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断曲已终 弦歌不绝

来源:钱江晚报

弦歌不绝

本报记者 高路

弦断曲已终 弦歌不绝(1)

抗战时期的版画。(廖冰兄)

  弦歌不绝

  禅源寺,伫于临安西天目山南麓昭明、旭日两峰之间,掩映于青山绿林之中,浙江名刹之一。

  禅源寺历史悠久,历代高僧辈出,传法系属临济宗,声名远播东亚和东南亚。

  然历史走向时常显现意外之处。比如,这座对日本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寺院,曾一度成为了浙西抗战的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1月,淞沪会战失利,上海沦陷,日军乘势进犯浙江;12月,嘉兴、湖州、杭州大部地区迅速沦陷,战火燃至临安(含原临安、於潜、昌化三县,下同)周边。

  临安所在的西天目山,有连绵群山作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日渐凸显,逐渐成为杭嘉湖抗战大后方和东南抗战前哨,也奠定了“浙西抗战中心”的历史地位。

  禅源寺因为规模宏大,房舍较多,杭嘉湖几个城市沦陷后,这里自然成了西迁机构最佳的选择之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浙西行署迁驻西天目山,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齐聚。

  由此,兄弟携手,一致攘外,东南抗战不倒,天目弦歌不绝。

  一

  在宁静的天目山外,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肆虐,炮火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夺去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全面抗战已经打响一年多时间,可是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从前线不断传来国土沦陷的坏消息,亡国的阴霾笼罩着天目山。

  1939年的初春,春寒料峭,禅源寺里,西迁至此的上千名师生的心情凝重,悲怆写在脸上,收复故土成为萦绕在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大家都迫切想看到一盏明灯,一扫心中的阴霾。

  这一天,好消息传来。周恩来辗转亲临天目山,来到浙西行署所在地,与民国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彼时,浙西临时中学刚刚组建,这个“处在东南战场的先锋”一所近千人的中学,学生老师济济一堂,在此举行开学典礼。

  面对着眼前聚集的热血青年,周恩来登场纵情演讲。他阐述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他解读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他论述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的结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复国,周恩来以史鉴今,勉励师生奋发图强,鼓舞国人团结抗日。

  《天目弦歌——浙西一中校友回忆录》记载了当时的学生见到周恩来那激励人心的一刻:

  “周恩来同志态度和蔼可亲,目光炯炯有神。”

  “浙西临中师生聆听周恩来同志的讲话,深受感动,热情高涨,会场上响起了抗日歌曲……”

  “讲得真好,好像是一篇抗战必胜的论文。”

  “愁云一扫而空,真有长夜中皓月经天的感觉……”

  周恩来西天目此行,影响巨大,“成为最前线政治、文化进攻的第一声云”。由此,西天目固实了抗日救亡的基地,被日寇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二

  1937年12月下旬,第一次天目山保卫战打响。中国守军歼灭日军大部,击毙日军大队长;1943年10月19日,第二次天目山保卫战打响。中国守军在此据守抗敌,至26日结束,是役歼灭日军1200余人。

  1945年2月,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预备盟军登陆作战,粟裕率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挺进天目山区,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一度建立临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形成了纵横一百余公里的浙西抗日根据地,其范围包括长兴、广(德)南、孝丰、安吉、武康、吴兴、余杭、临安、於潜、新登、富阳11个县的大部或一部,人口一百余万人。

  1945年8月10日,就在日本宣布战败的前夕,困兽犹斗的日军进攻河桥、昌化,企图摧毁迁至龙岗的浙西行署、国民党驻军和其他重要机构。中国军队通力合作,奋力反击,予敌重创,收复河桥。

  这一战,留下了“抗战起自卢沟桥,抗战结束在河桥”的赞誉。

  禅源寺也在多次战争中蒙难。1941年4月15日,日寇7架飞机肆无忌惮低空盘旋于禅源寺上空,轮番投下30多枚炸弹,寺院大多数房舍都毁之一炬。

  三

  “珍珠港事件”爆发,为唤起美国民众的信心,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不惜一切代价空袭日本东京。

  1942年4月18日,经过周密布置,空袭东京任务正式开始。任务是由著名飞行员的吉米·杜立特中校一手实施,所以又称“杜立特空袭”。执行任务的飞机为16架美国B-25米切尔型轰炸机。飞机原计划从距东京880公里处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最后降落在中国,却因山本五十六扩大警戒线,被迫提前300公里起飞。

  正是由于提前起飞,出现了意外。一架轰炸机由于燃料消耗过大,被迫降落在海参崴。剩下的15架飞机分别在浙皖赣等地坠毁,大部分机组人员迫降或跳伞,被中国的抗日军民救助,辗转到达重庆、桂林,然后回到美国。

  而其中,杜立特驾驶的1号机坠毁在浙皖边界的天目山豪天关。王国林所著的《轰炸东京——中国救助美国飞行员纪实》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杜立特获救的全过程。

  “降落地是块稻田,田里满是水,腰部都浸透。他慢慢地解开伞带,扔在一边,爬出泥田,冷得要命。”

  “不远处有座小房子,透出灯火的亮光。他摸索着前进,小心翼翼地来到门前。他敲敲门,喊着在舰上学会的汉语:‘我是美国人’。里面有人作出反应,门‘砰’地一声闩上,灯火马上熄灭,再也没有声响。”

  杜立特首运不佳,遇上一个地道的乡下人家,他根本听不懂杜立特在说什么,也不知道他是谁。杜立特又是运气的,随后,他及时碰到了会英语的当地老师,五名机组人员由此得到救助。

  在异国他乡,作为抗击日寇的国际战友,他们得到了天目山人最为热情的招待。

  四

  日寇的疯狂没能吓退临安人民,相反促使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救国的战斗之中。

  杭嘉湖沦陷以后,一大批学子无学可读,无处可去,流离失所。一批学校在临安应急而生。

  浙江大学内迁,曾暂驻于禅源寺。此后,浙西第一临时中学、第三临时中学、浙西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杭余临联中、嘉属七县联立临时中学、浙西临时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也在天目山脚下纷纷建立。

  杭余临联中旧址被严格地保护起来。踏步松软的木质阁楼,这幢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内空空荡荡,但当年发生的一切仿佛历历在目。

  在一所所临时的校舍里,学生们慷慨激昂,老师们倾力教诲,敌机的轰鸣声不曾动摇他们的意志,落下的炮火也丝毫没有击垮他们的信念。

  如今,曾经传出朗朗读书声的禅源寺已经重建,游人不断。在寺院东侧依然可见当年轰炸留下的遗痕,游人每至此处,都要瞻仰片刻,凭吊一下故去的先驱,仔细聆听从历史深处传来的轰鸣声和击壤歌。

  炮火连天的岁月故去,但,铿锵的卫国誓言,铮铮的不屈灵魂,拳拳的报国之心,不曾忘记。

  穿越天目山,仿佛可以听到那抗战弦歌至今仍在山间吟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