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

明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克南京,弘光小朝廷宣告灭亡。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历经了270多年后,终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朱元璋却给南京留下了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它使玄武湖真正成为集山、水、城、林为一体的优美格局。历史给玄武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往今来令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心驰神往。清代的康熙、乾隆这两位帝王也不例外。

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1)

玄武湖景区图片

清初,康熙帝把巡视地方,体察民情看作是为政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识到大清王朝要想稳固江山,做到长治久安,必须赢得汉人的支持和理解。因此,他决定亲自出巡了解社会,正确制定各项治国政策。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玄烨首次出巡江南。他每到一处首先是考察民情,遇到问题随时解决。为扭转过去镇压反清复明运动时,给江南人民留下的过激印象,康熙于十一月初二,亲率随行的文武官员去南京东郊明孝陵,祭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康熙依照汉人的传统祭奠仪式,由甬道进入晋谒,他虔诚地行三跪九叩大礼。行到宝城前,又行三献礼。祭毕后,康熙把随带的物品赏赐给守陵人员,并嘱咐他们用心看守,加强保护。康熙此举,确实令在场的许多明代遗臣和南京市民深受感动。

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2)

康熙帝画像

康熙帝玄烨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是要让汉人知道,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亲谒孝陵,是对明太祖的尊重,是对汉人的重视而不是歧视。当然,康熙出巡还有其它一些目的,诸如修治河道,慰抚少数民族和从事军事活动等。但也不排除游山玩水,以及从事一些私人活动的内容。

康熙第一次南巡来到江宁(今南京)时,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登上了鸡笼山观象台的凉亭内。康熙居高临下,俯瞰着烟波浩淼的元武湖(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玄武湖为元武湖)感慨万千。这里曾是六朝帝王的皇家园林,它曾有过历史上的辉煌,一泓湖水,见证了六朝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朝之间的干戈不断,但任凭历史风云变幻,元武湖依旧静静地依偎在钟山之下,显示着一种无比宽阔的心境。想到这里,康熙帝欣然命笔,御笔题写了“旷观亭”三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第二次南巡。当他再次游元武湖时,眼前那烟波浩淼的湖面,呈现出一派浓抹淡妆之美。一切都像一首优美的动情诗,使人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康熙帝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后湖》五言诗一首:

淼淼后湖水,春来发绿波。

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簑。

康熙在他的这首诗中仍然称玄武湖为后湖,并没有改称元武湖。

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3)

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4)

乾隆帝画像

乾隆继位后,也学着祖父康熙爷的样子,于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年),六次南巡。乾隆帝弘历除了巡视浙江海堤外,也通过拜谒明孝陵,来缓和江南地区的阶级和民族矛盾。比康熙更为突出的是,乾隆所到之处都要举行阅兵活动。在南京,乾隆把阅兵地点首选在风景秀丽的玄武湖。乾隆以阅兵的方式来告诫驻防江南的八旗子弟兵:身居经济繁华闹市,切不可滋生腐败,应继续发挥维护大清王朝统治的职能。

康熙帝的六次南巡,应该说是严戒奢华忧民,务求有所实效。而乾隆的南巡,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过于奢华,劳命伤财。光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就修建行宫30处。乾隆第一次(1751年)南巡时,就在玄武湖北岸修建了行宫,专供休息游湖之用。在驻跸玄武湖期间,乾隆曾亲率随众祭拜了东晋弘农太守郭璞的墓地,及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湖神庙。闲暇之余,他常漫步在玄武湖畔,对湖光山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乾隆三次下扬州(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游南京玄武湖)(5)

南京金陵小城图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三月,乾隆帝弘历第二次南巡时,再次驾幸玄武湖。仲春季节的玄武湖桃花艳丽缤纷,婀娜多姿的柳枝随风起舞,面对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色,勾起了这位儒雅风流帝王的诗兴。玄武湖这灵秀幽奇的湖光山色,使得一代盛世的封建君王,也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情趣。乾隆帝乘兴挥毫写下了《后湖即景》:

太平门外集兰舟,玄武湖中撰胜游。

款乃渔歌出芦渚,冶怡花影漾沙洲。

在这首诗中乾隆帝也没有把玄武湖称为元武湖,而是仍旧称作玄武湖。

​作者:山水清音·湖韵

​日期:2022年9月5日

更多内容请关注南京《玄武湖史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