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

作者简介:李兆良,曾任耶鲁大学化学系研究员,德萨斯州农工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康宁公司生物科技资深研究员。退休后,致力东西交通史研究、明代大航海、郑和、地图学等,证实明代地理大发现与地图学始于中国明代,推翻西方地理大发现学说。著有《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等书。

【考古中国】李兆良答中国社会科学院记者问——谁最先发现了美洲?

姜红:您所著《坤舆万国全图解密》认为,利玛窦进献给明神宗的地图实际上为中国明代人绘制的地图。中国人最先达到美洲和澳洲,并绘制地图,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而郑和下西洋的零碎信息传到欧洲,才引发了后来欧洲人的大航海。能否请您简要讲明支持您这一观点的论据?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一直被认为是利玛窦从欧洲地图翻译成中文。但是详细考据地图的地名,地理,欧洲历史,美洲历史,与欧洲人作为作者有严重冲突。最重要的几点是:

利玛窦作为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生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教皇领地(PapalStates,意大利文StatoPontificio)居然不标示教皇领地和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地名Tuscany,Florence,与他的身份完全不匹配。自从1400年,Tuscany的Florence成为全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任何一张欧洲地图都有这些地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在这里创造了传世的艺术作品。利玛窦是耶稣会选派来中国的,他不标示教皇领地不是大逆不道吗?如何还当亚洲传教的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领导人?所以,地图上的欧洲是1400年文艺复兴以前的欧洲,利玛窦带200年前的欧洲地理来中国,不是很可笑?这欧洲地理是中国的存档,应该是元朝,中、欧建交时欧洲人带来的古地图。[1]

《坤舆万国全图》的海洋以中国为中心来命名是正确的。一直有人认为利玛窦为讨好中国人,把中国放在中间,其实西方当时的地图是东西南北乱套的。唯有《坤舆万国全图》正确。正确的地图不能抄自错误的地图,而自动更正。

《坤舆万国全图》一共1114地名,一半(包括美洲的一半)没有出现在同期的西方地图上。地图全部用中文标注,这些地名只能是中国人命名的。地名与今天的地理吻合,绘制者一定目击才能命名,这是明代人到达美洲的确切证据。下面是例子。

欧洲人Lewis和Clark开始勘探美洲密西西比河以西部分是1804-1806年,即利玛窦去世后200年。《坤舆万国全图》的北美洲西部地理非常準确,“潮水峰”是阿拉斯加Anchorage附近的潮水与最高的Denali峰,“美湾”是Juneau美丽的峡湾,“雪山”是华盛顿州终年积雪的MtRanier,这三个地名的纬度位置、地理,完全与现代的地图一致。而西方的地图,在利玛窦没有来华以前是没有这些地名的。以后有,但是翻译模糊,位置标示错误或不肯定。再者,利玛窦和欧洲人如何知道200年以后才发现的美洲地理?利玛窦不能抄自错误的地图而得出正确的地理,也不能预知200年以后发现的地理。地名是中文的,因此,《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原创,西方的地图抄自原来的《坤舆万国全图》。下面解释《坤舆万国全图》的原图为甚么成图於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30年左右。

《坤舆万国全图》中国部分的地理、地名是永乐与宣德时代的地名,距离万历时代早200年。永乐北征时的地名,包括永乐去世的榆木川,在万历时代完全没有任何政治经济价值,为何标在世界地图上?越南在1428年(宣德三年)脱离明朝管治,“交趾”更名为“安南”,《坤舆万国全图》标示“安南,旧交趾“。万历时代早不用“交趾”这名字。上述线索证明地图是在永乐去世后,特別是宣德三年之后不久完成的。郑和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30年第七次下西洋,再没回来,以后明代的皇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7)帝都是年幼登基,宦官内斗,国库日虚,重新海禁,再没有动机与力量进行大航海活动,不会再绘制世界地图,所以我断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8)30年为成图日期下限。当时地图应该还存在大内档案,但是被藏起来,有人向成化皇帝虚报郑和文献已毁,以免再下西洋。我认为,万历时代,有心的大臣趁利玛窦来华,佯称利玛窦带来西方地图,为保存资料,是不得已的。但是,事出仓促,留下许多漏洞。《坤舆万国全图》太大,一直没有详细资料问世,大家只看轮廓,得出错误的阐释。2004年出版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2010年,该地图的高精扫描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网络上可以看到,我根据欧洲史,美洲史打开了这600年历史谜团。

