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

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

《文物》 1978年04期 大同市博物馆

阎德源墓位于大同城西约一公里(图一)。1973年10月,我馆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发掘。这是我市巳发现的金代墓中出土器物比较丰富的一座,为我们研究金代经济及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1)

该墓为仿木构建筑的砖砌单室墓,方向南偏西三度,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二)。墓道全长4.80、宽1.28米,有台阶直至甬道。甬道长1.32、宽0.87、高1.32米,两壁用条砖错缝平砌。甬道与墓室相接的地方用三层单面沟纹青砖立砌封堵,外面又堵了一块长1.41、宽0.89,厚9厘米的大青石板。墓室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12、东西宽3.11.高3.28米。墓顶为四角攒尖的圆锥形,中心嵌入一件素面大铜镜(图一七),并在镜的周围绘制莲花纹图案(图一六)。墓室四壁用长30.5、宽15.5,厚5厘米的单面沟纹青砖错缝平砌,并用白灰勾缝,再在砖壁上抹一层很薄的白灰。墓室后部砌长方形平面棺床,长3.11、宽1.23、高0.25米。棺床及墓底均用条砖平铺。墓壁的砖刻斗桃均系单抄四铺作:普柏方下无柱,上置樵斗,中间施泥道桃一道,上边托柱头方,第一跳出华棋,上置交互斗承托令桃,泥道棋两端托散斗与令棋相交,用批竹式耍头,其上用齐心斗,再上承托撩檐方(图一四、一五)。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2)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3)

在墓室后部砖砌的棺床上,东西横放棺椁,外椁长2.32、中宽0.83、前高0.88米,椁板厚5厘米;内棺长2.01,宽0.69、前高0.59米,棺板厚4厘米。棺内有男性老年尸骨一具,头西脚东,仰面直肢;束发,头枕汉白玉石枕;面覆罗纱一块,见方37.5厘米,上面画有道符,身穿黄罗交领宽袖大道袍,外包鹤擊,腰系丝带,里面穿着丝织棉、夹、单衣十余件,脚穿布袜和丝绣凤纹云头海桃口鞋。尸体上盖棉被,下置棉褥,褥下铺凉席,凉席下有镂空木架一件。头部北侧放一件漆制圆套盒,南側有一件漆盂,中部有漆方盒(内装印章五方),足部南侧有竹节拐杖残段。,另外在棺椁东头空隙间放了几本书,巳朽成粉末。

墓内出土遗物比较丰富,共计九十余件。棺床南侧东西并列三张木供桌,桌上放了小件随葬品多种。随葬品以木制明器为主,其他有漆器、瓷器、骨器、陶器、铜器、石雕器物、印章以及丝织品等。

木器二十件。放在中间大供桌上,计有影屏、巾架、榻、茶几、盆架、桌椅等,都是明器小家具。其中巾架、盆座、蜡台、影屏与以往大同元代冯道真墓所出同类型木器类似;①桌椅与大同元代王青墓所出的陶桌、陶椅类似,②木茶几、木榻在我市则是首次发现,特别是木榻制作较为别致,工艺水平较高。在墓室东、西两壁下部各放置一件木制大屏风,糟朽残破严重(图一二)。现将这批木制器具简介如下:

供桌一件。放在三张供桌中间,榆木质,高72、桌面长79.5,宽53厘米。由下流圆腿、圆衬档、桌面三部分组成。桌面由四框及中心板组成。下部前后两面饰圆头花牙子。桌上放置各种小件木制明器(图版壹:2)。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4)

长供桌二件。榆木质,高47.5、桌面长85.5、宽53厘米。由腿、衬档、桌面三部分组成。东侧的供桌腐朽严重,桌上放的生活用具,由于供桌朽坏巳散落在地。

屏风二件。墓室东、西两壁各放一件,杨木质,通高1.16,全长2.32米,底座高38.7、宽38.3厘米。由云头底座、长方大框、方格架三部分组成,方格架即屏心,系用立档十四根、横档四根组成(图一二)。方格架上裱糊绫,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碎片。大同地区的辽、金、元墓一般均有壁画,而此墓以屏风画代替壁画,尚是首次见到。

