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是什么时候举行婚礼(古人成亲为何被称为行)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四子,武王姬发之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其可谓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制定的“周礼”,在春秋时期经孔子加以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礼教根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人一般是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人一般是什么时候举行婚礼(古人成亲为何被称为行)

古人一般是什么时候举行婚礼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四子,武王姬发之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其可谓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奠基人,他制定的“周礼”,在春秋时期经孔子加以完善,最终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礼教根基。

所谓的“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相传西周开国之初年,男女相处比较混乱,各地婚俗也参差不齐,存在着男女滥情、败坏社会伦理秩序的行为,为整饬民风,规范礼法制度,让男女之情循乎天道、合乎人伦,辅佐天子执政的周公于是作出规定,男女双方必须结婚之后才能同房。专门就夫妻之道制定了一部“专门法规”,以制礼教民。他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细致的规定,合称“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

第一礼,纳采:《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男方家派遣媒妁前往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在得到女方的应允后,就要再请媒妁正式向女方家纳“采择之礼”,故称“纳采”。早期的纳采礼的礼物只能用雁,且男子亲自猎取的最为真诚。因大雁是忠贞的象征。故此用“雁”来作为男女双方共享甘苦,坚贞不渝的象征。

第二礼,问名:《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男方在纳采礼后,再次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及生辰八字,以便男家卜问,确定吉凶如何,决定成婚与否,“问名”也被称为“过小帖”或者“合八字”,期间也要用雁做礼物。

第三礼,纳吉:求的对方生辰八字和姓名之后,就要占卜双方八字是否相和,在确定了双方合适,可以成婚之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就是“纳吉”之礼。古时候,纳吉也是要行奠雁礼的。

第四礼,纳征:《礼记·士昏礼》:“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纳征也称定聘,就是男方去向女方送聘礼。纳征之后也就表示男女双方的婚约成立了。

第五礼,请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即商量结婚的日期,是由男方家择定几个适合结婚的佳期,然后用红笺书写好男女生庚(即请期礼书),之后由媒妁带往女方家,和女方家主人商量确定迎娶的日期。

第六礼,亲迎:《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亲迎”俗称“迎亲”。就是到了成婚日,由新郎亲自往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会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者抱或背到花轿内,轿起之后女方家派亲属数人伴送,称为“送亲”。

第七礼,敦伦,其实就是入洞房,行夫妻之事。

以上就是“周公之礼”全套流程,后世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婚姻礼仪虽有改变,但大都遵循这个流程来的,故此,夫妻之事也称行“周公之礼”一直沿用了几千年之久。

相传为让“士”人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曾与妻子一起演礼,现身说法。可演试到“敦伦”一节时,周公之妻娇羞拒绝了。敦伦,即敦睦夫妇之伦,含有指导新婚夫妇依礼行事的用意。后来周公见到儿子伯禽摆弄的几个葫芦瓢,试合两能重新合为一个葫芦,他灵感顿生。次日,周公把“士”人子弟召到辟雍(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说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以此为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夫妇之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其仪男俯女仰,以合天覆地载的万物推原之理,于是阴阳合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从此新婚夫妇均据“七礼”行事,原本的教具葫芦瓢也在婚礼上被奉为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

延绵几千年的“周公之礼”初衷是为了保护好青年男女的贞操,发乎情,止乎礼,避免青年男女提前吃了禁果。只是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的曲解和演变,导致家中父权过重,使其这就成为了封建包办制度的理论依据,使许多女子在其压迫下不得翻身,谱写了多少的凄美悲情……

大家对比有什么想法,请在留言区评论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