关于澳洲的证明是从鹦哥地这地名开始的。欧洲是唯一没有鹦鹉的大陆。《坤舆万国全图》在非洲南端对面标示的“鹦哥地”就是澳洲,一直延伸到“南方之地”,Australia的得名是来自拉丁文Australis,意思是南方之地,其实是从中国的命名而来。欧洲官方的说法是1606年荷兰人第一次到达澳洲。但是,1570年的Ortelius地图已经有TerraPsittacorum(鹦哥地),标示地点与《坤舆万国全图》类似。15世纪的欧洲人首次知道鹦鹉是在中美洲,为何标在南非对岸?而且,《坤舆万国全图》实际是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9)30年成图的,所以,欧洲地图是抄自中国的地图文献,中国历代帝皇对鹦鹉有兴趣,到澳洲采集,称之为“鹦哥地”,即今澳洲Kakadu国家公园附近。地理移位也有解释,这里从略。《坤舆万国全图》在马来西亚附近有一段“厄蟇”的描述。“厄蟇”,其实是鹤驼(Cassowary),明代人以鸣声uck-moo命名“厄蟇”(粤语),外形与澳洲鸵鸟Emu相像。Emu译自厄蟇,中文的鸸鹋是从Emu再错译(北方方言)。鸸鹋与鸟鸣无关。澳洲的国鸟应名为澳洲鸵鸟,不是鸸鹋。光从“厄蟇”一词可以证明明代人知道南美洲和澳洲。我的书《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有详细解释,在《海交史研究》也有一篇文章详细讨论中国发现澳洲的证据。[2][3]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证明明代人已经绕过非洲南端。非洲最南端不是欧洲地图所指的好望角。《坤舆万国全图》正确标示“罗经正峰”为最南端,16世纪的西方地图没有这名字,后来只翻译为“CabodasAgu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0)lhas”,葡萄牙文Agu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1)lhas是“针”,没有罗经(罗盘)的语义。郑和时代,磁北与真北刚好在这里重合(数据只到1590年,但可以推算),所以中国人命名为“罗经正峰”,意义明确。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兹(BartholomewDiaz)是第一位欧洲人到达南非南端的,他命名的CabodasTormentas(风暴角),回去后,葡萄牙国王改名CabodaBoaEsperança(好望角)。1570年Ortelius的地图标注“好望角”。迪亚兹之后80年,风暴角这地名,已经消失在欧洲地图上。假如利玛窦翻译自Ortelius的地图,为什么不翻译成“好望角”,改成“大浪山角”呢?《坤舆万国全图》标志“大浪山角”,按照当地经常性的大浪命名,很贴切,应该是原来中国人命名,“风暴角”是从中文翻译过去。所以该图根本不是利玛窦翻译自西方地图,是明代中国人的作品,早于迪亚兹时代。[4]再次证明中国人明代已经越过非洲南端。

《坤舆万国全图》上还有很多证据,无法在这里一一介绍。除了地图,还有很多文物与文化遗存的证据,在《宣德金牌启示录》一书详细讨论。

姜红:美国HendonM.HarrisIII先生根据自己收集的系列中国古地图(HarrisMapCollection)并进行相关研究后著述指出,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并到达美洲,其女儿CharlotteHarrisRees继续进行研究并於2005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此事进行演讲。在演讲中,Charlotte女士甚至认为在公元前2000多年之时,中国人已经与美洲有所往来,并且以两地的物种为例加以佐证。您对此如何看待?李兆良:我是2006年才参入郑和研究的。2010年,我在马六甲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2)会议上认识CharlotteRees女士(社会科学网误植为Reese)。她父亲根据《山海经》的图,认为中国人更早到美洲。Charlotte还特別到美洲西部去实地考察。我觉得,《山海经》离开近代太遥远,许多证据很模糊,年代无法确证。不过,美洲的原住民的确来自远古的亚洲,当时“中国”一词还没有,这些美洲原住民与中国人的生物基因与文化基因有密切关联。美洲原住民有二十八宿,[5]结绳记事,[6]社稷等中华文化符号。最近美国出土有明显春秋到汉代特征的玉刀与玉璧。这些文物,美国官方不宣扬,一直隐瞒,因为与“先到先得”的殖民口号有冲突。其次,假如已经公开,就说是华工来美遗下的。不过,这些文物越来越多,而且文化因子是原住民群体保留的,不能说某个人带来。我的《宣德金牌》一书就是谈这些证据。姜红:英国孟席斯(GavinMenzies)先生已经就此事写过几本书,最新的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3)2013年的著作《谁发现了美洲》(WhoDiscoveredAmerica)中特別提出了北京律师刘刚先生收集的一张《天下全舆总图》,认为这是1418年间一幅《天下诸番识贡图》的仿绘品,仿绘时间为1763年。但是也有专家认为,此地图所依据的根本不是郑和时代的中国地图,而是17世纪开始欧洲绘制的世界地图。您怎么看?李兆良:我在2002年认识孟席斯,他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还没有正式出版,就送了我一本。以一位英国人,能仗义为中国讲话,做了破冰的工作,是值得钦佩的。他的背景是潜艇艇长,不懂中文,对中国历史了解不深,不是科学出身,求证方面不够严谨,他的书有不少误解的地方,被学者们攻击得很厉害。科研允许犯错,逐步接近真理,因此,我认为对他应该谅解,只看缺点,不及其余,就遗漏重要的线索了。