影屏一件。杏木质,由云头底座及屏身两部分组成。通高28.8、屏身长25.7,宽19厘米。正面为大理石画屏,巳破碎(图版壹:6)。

巾架一件。杏木质,由十字底座、立杆、横杆三部分组成。通高18.8、横杆长15.2厘米。横杆两端制成云头状。

茶几一件。杏木质,由下流腿、衬档、几面三部分组成。几面见方7.5、通高15.7厘米(图版壹:4)。

盆座二件。杏木质,六稜形,上口椭圆状,由罗汉腿、下衬、围板、座圈四部分组成。通高13.8厘米。围板与罗汉腿中间用云纹花牙装饰。罗汉腿与座圈相连接,座圈直径12.8厘米,座圈下部有六块“十”字镂空花纹图案的围板。罗汉腿的中部由十字衬档支撑(图一八)。

木榻一件。杏木质,长40.4、宽25.5、高20厘米。形如木床,由秋叶腿、榻板、榻柱、围板四部分组成,造型美观,结构精致(图版壹:5)。

椅一件。杏木质,高20.5厘米。形如太师椅,由腿、椅面、靠背、扶手四部分组成。椅子腿上细下粗,椅背横木比较长。椅面见方10.5厘米,扶手长17.4厘米。椅面下部四周均饰有圆头花牙子(图版壹:1)

木地桌一件。杏木质,高12.3厘米。由圆腿、圆衬、桌面三部分组成。桌面下前、后两面饰有花牙子。桌面长16.3、宽9.2厘米(图二O)。

炕桌二件。杏木质,高7.5、桌面长18.5、宽11.5厘米。由腿、衬档、桌面三部分组成。桌面下部前后两面饰有圆头花牙子,桌腿上细下粗。桌面厚重,桌上放置木蜡台(图版壹:3)。

蜡台一对。杨木质,由底座、蜡籤、蜡盘、蜡座四部分蛆成。残高14、蜡盘径7、底座径7.5厘米。一件保存较好,另一件残破严重。

方炕桌一件。由圆腿、圆衬档、桌面三部分组成。高8.8、桌面见方10.5厘米。桌面较厚重,腿粗有侧角。桌上放置木瓶,瓶巳残毁(图一九)。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5)

郡架一件。杏木质,由云头座、立杆、架面三部分组成。高5.2、架面长11.8、宽1.6厘米(图二一)。

帽架一件。放在棺床南侧西边供桌上,架上有一件绒道冠,冠巳朽坏。木架杨木质,由四角云头十字架和拱形十字竹架两部分组成。高14、见方34厘米(图三)。

漆器十四件。一部分放在棺内,另一部分放在棺床南侧靠东边的供桌上。后因供桌朽坏,器物散落在附近,计有大漆碗五件,小漆碗二件,漆碟二件,带盖圆漆盒二件。

漆盂一件。竹胎,先抹灰腻,再涂黑漆,形如痰盂。高6.7厘米,上口盘状,径14.9厘米。中有唾口,口径6.1厘米,有圆盖(图二六)。

漆套盒一件。竹胎,先抹灰腻,再涂黑漆,圆形,连盖共四节。通髙11.8,口径8.1厘米(图二七)。

漆方盒一件。用绸包裹,素面,带盖,平底,内装五方牛角印章,高9.5、见方9厘米(图四)。

大漆碗五件。竹胎,作法与漆盂相同。敞口、深腹、小底、圈足,口沿镶银边。高5.3、口径17.5、底径6.6厘米(图二二、二三)。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6)

