名老家安徽的王先生,2015年在秀洲区买了房,因为面积较小,女儿的户口迟迟没能迁入。

  2018年5月1日,《嘉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试行)》落地试行,全市取消购房落户面积限制。新政一出,王先生立马找到陈剑芬,给女儿办了落户手续。

  “‘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后,户籍制度的变化更是史无前例。”陈剑芬说,几乎每年都有新变化,群众办理户籍事项越来越便捷。这背后,是数据壁垒的不断打破,是制度创新的不断探索。而她本人也成为“最多跑一次”的基层实践和探索者。

  2018年6月,陈剑芬发现,新生儿出生后,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身份证、医保市民卡、接种疫苗等五个部门事项时间跨度长,材料要求不一,是群众“幸福的烦恼”。她创新打造新生儿“警E站”。2018年9月,全省首家新生儿“警E站”在秀洲区的部分医院成立,真正实现出生医学证明、出生登记、疫苗接种本三大事项“一站式”办理。

  在浙江,孩子出生后,户口登记、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等业务在医院即可通办;结婚时,生育登记、户籍信息变更等可一次办妥;省内户口迁移实行“一站式”办理模式后,从以往的“跑两地、跑四次”,简化为“跑一地、跑一次”……

  2020年5月1日,《浙江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次户籍改革的巨变,让陈剑芬再次忙得嗓子冒烟,“新政规定,放宽亲属投靠政策;放宽集体宿舍的设立条件,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都可以设立集体户……”陈剑芬说,2013年辖区常住人口只有2.9万余人,如今增长到7.2万余人。

  一次次革新,都让户籍管理这项行政职能在“放管服”领域“改”出了诚意和新意,无论是放宽条件还是降低门槛,都在不断提升着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优化城市的营商环境。

  服务地域越来越广

  “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54岁的陈剑芬不仅要学习户口规定,还要适应“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者的身份。2020年,嘉兴全市首个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在新城派出所试点,打破了窗口之间业务办理的限制。为此,陈剑芬和其他年轻户籍民警一道,开始跨界学习出入境、交警、治安等业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科角色”的转变。

  办户口本、办身份证、办居住证、六年机动车免检……随着“一窗通办”的推行,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便利。

  2021年2月,长三角区域户口迁移“跨省通办”正式实行。“以往,迁户口需要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最快也要三天。”陈剑芬说,现在,长三角区域内办理跨省迁移户口,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机关申请即可。

  新政推出后,辖区的陈女士成为第一个“尝鲜者”。她来到新城派出所办证中心,将双胞胎子女的户口从江苏连云港迁至嘉兴秀洲,几分钟就办完手续。

  “省内迁移,申请人还能通过互联网办理,真正实现‘一地办理、网上迁移’。”陈剑芬说,这也是户籍窗口顺应数字化改革推出的新举措,群众只需要到一个地方办理业务,其他都是公安机关内部通过数据流转来完成,“如今,就连新生儿入户也实现了长三角跨省办理”。

  33年间,从证明身份要用户口本和介绍信,到后来有了一代身份证,流动人口管理更高效,再到现在的户籍办理“全联网”……“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本户口簿,却能看出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包容,发展越来越好。”陈剑芬在服务窗口,见证了城市的巨变。

  十年关键词:便捷

  33年户籍窗口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便捷”。特别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户籍的变化太大了,我们能做的越来越多,百姓享受到的便利也越来越多。如今户籍窗口顺应数字化改革,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比如以前补办户口本可能得跑好几趟,现在通过“浙里办”申请,我们办好后会联系百姓送证上门,群众一次也不用跑!

  ——户籍民警陈剑芬

  【“数”说】

  2015年初,浙江省公安厅相继推出户口申报事项一地办理、户口迁移网上办理等12项户籍管理便民服务措施,每年惠及300万群众。

  浙江省作为全国公安改革4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从2016年至今共核发1100.4万余张居住证,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2019年6月,公安部确定浙江省公安厅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单位,开展户籍管理领域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全省推行至今,户籍业务办理过程中免去群众提交材料920余万份。

  2015年到2021年,浙江户籍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从2015年4873.3万增到2021年5095.8万,有效助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来源:浙江法制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