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

在对“央视出品,必属精品”的信任和各大媒体力捧下,我在封控期间连续观看了弘扬主旋律电视剧《山河锦绣》前10集,结果是越看越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你相信吗?一部以扶贫为题材的史诗级农村大剧跨度26年竟然没有冬天

从该剧的故事背景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为开端,以陕西秦岭地区大山深处的半山村和柳家坪村为扶贫对象,徐徐展开了一幕干部和群众携手战天斗地,努力摆脱贫穷缠身局面的脱贫攻坚大戏。

小编看到第10集,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拧巴感,对,就是该剧剧情在上窜下跳的跨越式发展,经常弄得我莫名其妙,甚至跟不上剧情发展的节奏。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

八十年代初期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3)

此时跨度已经26年

让我感到非常不解的是,一部前后时间跨度长达26年的电视剧竟然没有冬天。

难道陕西秦岭地区没有冬天?

我突然想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写的第一个画面就是飘雪的冬天,而陕西在南北地域分界线上又属于北方,它应该有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

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看到了第10集,在剧中仍然找不到任何冬天的元素。

要知道,贫苦农村的冬天更难渡过,你可以想象在凛冽的寒风中饥肠辘辘、“可怜身上衣正单”的感觉,也可以体会到贫苦农民面对严寒来临前“缺吃又缺烧”的那种深刻焦虑感。

一句话,那个年月的冬天最难熬,也就更能映射那片土地的贫瘠和农民的艰辛。

但是对不起,这部剧没有四季分明,没有春天的鸟语花香,更没有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萧瑟景象。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4)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5)

你相信吗?这部剧在时间跨度长达26年里都没有过年

过年,凝结着无数中国老百姓的思乡情结和沉甸甸的童年记忆;

过年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曾是多少中国贫苦善良老百姓的梦想;

过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团聚,又是多少千里之外的国人挤火车时的那份美好向往。

对于北方人来说,圆鼓鼓的饺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向往,更期许着来年的好收成、好日子。

饺子,成了北方人过年时的精神寄托。

但是,这部剧没有冬天,没有过年,在长达26年里没看到有人吃饺子,只是在对白中有陕西人爱吃面的台词以外,也很少有生活气息浓重的做饭吃饭场景。

很想请当地的人出来证实一下,陕西秦岭地区的农村人过不过年,吃不吃饺子。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6)

男配的衣服也不变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7)

男主的衣服不变

你相信吗?剧中在跨越两个时代长达26年的时间里仍然有太多的“不变”

首先是男主的头型不变、26年过去都年仅50岁了也没长白头发,脸上的颜色看不出变化,衣服还是开剧时的蓝褂子和白色带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白背心。

其次是男配角啥也没变,当了县委书记的国文除了职务变了,办公室没变,办公桌上的文件摆设没有变,甚至连他的玻璃杯都用了26年没有变。

十几年了,国文从副县长提拔到县长,又从县长提拔成县委书记,而原来的泥河乡聂乡长还是乡长,不但职务没有变,就连办公室的摆设也没有变,哪怕是接下来他当了乡镇书记也没有改变。

是的,从剧中八十年代初期发展到第10集字幕显示的2006年,前后共有26年的时间跨度,但你在剧中人物身上和所有的周围环境方面基本看不到有什么沧桑巨变。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8)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9)

不但人物的衣着打扮没有变,就连破败的大队部也没有丝毫改变,在这些方面根本看不到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带来的任何变化和成果。

难道在剧中的地方,改革改了一个寂寞?

不过,要说完全没有改变也不公平,因为学校里的孩子们有了一张课桌。

一张小小的课桌,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等了长达26年,请问剧中这是在讴歌时代的变迁还是在抨击当年的教育政策?

更令人震惊的是,剧中柳秋玲老师在找聂乡长申请课桌时称,“好多娃因为没有桌椅板凳而趴在地上写字。”

听完这句台词,我深为剧中“为了惨,而故意卖惨”的剧情设置脸红。

请问,没有木头做的桌椅板凳,就不能让学生家长用石头堆成台子当课桌?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0)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1)

难道当地每家每户都没有桌椅板凳,都是坐在地上吃饭?趴在地上做针线活?

26年过去了,基本什么都没有变,一定给化妆师、道具师、服装师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一定会让电视剧制作者们沾沾自喜地以为:“原来拍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也没有那么难。”

是的,随便拍一部“扑街剧”不难,难得的是拍一部像《山海情》那样的良心扶贫剧才会很难。

拍摄难度不同,结局就不一样,《山海情》会被观众牢牢记住。至于这一部剧的结局,还用明说吗?

你相信吗?以好官形象来塑造的扶贫干部国文,修了十几年水坝也没成功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2)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3)

十几年来,国文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矢志不渝的一件事就是修水坝,他在十几年里跑了市里跑省厅,跑了水利跑财政,但就是拿不到资金和批文。

这个剧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是想讴歌扶贫干部的痴心不改,还是鞭挞本省官场上下一致的不作为、慢作为?

不管编剧想表达什么吧,反正国文从九十年代初期当副县长开始,直到新世纪之初当上县委书记之后才找到了一个变相修水坝的办法:

修个迷你版小型水坝,得了!

靠,看到这里想骂人,你跑了十几年没修成大水坝,结果修个小型的也可以?那你早干嘛去了?如果不修水坝就得让半山村的悲剧重演的话,那么这十几年里不知道会有多少个村庄被泥石流淹没。

看起来,修这个水坝并没有那么重要?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4)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5)

好吧,国文让修咱就修。

你修水坝倒是修的像一点啊,结果一群人拿个破铁锹在那儿拍来拍去,很快就修了一条并不算长的土堆子,难道我们国文副县长心心念念的水坝就是个这?!