关于《天下诸番识贡图》(一般简称1418地图),我认为不能过分看重。1418地图太简单,加利福尼亚绘成海岛,是当时西方地图的通病,1699年以后才弄清楚加利福尼亚是半岛。我也认为1418地图是17-18世纪西方制作,翻译为中文的。这种情形发生很多,明清交接,中国文献损失太多。我认为《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於1428-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4)30年左右,已经解决了明代大航海到达美洲的问题,1418地图的对错,已经无需讨论了。

顺带要提,经纬度,球形投影都是中国的发明,不是西方来的,从下面一例可以看出来。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Martini)1643年来华,不到10年,回去欧洲,出版了NovusAtlasSinensis(中国新地图集),他被称为“LepèreMartini,cartographedelaChine”(中国地理学之父)。单人匹马,在明末清初动乱中,走遍全中国测绘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本地图集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历经千年以上累积的测量,根据地方志汇编而成,我有文章解释。该地图集里17张地图,包括全中国地图上的经纬度,球形投影,不可能是卫匡国的作品,只能是中国人的作品,从这地图集知道经纬度,球形投影是中国发明的。卫匡国唯一能做是翻译中国绘制的地图,翻译地图与测绘地图需时相差何止千万倍,他应该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神父”。[7]

姜红:西方学界主流并不认同以上观点,有人认为孟席斯是“伪史学”,您如何看待?即使姑且不论中国人是否真的先于欧洲人发现美洲新大陆,您认为“欧洲中心主义”的想法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是否有可能干扰史学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美洲郑和学会如何致力於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理念?李兆良:西方不认同上面三位的观点,我是知道的,也无法替他们辩护。除了大家的结论是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早到达美洲,我和其他三位的背景,取材,研究方法都不一样,我只能对自己的研究负责。

我搞科研出身,深知要推翻600年的历史经典定案,不能随便讲话,举出的证据,都是经过多方互证,无法争辩的。我采用的材料是15至16世纪西方地理大发现的目击者原作原文,不是第三者的演绎,每种文献,我尽量找第一版,未经改写演绎的版本。过去十年内互联网发展,公开了这些文献,不过,在国内很难获得,因此国内学者要印证我的研究,有一定困难。我参考了600张以上的各国绘制的地图,参考的文献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英,法,意大利,拉丁等各种文字,第一代西方航海家及助手的笔记。亲自到美洲原住民切诺基、卡托巴等居留地去考察,学习他们的语言,参照了欧、亚、美各大博物馆的文物、画作,利用Youtube,谷歌地球等,世界各地旅游人士的照片、视频。这些工具,在国内是不易获得的。1800年以后的美国文献,由于利益问题,受过编删,使用要特別小心。一些国内学者对我的新说犹疑,因为资料缺乏,媒体报导不实,张冠李戴,有些还以为我讨论的《坤舆万国全图》是1418地图,混淆视听,以讹传讹,造成申辩的困难。

2010年第一届国际郑和学术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5)会议,我提出的论文,至今没有人能提出反对意见。我在美国,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6)台湾,香港,大陆,各大学院校学术团体,一共讲过近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7)30场报告。在美国,听众多是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教授学者。我的论文登载在Academia.edu,半年内被50个国家的学者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8)下载1600次以上。被世界地图学学者认为权威的地图历史网站MapHist.nl,在我的论文发布后一年,宣布於2015年1月永久关闭,现在如期屏蔽,不留存档。因为所有西方地图历史的论文,讨论帖子,完全是基於原发性的错误,即认为托勒密(Ptolemy)是地理学祖师,墨卡托(Mercator)是现代地图学之父。墨卡托的北极圈地图(1595)严重错误,比较正确的《坤舆万国全图》,西方地图历史的构架全部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19)崩溃。[8]地图历史网站,无法逐一更正所有的讨论帖子,只好关闭。世界各国图书馆,地图学家,美国国会图书馆,应用很多这网站的材料,现在全部点空。西方地图历史网站关闭,是默认历史错误的开始。谁真谁伪,已见分晓。