小漆碗二件。一件较完整,另一件残破严重。高3.5、口径11.8厘米。

漆碟二件。圆形、敞口、平底。一件较完整,另一件残破严重。高2.1、口径13.3、底径10.6厘米(图二五)。

圆漆盒二件。竹胎,作法与漆盂相同。敞口、深腹、平底、圆形,带盖,口沿镶银边。一件较完整。高6、口径11.7厘米(图二四)。牛角印章五方。

篆刻“德源”印一方。印面见方3、厚1.7厘米。印把呈长方形,高1.6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图九)。

篆刻“龙山道人”印一方。印面见方3.4、厚1.8厘米。印把呈拱形,高1.6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图七)。

篆刻“玉虚丈室老师”印一方。印面长4、宽3.3、厚2厘米。印把呈拱形,高1.7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图

篆刻“天长方丈老人”印一方。印面长4、宽3.3、厚2厘米。印把呈拱形,高2厘米,印把上端刻记号(图五)。

篆刻“青霞子记"印一方。印面见方3.5、厚1.9厘米。印把呈长方形,高1.5厘米,印把上端刻一“上"字(图八)。

瓷器十六件。

豆青暗纹长颈瓷瓶二件。卷口、长颈、鼓腹、平底、圈足。胎质砂白坚硬,浅豆青色釉。通高17、口径4.7、底径5厘米。其中一件釉剥落严重(图三五)。

白瓷大碗一件。胎质砂白坚硬,制作较粗糙,敞口、深腹、圈足。高7.3、口径20.7、底径7厘米。这件大瓷碗放在墓室两侧南壁下。碗内的香油已凝固变成黑色,可能是作为长明灯的(图二八)。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7)

白釉瓷罐五件。圆口、鼓腹、平底、圈足,造型优美。四件完整,一件残破。胎

质砂白坚硬,釉均匀细腻,色泽光亮。带盖通高14.5、口径8.8、底径5.8厘米。罐内盛五谷杂粮(图三三)。

钧瓷小香炉一件。敞口、短颈、鼓腹、三蹄足,高7.3、口径7.6厘米。浅豆青色釉,釉面有细碎冰裂纹(图三二)。

白瓷小碗一件。胎质砂白坚硬.釉均匀细腻,色泽光亮。敞口、深腹、小底、圈足,高5.2、口径12.4、底径3.6厘米(图三〇)。

白釉刻花小笔洗一件。胎质砂白坚硬,乳白色釉,细腻。洗内底刻花,透明度较强。敞口、平底、浅碟形,高2、口径10.4、底径8.1厘米(图二九)。

黑釉油点小碗二件。敞口、深腹、小底、圈足,胎质细腻。碗内黑釉油点甚为美丽。高4.3、口径9、辰径3.1厘米。均残破。

小瓷碗一件。萩口、深腹、小底,高3.7、口径8.4厘米,外涂白釉,内施黑釉(图三一)

酱釉鸡腿坛二件。小口、短颈、鼓腹、平底。腹部饰旋纹。高35、口径5、底径9厘米(图三四)。

丝织品二十四件。现择要介绍于后:

合领直襟宽袖大道袍一件。单袍,罗地土黄色,宽袖、细腰、下敞,袖宽95厘米,袖子下垂呈弧状,与福州市北郊南宋黄昇墓出土的黄色绪纱彩绘花边袍相似,③袖通长2.40、身长1.48、腰宽0.80米(图版贰:2)。在领子、袖口、对襟、下敞边缘,均镶有黑边,镶边宽11厘米,上有丝绣卷云纹图案及仙鹤九十只,姿态生动(图版贰:1)。两条衣带也绣云鹤(图版贰:4)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8)

鹤整一件。罗地黄褐色,长2.34、宽1.35米,幅中丝绣四方连续的仙鹤及云纹图案,成组范围较大。鹤高14、展翅宽13.8厘米,共有七十二只鹤,它们各以不同姿态翱翔于云纹中。鹤擊四周镶黑边,边宽11.3厘米,绣了三十四只鹤。这件鹤擊共绣鹤一百另六只(图版贰:3)。