水坝,就是个这?你说会不会有一群男孩子来水坝上玩,结果站在水坝上比赛谁撒尿更远一些时把水坝给冲塌方了?

刚看了看第11集,结果这个小型水坝还是个失败的产物,又要推倒重来,估计王雷演到这个混蛋剧情时心中会产生“一万匹某某马”的感觉。

你相信吗?都是新世纪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20年了,结果在柳家坪村还在推行“大锅饭”制度

稍微有点三农历史常识的人都清楚,当年在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推行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广大农民出工不出力,老百姓根本就吃不饱。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6)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7)

正因如此,党中央才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召开了以实事求是为理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农民获得了土地之后,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很多农民在获得土地后的第二年就填饱了肚子,甚至还有了节余。

反观该剧柳家坪村的情况,结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个村的生产方式还完全沿用八十年代之前的“大锅饭”制度,群众们仍然以生产队为集体,把人力完全集中起来耕作。

我不知道编剧是对农业历史的无知,还是为了烘托种地期间“热闹”的氛围,亦或是编剧本人有这种“大锅饭”情怀,才会在新世纪里安排这一出“历史倒退”的集体耕种大戏。

相信如今超过50岁的农村人,一定会记得下图中的画面。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8)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19)

很想让陕西秦岭地区农村的网友彻底回忆一下,在刚刚进入21世纪之后,还有没有出现上图“人力耕作”的场景。

反正留在我儿时记忆中的是,从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在我们鲁西北农村这儿就是牛和驴来拉车和耕作,尤其是需要耗费力气更大的犁地更是由牲畜来完成。

但在剧中,仍然是由人力完成,而且是许多壮年男子共同完成播种,虽然看起来热闹非凡,但你相信这是发生在21世纪中国农村的事吗?

我当然知道,电视剧不是纪录片,但“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至少得来源于生活吧,如果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20多年之后再这样做,这到底是对土地政策改变的无知还是“戏说”呢?

同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下图: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0)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1)

这个画面很熟悉,就是一个生产队的人在集体的场院内共同享受丰收的喜悦,不过当它出现在21世纪的镜头里时就显得格格不入。

你相信吗?从诸多剧情中,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柳家坪村农民就该受穷”的强烈想法

我把这句很重的话放在标题里,但绝对不是为了放标题党惊悚到读者,只要你看看下面这些活生生的“证据”就够了。

先说修水坝时农民普遍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明眼人都清楚,修水坝是为了让半山村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几个乡上万亩土地的灌溉增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谋福利,当然也包括柳家坪的全体村民。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2)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3)

可是村民们怎么做的呢?

村中一群老爷们闲的看俩老娘们打架,结果赵书和只提了一句修水坝的事,这群老爷们掉头就走,完全是一副不耐烦和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

事实上,在半山村被淹没以前,也就是该剧刚开始时,赵书和就曾经用喇叭喊着群众去修水坝,结果没有一个人去,最终导致半山村被泥石流淹没。

看到这里,作为观众的你作何感想?

还有更气人的,这群人宁可蹲在大树下打扑克玩也不去,理由就是不公平,好像上次泥石流淹没的没有他们家一样,把农民小农意识的劣根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到这里,你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没有呢?请你接着看。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4)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5)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6)

再来看看这个小插曲:剧中红英家因贫穷才让儿子辍学,柳秋玲到她家上门做工作时称“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有专项扶贫款。”

结果红英的话能把人雷死:“你让国家把这个钱直接给我。”

言外之意很清楚,“你把国家给孩子上学的扶贫款拿过来给我花,我也不让孩子去读书。”

看到这里想骂人,这是亲妈吗?我们农村的家长有这么无知吗?哪怕这个农村妇女是个文盲她也应该知道“虎毒不食子”的道理吧,怎么可能说出这种悖逆天道人伦的话?

国家给孩子的读书钱,结果孩子他妈想把钱拿过去自己花了也不让娃读书。

我靠,这不是活该她家受穷的节奏?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7)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8)

都是21世纪了,亲妯娌俩会为了三十斤麦子当众大打出手,这就是剧中描写的农村妇女形象。

我很想说,农村人是穷,但很顾及自己的脸面,更知道什么是丢人现眼,剧中安排这种“武打戏”是何目的?它和该剧的主旋律扶贫工作有什么关系?

唯一的解释,就是剧情长度不够,就拿胡编乱造来凑长度,同时也拉低了观众对农民整体形象的总体看法。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29)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30)

同样的情况还有叶小秋,就是在“换亲”中娶到赵书和妹妹的那个人。

当“换亲”发生在他和自己的妹妹叶英子身上时,他为了自己能娶上媳妇是基本同意“换亲”的,至少没看到叶小秋为了妹妹不受委屈而和父亲吵起来。

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他父亲收了柳春田3000元钱准备把妹妹“卖”了时,却义正辞严地和父亲大吵起来。

这种剧情不但很拧巴,而且还反衬出叶小秋作为一个农村男人的卑劣,“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妹妹,除此之外才会关心妹妹是否幸福。”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31)

山河锦绣里面演的贫困村真实吗(把农民拍成活该受穷)(32)

这种主题不显、逻辑混乱、年代不分以及服化道漏洞百出的剧情太多,总让人看着看着就出戏,难道这就是重磅电视台隆重推出的主旋律大剧?

用陕西人的一句方言结尾吧:

就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