明代中国在大航海之后,地图学有飞跃的发展,球体投影绘图,应该是这时候产生的。大量科学技术和文史哲信息传到欧洲,强烈刺激了西方国家,并引起西方的大航海活动。大航海活动从中国引进各种科学技术和文史哲文明,给西方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文明的曙光,西方国家以教会传教士为首的人员大量吸收消化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史哲先进文明成果,最终导致西方国家的所谓从15世纪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哪个文明消失了千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0)年会突然复活?!当前所有的考古发现和文史哲最新研究成果都在全面支持这一论断。以后,除非承认《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作品,承认中国是现代地图学发明者,承认明代大航海是地理大发现的先行者,西方地图历史学无法继续。英国人在美国的第一殖民地詹姆斯敦(Jamestown),考古最下的文化层,发现洪武至永乐年间的民窑青花碗,央视在当地拍摄的影视还出现竹筒,美国是没有原生竹子的,英国人不用筷子与碗进食,不会从欧洲带来碗与筷子筒。这竹筒与碗一同与其他出土文物展示,应该是明代船员带来的食具,这些是明代人在美洲定居的证据之一。[10]美国东南有中国发展了几千年,特有的龙窑、水碓、碱性釉等制陶技术,以中国亩量制度开垦的古稻田,旗帜,[11]婚俗,葬俗,动植物交流,语言等方面的证据。美国与加拿大西北有大量中国铜钱,其中明代的只有永乐通宝。这些证据综合起来,不能都用偶然发生来解释。现在考古方法和点子很多,除非美国禁止考古,中国文化的遗存会继续出现,打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神话。西方中心主义者是坚持“先入为主”,设法阻拦任何反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声音,攻击上面三位,同时也把我归入同伙。加拿大有两家有名大学,禁止我去做报告,违反了学术自由的宗旨,以后难过的不会是我。但是西方中心主义者无法正面攻击我,因为我的证据是实在的,是欧洲人自己的原始记录,无可辩驳。我曾希望通过孟席斯,要求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举办国际研讨会,在世界媒体前面公开辩论,理清真相。但是,他因健康问题,没有办到。2014年11月,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出土”播放访问8分钟,我的宣德金牌与《坤舆万国全图》已经折服了主持人。这节目全球发布,发挥很大作用。

科研是不停进展的。我的结论是根据目前所有能获得的证据。日后有新的发展,与我的学说有冲突,我绝对以可靠的客观证据为依归。但是,现在所有的证据,没有理由再相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利玛窦带来世界地理,郑和止于东非”。真相是:明代大航海环球航行,测绘世界地图,到达美洲,地图学是中国发明。必须还原、更正世界史。

美洲郑和学会是很小的组织,他们推选我做会长,是听过我四次很长的报告后的决定,每次2-3小时。我以一个外州人,担任他们的会长是第一次。希望从这起点,逐步扩大影响。现在学会的会员积极支持,将会有好的发展。我希望通过美洲郑和学会与其他国内外团体合作,进一步推动还原历史的工作。其中一项是希望能促成中美合作,对南卡罗莱纳州中国古稻田进行考古研究,中国、穆斯林的文化符号在这里周围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1)300里,频繁出现,我相信这里是明代华人登陆定居的基地。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2)2013年,我在北京外交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3)台湾中央研究院做了报告,引起很正面的反响,期望社会科学院能支持。没有专业的讨论,媒体是不敢触动这么大的课题的。唯有鼓励讨论,鼓励参与,让大众媒体传播,才能共同更正600年的历史错误。还原600年明代大航海历史,关乎所有国内外华人心态,民气,对后代的文化教育,国际公义,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创新经济,均有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015年6月25日,我蒙外交学院陈奉林教授邀请,将在“东方历史上的海洋意识与国家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主题报告,另外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做报告,日期未定。6月27日在李可染美术馆演讲。我会在6月21左右到达北京,28日离开,到厦门大学讲一周的浓缩课程,谈历史与新闻真伪的思辨。除已经定下的报告会,我在北京的时间比较自由,假如社会科学院的朋友有兴趣可以参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4)加上述演讲,或者另外安排公开或私下交流,我非常欢迎。

(来源:科学网)

公元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5)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 ——《坤輿万国全图》探秘

摘 要

定性与定量分析《坤輿万国全图》和同时期的欧洲绘世界地图:墨卡托1569、 奧特里烏斯1570、墨卡托1595北极圈地图和普兰修斯1594年地图,揭示《坤輿万国全图》内容并非采自欧洲地图。《坤輿万国全图》显示文艺复兴前的欧洲,而美洲一半的地名在同时期的欧洲绘地图上没有出现,部分是利玛窦去世后至少200年欧洲人才知道的地理。《坤輿万国全图》准确标示今日的加利福尼亚、雷尼尔山(雪山)、阿拉斯加的冰川峡湾(美湾)、安克拉治附近的水潮与北美最高峰迪纳利(水潮峰)纬度与地理特征完全符合,南美智利与秘鲁的经度比较正确。普兰修斯与墨卡托的地图严重错误和不确定。《坤輿万国全图》的中国地名地理不是利玛窦年代的,是公元14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6)30年以前的,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60年以上。传教士卫匡国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不可能是他测绘,只能翻译中国原数据,说明明代中国有能力测绘大面积有准确经纬度和球形投影的地图。这两种地图证实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和地图学并非来自西方。《坤輿万国全图》证明中国明代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与地图学的先行者。

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李兆良.公元1430 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探秘[J]. 测绘科学,2017,42 (7):8-16.