织锦罗交领单道袍一件。罗地土黄色,袖通长2.24、身长1.28、腰宽0.73、袖宽27米。袖口和袍边都镶边,上有绣制仙鹤及云纹图案。衣领部分腐朽严重。

福禄夹衬垫一件。罗地土黄色,长方形,长1.25、宽0.98米。垫面和四边都绣有二方连续、左右对称的福禄纹组成的图案。每组图案以盘绕的忍冬纹作花边,中间以鹿纹为主,鹿高4.1、身长2.3厘米,鹿的四角饰蝙蝠,鹿的右上方饰有“福”字及牡丹纹。

围裙残边一件。残长115、宽10.2厘米,用印染的方法,印成黑、赭、金三色的仙鹤及卷云纹图案,鹤以不同姿态翱翔于云纹中。

长条罗纱一件。长1.48,宽0.49米。上织菱形花纹图案,甚为轻薄。

丝织腰带三件。可分圆、扁两种。圆形腰带一件,紫色,带穗,长3.20米。扁形腰带二件,黄色,带穗,一件长3.20米,另一件长2.28米(图四一、四二)。

云头海桃口鞋二双。I式长26、宽7.5、高8厘米。在鼻梁两侧丝绣凤纹图案,鞋头缀有七颗料珠、鞋底腐朽严重。I式长26、宽7.5、高8厘米。鞋头和鞋帮丝绣云纹图案,鞋底巳腐朽。

尖头棉鞋一双。圆口高腰鞋,长28、宽8、高13.8厘米,鞋帮上部置有束带,可以松紧,鞋帮紫色,口黄色,鞋底巳腐朽(图四五)。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9)

石刻器物五件。

香炉一件。敞口、短颈、鼓腹(内盛香灰),龙头双耳,三蹄足,腹部中间雕有几何纹,上、下为兽面纹及云纹。造型美观,刻工精致(图三八)。

石狮二件。通高15.3厘米。下置椭圆形座。头部披毛,颈系铃。一件张口伸舌,脚踩圆球;另一件闭口露牙,似脚踏小动物。全身涂白粉,间施红、绿、蓝三色,但颜色大部脱落(图三六)。

大同市南郊金代壁画墓(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发掘简报)(10)

石枕一件。质地汉白玉,枕面腐蚀严重。长24、宽17、高16.3厘米(图三九)。

墓志一件。立于墓室南壁、墓室口西侧(图一三)。长67、宽49、厚16.5厘米。文共三百零一个字,录文如下(图——)

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墓志

先生法讳德源字之曰深甫乡居汴梁也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事宣和侍晨张公为职镣道士命授金坛郎迨乎上天革命稽首向风携塵而来寓迹此地既而卜筑于京西兴创土木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清高之行喧传宇内由是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賜师号为羽流之宗呜呼使太上之教丕阐于朔方者先生之力也享寿九十有六临终其数书颂而辞世有遗蒿之存焉特谓门弟子曰云中故俗人亡则聚薪而焚之吾所弗欲也当以遗骸瘗之于丈室之后无扰乡人众垂涕而应之曰敢不奉教遂達然而逝是日大定己酉十二月中旬也于是召日者卜其吉辰谨依遗命安葬礼毕铭之于石以纪岁月先生功行具载亭碑大定三十年正月十八日门弟子韩去恋等谨志进士祝庭用撰小师孔道辩泣血书丹

其它生活用具,包括铜器、骨器、陶器等共二十件。放在棺内的有牙簪、小木梳、铜花片、小铜镜、象牙戒板、骨刷、念珠、料环等.放在棺床南侧下的有锡瓶、陶方斗、银镶筷子、银镶小勺等。

