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艳红(那抹诗意的红)

那一抹艳红(那抹诗意的红)(1)

如果让你说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的颜色,相信不少人第一反应会是红色。古时候,人们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而以现代美术角度来看,红色,又是三原色之一。无论古今,红色在我们生活中,都是随处可见、不可或缺的色彩。

当红色融入诗词,这种常见的色彩就被赋予了诗意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代表中国的红,更是有着无限意蕴的象征。

生机盎然的红

红花与绿叶,是自然界里的绝佳标配。而火热的红,一下子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凭借动人的生命力,瞬间把我们狠狠吸引住,再难挪开眼睛。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光正好,不如出行。叶绍翁徐步来到一座小园前,轻轻敲响了柴门。可惜敲了又敲,无人应答,他未免有些失望。门外徘徊之际,他在不经意间瞥见那一枝艳丽的红杏,从墙内探出头来,仿佛与路人打招呼,尽显春色之美。是啊,门能人为地关上,但春的讯息、春的生机,是掩盖不住的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的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正因其有多样的魅力,才成为大家赞不绝口的风景名胜。看,六月的西湖,又是一番别样面貌: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似乎与天空相接,没有尽头;红日与荷花互相辉映,一时间,荷花的红艳像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展映在我们眼前。这种色彩对比极为鲜明的画面,完美地突出了红色的魔力。

那一抹艳红(那抹诗意的红)(2)

深情款款的红

红色,以其浓烈奔放的个性,征服了文人雅士的心。他们用红色来书写人类炽热而深情的情感世界,带我们感受埋藏于深处的细腻与风雅。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红花离开枝头,不是为了寻找不受束缚的自由,而是选择自私地离别。花儿只是把自己化成春泥,变为养分,滋润下一代花叶,帮助新生命成长。落花有情义,甘愿去牺牲,在寻常的自然规律之下,洋溢着常被人们忽略的爱意。情深无须细诉,但求用心感悟,读懂更应珍惜。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比于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细水长流般的绵绵情意,亦让人动容。红豆有“相思子”的别称,产自南方,多用以寄托相思之情。不直言自己的思念,而是叮嘱对方多采撷一些红豆,看到红豆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我。这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把中国人的朴素含蓄表现得淋漓尽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增添艺术美感。

那一抹艳红(那抹诗意的红)(3)

哀愁伤感的红

红色看似热力四射,动感十足,但在文人的笔下,也可能用其浓烈来反衬出心中的悲伤,让文字显得愈加哀婉,打动人心。

《江城子·春兴》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

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

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风。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

说尽闲情,无日不匆匆。

昨日也同花下饮,终有恨,不曾浓。

“伤春悲秋”,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常用的主题。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只可惜,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破碎感,容易消逝,勾起人们淡淡的愁。对于刘辰翁来讲,身处南宋末年的他,看到眼前景象,许是触发了他的故国之思和身世飘零之感。即便不是浓墨重彩的悲恨,但愁绪也像无法摆脱的鬼魅,笼罩于心,不可自拔。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本想着寻春赏花,遍览风景,无奈错失良机,春去花谢,看不到群芳争艳的盛况,只见狂风吹落满地的残花。春光虽好,但却短暂,稍不留神,就失去了赏景的机会。就如同人的青春年华一样,没有好好把握住便会悄悄从指间流逝,无法挽回。字里行间,都是惆怅失意、懊恼惋惜之情,红则红矣,却倍觉失落。

那一抹艳红(那抹诗意的红)(4)

热爱祖国的红

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英勇奋斗,以赤子丹心,为脚下这片热土努力前进。熊熊燃烧的爱国热情,让人热血澎湃,感动不已。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外大漠狂风猛吹,尘土飞扬天色昏暗,营造出战争遮天蔽日的压迫感。正是因为大风横吹无章法,以至于红旗难展,呈现半卷之貌。尽管条件恶劣,军情紧急,但丝毫掩盖不了将士们上阵杀敌的气势。这不,此刻前线发来战报,先头部队已经迅速生擒敌军首领,声威大振。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词人笔下,红色是革命的象征,是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是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憧憬,红遍万山,席卷华夏大地。这是独属于革命人的一份爱国热情,一种不畏艰险的气魄,展现出毛泽东同志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眼睛看到的红,是单调的炽烈;诗词里的红,是含义丰富、形态各异的情感象征。赏读诗词,咀嚼文字,那抹诗意的红,韵味悠扬,长留心间。

-作者-

小柴,喜音乐美食,爱电影品茗,只想快快乐乐过日子,不想唯唯诺诺度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