正文

1602年,意大利耶稣教会会士利玛窦向万历皇帝献《坤舆万国全图》, 全图以中文标注。过去400年来,世人一直以为这是按照欧洲绘世界地图翻译绘制而成。地图高1.52m,宽3.66 m, 上有1114 个地名, 是当时最详细、最精确的世界地图。2010 年,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购买了一个印本, 该图的高精扫描版刊登在大学图书馆网站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此外, 日本东北大学藏有彩色版。因为《坤舆万国全图》稀有, 而且含有当时西方还未了解的地理, 无法解释, 长期困惑了地图学家,被西方称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 。

1坤舆万国全图并非源自欧洲绘地图

许多证据证明《坤舆万国全图》并非源自利玛窦时代的欧洲地图。主要论据简单总结如下。①教皇领地(PapalStates)、托斯卡(Tuscany)和佛罗伦萨(Florence)等文艺复兴时代,利玛窦时代的地名阙如。反之, 地图标注了罗马时代的地名,如Hibernia(今爱尔兰),Lutetia(今巴黎)。②一半的地名, 包括美洲, 是欧洲绘地图上没有的。③ 另一位传教士德礼贤(Pasquale M.d’Elia,1890—1963)把《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从中文翻译为意大利文, 而不是直接取自欧洲地图。④ 《坤舆万国全图》的海洋命名,东南西北以中国为中心,而西方当时地图的海洋命名,东西南北混淆。1542 年,教皇下令Ulpius制造的地球仪, 把墨西哥以西的海洋称为东洋及西洋。奥特里乌斯1590年太平洋地图,把北海标示在南美最南端。艾儒略的《万国全图》把大西洋同时称为东洋和西洋。1753 年,法国官方制图家布阿殊(PhilippeBuache)的地图把南海标示在赤道以北的太平洋。直到18世纪,欧洲绘地图的海洋,东西南北还是分不清。本文以定性和定量方式分析美洲与中国地区的地理,证明:① 《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自己的测量绘制, 不是源自西方地图;② 明代中国有足够地图学技术绘制经纬度和大面积的球型投影地图。

2本初子午线与经线

墨卡托、奥特里乌斯、普兰修斯与其他16世纪的欧洲绘地图把本初子午线定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CanaryIslands,13°~18°W)或佛得角群岛(CapeVerdeIslands,22°~25°W)。根据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本初子午线设在今天格林威治线的23°W。欧洲人能准确度量经度是在18 世纪中期。200年之前,把本初子午线设在大西洋的海岛上,引入不准确的测量标准是不合理的, 如果以为这是2世纪托勒密定的标准,更不合理。非洲最西海岸多处位于现在的17°W。《坤舆万国全图》的本初子午线贴着西非洲最西海岸,例如塞内加尔的达喀尔(Dakar,Senegal,17°33′22″W)。这是亚欧非大陆板块的最西点, 离开非洲最西岸就进入大西洋,这是制定本初子午线的合理思路,也表示中国人曾到达非洲西海岸, 在这里测绘。西非洲有中国文化的痕迹, 这里从略。自《坤舆万国全图》至今,中国称非洲以西的海洋为大西洋,欧洲对它的称谓历来含混不清。这是《坤舆万国全图》与欧洲绘地图明显的不同。

3比较普兰修斯世界地图(1594)