小铜镜一件。形体小而厚重,铜质较好,圆形,径10.7、厚0.7、背面边宽0.9厘米。半圆钮,镜心为海兽葡萄图案(图四四)。

大铜镜一件。形体厚重,铜质较好,圆形,径32.1、厚0.7、背

面边宽1.6厘米。边上刻六字(图一O),半圆钮,上有铜环,原嵌在墓顶中心。

铜带钩一件。系于死者腰部,由铜钩、铜环二部分组成,铜钩长11.2厘米。铜环由两个半圈组成,径5.4厘米(图四0:右)。

铜花片三件。系腰带装饰品。方形兽面纹花片一件,见方4.6EX卷云纹花片二件(图四0,左)。

残锡瓶一件。凤头,小口,长颈,圆腹,残高21.8、腹径9.7、口径1厘米,腹部腐朽残破严重。

陶方斗一件。灰色,陶质坚硬,形如方斗,口见方13.5、通高10.7厘米。敞口,

深腹,平底,座饰卷云纹腿(图三七)。

牙簪二件。立簪长16厘米,扁簪长15.8厘米(图四六:中、下)。

骨制长把刷一件。长22.8厘米,刷头宽0.7厘米,刷头鬃毛巳脱落(图四六:上)。

象牙戒板一件。长条形,上抹楞,下齐头。长47.5,宽7.2、厚1.4厘米,出土时装在绸制袋内,腐朽严重。

木梳一件。梳齿细密,残长9.3、宽3.3厘米,残破。

藤拐杖一件。残缺,仅存尾端。

绒道冠一件。放在棺床南侧西边供桌上,系作道场时用。腐朽残破严重。道冠东、西两侧各有一本书,巳腐朽成粉末。

念珠二串。质为烧料,圆形,呈浅蓝色,有光亮(图四三)。

小料环一件。圆形,径1.9厘米,残二节。

木筷一双。残长28厘米,外包银片。

木勺一件。残长20厘米,外包银片。

大同城西北二公里的宋庄附近,曾发掘过元代道士冯道真墓、元代女道士李妙宜基,1973年10月又发掘了金代道士阎德源基。根据墓志记述,金时西京建有玉虚观。可知这一带在辽、金、元时期有不少的道教观宫,当时道教在这一带影响很大。

据墓志:“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阎公,宣和侍晨张公为职镣道士命授金坛郎,……贵戚公侯大夫士庶敬之如神,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说明死者生前受到了西京权贵们的赏识,政权和宗教相互利用。这对研究我国宗教史,特别是道教在北方的传播,是一份有用的实物资料。

墓中出土了一批丝织品,在我市尚属首次。从这批用丝织品制成的袍、衣、坎肩、裤、裙带等形式上,可以了解金代道教道士服式。鹤笔,具有道教的特点。在衣袍上缀饰的花边上,绣制仙鹤云纹图案,设计素雅,绣工精细,技法纯熟,反映了金代在刺绣工艺方面的高度成就。

此墓出土的金代木制小家具,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这些桌、椅、几、床,虽是明器,但也是日常用具的仿造。如当时的木制家具还有侧角,明器中小木桌的脚也还有侧角。椅子腿上细下粗,后面横木比较长,与河北鉅鹿所出北末桌椅相似,④又见《白沙宋墓》一号墓壁面所砌桌椅下部用圆脚,脚上接桌、椅面处设小楮头,皆五代以来的旧制⑤。传世五代、宋、金绘画,如传顾閔中《韩熙载夜宴图》⑥、宋人《消夏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⑦、刘元《司马桓梦苏小图》⑧等,其中所绘桌椅,宋妇人斫餘画砖中雕出的木桌⑨都是如此。此墓出土的木盆座与白沙一号宋墓后室西南壁壁画中的曲足盆架相似。⑩过去对于我国古代木制家具的研究,主要依据寺庙的壁画、古画、古墓壁画及砖雕材料。这次出土的一批木制小家具,为研究我国家具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执笔者:解廷琦 摄影者:赵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