下面以现代卫星测量经、纬度为准, 比较不同的地图,除北京数据为东经以外, 其他换算为西经度数,以便比较。古代地图精确度达不到1°以下,故数据不设小数点。奥特里乌斯地图(1570)和墨卡托世界地图(1569)的北美洲地名贫乏。两者均被认为是《坤舆万国全图》的前身,是没有道理的。普兰修斯世界地图(1594)首次标示了北美西部的地名,但是西方文献表明,欧洲人到达该处均在利玛窦逝世200年以后。美国勘探密西西比和以西的地理,公认是自路易斯和克拉克1804年开始的。以下比较《坤舆万国全图》与普兰修斯地图的美洲西北部地理。[水潮峰(C.deCorrientes), 美湾(B.Hermosa)和雪山(C.Blanco)]. 普兰修斯地图的误差是《坤舆万国全图》的3~5 倍。一个地名在普兰修斯地图上多次出现在附近地域, 含糊不清, 是信息来源不同, 莫衷一是所致。最高误差超过整个美国东西岸距离(4300km)。《坤舆万国全图》特有地名只有一个, 比任何普兰修斯地图上的相应地名误差均较低。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Anchorage)可以同时看到美洲西岸唯一的水潮(TurnagainArm)和北美最高峰迪纳利山(Denali)。迪纳利山高达6000m 以上,安克拉治当地居民能看到这山只有30% 的机会。水潮需要在每月特定的日期才比较明显。要同时观察到迪纳利山与水潮, 观察者一定要在当地停留一段时期, 才会命名此地水潮峰。欧洲人温哥华(GeorgeVancouver)首次看到迪纳利山峰是1794年。库克船长的属下伯莱(William Bligh)第一次报道水潮是1778年。《坤舆万国全图》的水潮峰地名与两种地理吻合,只能是目击者的命名。即使算1602年完成,也比欧洲人早近180年。西班牙的译名corrientes只是海流,不是水潮macareo。今日的CaboCorrientes位于墨西哥Jalisco,当地没有水潮,也没有高峰,是后来误置的结果。

雪山即现今的雷尼尔山,高4392 m,是华盛顿州最高峰, 终年积雪, 名副其实的雪山, 是州的标志,在海上, 几百千米外可见。普兰修斯地图标示了4处“白峰”,大概就是指雪山,另外,内华达山(Sierra Nevada), 西班牙语雪山, 今天位于38°N,119°W。按照普兰修斯的经纬度(41°N,175°W),是在太平洋中央了。内华达山在内陆,位置偏南,不是终年积雪,1542年卡贝利由报导在美洲西岸,其实是看不到的。据说,卡贝利由的船员最远到达40°N,不能看到瑞尼阿山。首次看到瑞尼阿山的人是温哥华(1792),比《坤舆万国全图》晚近200年。史密斯(JedediahSmith)是第一个到达内华达山的欧洲人,时为1827年,晚于《坤舆万国全图》220年。美湾指阿拉斯加沿岸的冰川峡湾, 从克赤坎峡湾到冰川岛都是。如果水潮峰与雪山的定位准确, 美湾也应该是正确的, 从南到北航行,首次看到冰川峡湾就是55°N 的克赤坎峡湾,附近的风景绝美, 而且水深, 可泊大轮船,是游轮的路线。普兰修斯地图有3 处B.Hermosa,还有1 处R.Hermosa,疑是B.Hermosa 的误写, 此外有2处CabodeCorrientes,5 处雪山,莫衷一是。普兰修斯地图的标示不是探测结果。

4西方地图的加利福尼亚错误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后一个被开发的州之一。1569 年墨卡托的美洲地图,加利福尼亚还是相对正确的半岛,可是,1595 年墨卡托的北极圈地图却把加利福尼亚置于北极圈里。《坤舆万国全图》的加利福尼亚在主图和北极圈插图的位置与形状都是正确的。加利福尼亚湾北端,今天的纬度比《坤舆万国全图》记录低5°,是600年来科罗拉多河冲积的结果, 称为红海是因为河水带来的红泥。1540 年, 西班牙殖民者科特斯的手下欧约阿勘探今日的加利福尼亚湾,把它命名为科特斯海。但是1561 年鲁切里的地图与1590年奥特里乌斯的太平洋地图均标示为红海, 正如《坤舆万国全图》的命名一样, 只是中国的地图称之为东红海, 以识别亚非之间的西红海。因为中国与欧洲的方位不同, 东西相反, 欧洲把东红海改为别的名字, 他们自古知道的红海保留原名。加州史丹福大学的Glen McLaughlin地图部收藏了从1622年至19世纪中叶700张以上加州的地图,显示是岛, 不是半岛。1741 年莫尔的地图,加利福尼亚仍然是岛,北达北纬46°,太平洋很小,亚洲与美洲之间的海峡也很小,阿拉斯加是未知地域, 赤道以北标示为大南海(GreatSouth Sea)。但是1569 年墨卡托,1570年奥特里乌斯的世界地图却显示半岛。加利福尼亚是半岛的观念是1699 年耶稣教会会士基诺(EusebioFranciscoKino)证实的。为什么100多年前的地图反而正确, 而以后的错误?原因是前者参照了实地测绘的地图, 我们现在知道是明代中国人测绘的原本资料。

5加拿大北极圈部分

1610年,哈德森“发现” 加拿大北部的大湾以前,《坤舆万国全图》已经有一个湾名为哥泥白斯湖, 在西方地图上被翻译为LakeConibas 或Conibaz。这湾的开口比较窄,注入北极圈。在普兰修斯1594年地图与鲁夫的书“海上英雄”(1598)里有记载。但是当时没有记载任何人到过此地。所以班克罗夫特认为是想像的,意外的,捏造的,传奇小说,比神奇还神奇。奥特里乌斯1570 年世界地图,在哈德森发现湾之前40 年也有一个无名的湾,开口宽大,与实际不符。1595 年的墨卡托错置哥尼白斯湖在北极圈里, 而且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同时有另一个注入北极圈的湖。这些都是传抄错误的结果。唯一正确的是《坤舆万国全图》,当然就是原来探测者的正本。《坤舆万国全图》有何皮六河(ObiloRiver)由南向北流入北极圈, 相当于今天的麦肯齐河, 以发现者Alexander Mackenzie命名,他于1789年到达该河,比《坤舆万国全图》晚190 年。1595 年的墨卡托北极圈地图,Obilo误写为Obila,注入北极圈的加利福尼亚湾,明显是错误。普兰修斯地图显示两条河流入北极圈, 其实只有一条大河。1610 年,哈德森湾被发现时,根本无法穿越北极圈的冰块到达这里,所以Obilo河不是欧洲人首次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比他们早190年。2013年,一道新桥横跨麦肯齐河,以原住民的语言命名为“DehCho”桥。DehCho与汉语“大漕” 同音同义, 汉语“漕” (客家语TaiCho,粤语DaiCho)是水道,不可能是巧合的,即原住民与懂汉语的人交流过, 或者本来原住民就是汉人的后裔。郑和大航海年代,气候比较暖和,北极圈是可以通航的。以后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欧洲要找“西北通道” 已无法穿越,直至19 世纪才有能力破冰到达。《坤舆万国全图》比奥特里乌斯、墨卡托、普兰修斯地图更正确。普兰修斯地图显示两条河,其实只有一条,其中一条河口比较正确只是巧合。

6南美洲

图2比较了《坤舆万国全图》与3种同期的欧洲绘地图的南美地形。前者明显比欧洲绘地图更接近今日卫星摄影的结果。所有经度转换以格林威治作本初子午线为零。奥特里乌斯1570年地图设智利一点为南美最西点,误差最大。普兰修斯有了相当改善,但是没有航海记录改善的理由。西班牙殖民者当年南下,止于瓦尔帕莱索(Valparaiso),被比奥比奥河(BioBioRiver)挡住去路,遭受原住民马普切族顽抗,19世纪才越过比奥比奥河。时至今日,马普切族还在争取独立。麦哲伦于1520 年通过南美海峡,没有沿着海岸走,直接朝西北方向进入沧溟宗(太平洋)。除非预先知道途径, 探险者不轻易离开海岸, 冒着脱离补给的危险, 去挑战未知的大海洋, 不是一般探险者的思路。他这举动暗示从别处得到横越大海洋的信息。如果麦哲伦有沿岸勘探, 他的信息应该反映在墨卡托与奥特里乌斯地图上, 不致误差如此大, 把智利认为是南美最西的区域。如果他们有测量南美西海岸, 得出的误差如此大,也证明他们并没有掌握测绘世界地图的技术, 南美形状的偏差显示西方测绘者的能力有限。

7明代中国有高超的测量技术

明成祖1403年建都北京,设顺天府,普兰修斯地图标示顺天,表示他的信息来自明永乐以后。但是, 普兰修斯的顺天府置于北纬48°,比真正的纬度高8°,这就是利玛窦在中国扎记里说的有些作者与绘图家把中国地理往北延伸10°的错误。奥特里乌斯的1570年世界地图没有顺天府, 中国北方的城市翻译与中国所有的汉语地名不能对照, 有可能是契丹语、蒙古语,比较可辨的是上都(Xanadu)。从这3 种地图可以判断,中国明代地理信息流入欧洲是介于1570年与1594年。普兰修斯根据明代信息更新了地图,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地图, 所以把纬度往北延伸了。利玛窦看到中国地图和数据,比对欧洲绘地图,作出上述评语。

8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的启示

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收录在BlaeuandBlaeu1655 年的地图集内。卫匡国来华是明清交替,中国最混乱的时期(1643—1651)。他回欧洲后出版了《中国新地图集》,含有一幅包括中国、日本和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7)朝鲜的地图,15幅中国分省地图,超过1500个地名的经纬度,精确至度与分。任何人在9年内无法在陆地上测绘明代中国6×106 km2,何况是明清之际兵荒马乱。有任何一处不是卫匡国测量的地名, 都是中国自己测量的。卫匡国到过的地方很有限,中国的经纬度只能是中国人自己测量的。表6显示21个城市的经纬度, 除了辽阳与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8)朝鲜之外, 全部误差不超过1°,首尔与平壤误差在0.5°以内。

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所列地名, 原经度以北京为0,兹转换今值以北京为0作比较,标E为北京以东, 其他为北京以西。纬度表达照原文度与分。卫氏地名稍异于今译,根据地图确定。卫匡国带走中国地图回欧洲是公认的。其中有罗洪先的广舆图的更新本。广舆图是明代的地图集,有113 幅地图,成于1541 年,首次印刷是1555年。1579年重印,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29)加上更新资料。顺天府位于北纬39.9°,是永乐登位时命名的。地图上的海岛显示明代中国有能力在海洋上测量经纬度。

9《坤舆万国全图》成图时代

《坤舆万国全图》在西班牙上方有一段文字:“欧罗巴洲…. 去中国八万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馀载云”。此段明确了《坤舆万国全图》原图的成图年代。相通指正式建立国际外交关系。元朝时, 欧洲教皇派使节马林诺里带领使节团50 人来华, 于1342—1347年驻北京大都。下数70年为1415—1426年间,正合郑和下西洋第六次以前。假如以利玛窦来华,献图,或者以欧洲奥特里乌斯地图出版日期算, 为1500—1530 年, 为中国海禁时期(1433—1567),不与外国通, 与此段文字不相容, 因此文字是郑和时代记录的, 原封不动, 地图也是当时测绘的作品。《坤舆万国全图》上中国北方有若干地名仅仅与永乐北征(1409—1424)有关, 榆木川为永乐逝世地点(1424), 万历年代已无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不应出现在世界地图上。宣德三年(1428)从越南撤离, 交趾易名安南, 万历时, 已弃交趾一名,故地图应成于1428 年后不久。郑和第七次出航为1430年,他于1433年去世,以后中国再没有大航海活动,没有测绘世界地图的动机与能力。故地图应是1430年出航前完成。如此庞大的地图,计算经纬与拼接分图, 制作需时应不止一年, 故以1430年为下限,是把成图时间定为1428—1430年的论据。

10结束语

《坤舆万国全图》全部以中文标注,不是来自欧洲的道路, 只能是中国人自己的测绘记录。比同时期的欧洲绘世界地图更详细、准确。抄本不能比原本更精确,所以资料不可能来自奥特里乌斯、墨卡托、普兰修斯等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欧洲是文艺复兴前段的欧洲, 美洲地理则超越欧洲人的认知200年,是不可能的,因此西方称之为“不可能的黑郁金香”。

李之藻只翻译了一下欧洲来的地名, 是原来地图已有。他并未更新中国的地理, 说明是原来存在的老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名符合郑和前六次航海的时段, 应是总结经验, 准备第七次航行之用,成图时间为1428—1430 年。除了加注序言和翻译部分,欧洲人勘探新大陆命名的地方。根据利玛窦本人的笔记, 他参与制作《坤舆万国全图》极为有限。官员瞒住他有另外版本, 利玛窦连一个版本都没有。利玛窦与李之藻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地理测绘没有贡献, 他们对公开保存地图却立了大功。

中国在明清之际,内乱外患,大量文献流失,包括郑和大航海的记录和原地图。利玛窦与李之藻制作《坤舆万国全图》以前,1593 年, 南京已经有地图显示加拿大和亚伯尔耕(Apalchen)即中国所知道的新大陆。亚美利加一词作为大陆名称为1507年瓦德斯穆勒地图以后才出现。所幸这些信息保留在《坤舆万国全图》上。从奥特里乌斯1570年地图到普兰修斯1594年地图,西方对中国与世界的了解大增,实源于中国的地理信息外流,地图学是东学西传, 不是西学东渐, 是中国拥有的世界地图信息外传引起后来欧洲西进新大陆。比较地图学是还原世界史的重要工具。真正开创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应该是明代中国人, 近代地图学的突发猛进是与明代大航海的需要和经验总结有密切关系。世界文明史、航海史、地图学史应该更正这段被误译600年的史实。

美洲郑和学会会长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 明代环球测绘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0)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1)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2)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3)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4)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5)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6)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7)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8)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39)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0)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1)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2)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3)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4)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5)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6)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7)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8)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49)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0)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1)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2)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3)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4)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5)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6)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7)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8)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59)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0)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1)

来源: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今苏州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2)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美洲。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4)

郑和下西洋船队复原图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等说法。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而奢侈品“国用充足”。

科技条件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5)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

船队编制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6)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7)

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 哥伦布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船数 200多艘 3艘航船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随行人数 27800人 88人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8)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武职簿》来看,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69)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巨型宝船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70)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支持大同思想网!请长按后打赏

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71)关注大同思想网

欢迎向大同思想网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72)公众号投稿:

datongsixiangwang@163明朝的版图和清朝版图对比(明朝最先发现美洲)(7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