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大元培计划(十年来北大国培计划)

十年来,北大“国培计划”的课程建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什么是北大元培计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什么是北大元培计划(十年来北大国培计划)

什么是北大元培计划

十年来,北大“国培计划”的课程建设

以北京大学的工作实践探索为例(2010—2020年)

杨虎,代鑫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质量是决定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效果的根本要素。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是保证“国培计划”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首要条件。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国培”项目课程,应遵循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要求、借鉴教师发展和成人学习等理论的学理指导、满足一线教师日益变化的实际需求、体现高校在服务社会及学术创新的价值追求。以此为依据,十余年来,北京大学的“国培”课程建设工作经历了教师专业课程、互动生成课程、信息融合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建设四个逐步深入和提升的发展阶段,在确保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独特优势。在新时期,要切实保证并不断提升“国培”的课程质量,高校应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制定高质量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和标准,建设适用于混合培训模式的课程资源,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常态化机制。

课程是教师在各级各类培训研修中的主要学习载体,课程质量是决定教师培训效果的根本要素,因此,在实施“国培计划”(以下简称“国培”)项目时,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以切实发挥其在教师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就成为包括高校在内的一切培训机构应该高度重视并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要确保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效果,就要持续性地建设和输出贴合需求、品质过硬的培训课程。十余年来,借助“国培”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加入到教师培训工作中来,在课程建设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独特作用。在实践中可以看出,在课程建设方面,师范类院校基于教师职业人才培养的特定目标,在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更具有职业针对性,综合性大学则在视野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多学科整合课程、文化浸润课程等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二者的密切配合,实现了不同类型院校在“国培”课程建设上的优势互补以及教师培训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参与“国培”项目的综合性高校,一贯重视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研究与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早在2009年,北京大学就率先承办“国培计划——高中语文学科及初中语文学科培训者研修班”,并于2010年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资质。多年来,北京大学一直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凸显北大特色、促进学员成长”为己任,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平台优势,圆满完成了上百个“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逾85万人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及学前教育共计32个学科。在实施“国培”项目时,北京大学始终秉持“课好,培训就好”的工作理念,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以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为追求,整合全校各个教学院系的优质专家资源和力量,联合全国各地优秀的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开展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教学指导等各项工作,建设了一系列以姜伯驹、温儒敏、程郁缀、曹文轩等教授为代表的高水平名师名课,积累了涵盖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品牌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北大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北大特色,赢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多门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培”资源库推荐课程目录,同时也在参训学员间产生良好口碑。在“国培”实施十周年的特殊阶段,对北京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对未来“国培”以及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二、北京大学“国培”课程建设的发展脉络及阶段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讲便是变革教师的思维方式,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增强教师的质疑精神,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深层意义在于珍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受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政策引领,结合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的学理指导,调研分析不同时间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国培”课程建设形成了四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教师专业课程建设阶段、互动生成课程建设阶段、信息融合课程建设阶段、多元文化课程建设阶段。综合性大学深度参与其中,形成了具备自身特色的发展脉络,以北京大学为例,对不同阶段“国培计划”课程建设的阶段特征加以呈现。

(一) 教师专业课程建设阶段:聚焦学科建设,拓宽教育视野

在教师专业课程建设阶段,各培训机构和高校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标准以及《“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为主要依据,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和研制。综合性大学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师资结构上,以高校知名学者领衔,形成多层级师资团队,二是课程内容上,“学科前瞻”与“一线教学”有机融合。

北京大学在开发“国培”项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在依照标准建设基础类学科培训课程基础上,基于北大特点,确立了“拓宽问题视野,聚焦能力素养”的培训理念,利用学科、师资优势,开发相关拓展类课程,先后研制了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的全学段全学科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以及以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学科为代表的集中面授课程。

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培”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中,北京大学有8件资源入选。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资质的院校(机构)中,北京大学获得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历史、初中综合实践活动、高中语文、高中数学6个学科的培训资质。这是综合性大学实施“国培”项目,支持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最有利的政策保障。

1.高校知名学者领衔多层级师资团队

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组建由北大专家、教师教育学科研究类专家、一线教学名师构成的富有梯队的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型专业课程等优势,由学科领域内教授引领学科前沿,担任课程建设首席专家,引领中小学教师建立学科教育的整体视野。如北大“国培”语文学科首席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牵头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给予一线教师以具体而实用的指导;北大“国培”数学学科首席专家、数学科学学院张顺燕教授为中小学数学教师开发了“数学美与理”课程,将艰深的数学概念化为可理解的美学,其课程深受一线教师喜爱。这些以北大教授为首的课程既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具备实效性、针对性,又站在学科前沿,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反思与研修的能力,引领示范、梯度合理,体现出具有北京大学特色的培训课程。

2.“学科前瞻”与“一线教学”有机融合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家引领性课程和预设性课程。专家引领性课程,关注学科的顶层设计、学科前沿动态。引导中小学教师建立学科教育的整体视野、关注学科及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可促使一线教师站在一定高度理解教育、理解学科、理解教学,有助于其视野的不断开拓,“学科前瞻”与“一线教学”有机融合,在引领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聚焦一线教师典型疑难问题的解决,聚焦核心问题,促使学习行为便捷发生。预设性课程以大量丰富的真实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进行专家引领、分析研讨及指导,让学员在直观的感受中加深理解、掌握方法、提高应用的能力,体现了北大教师专业课程的落地与实用。

(二)互动生成课程建设阶段:资源共享与高层学习过程的实现

随着2013年教育部在《“国培计划”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中提出的“开发、建设新资源”“加工、利用生成性资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精神,“国培”课程建设进入了互动生成课程建设阶段,以“自下而上的课程资源建设”为主要特征,关注“生成性成果”输出,注重“教师发展过程”实现。生成性课程就内涵而言,与预设性课程相对,主要是指在培训过程中各要素互动(如学员与培训活动之间、学员与课程资源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专家之间、学员与辅导教师之间等)生成的,能够推动培训进行并伴随学员个人专业成长的课程资源。

1.关注“生成性成果”输出

北京大学在建设生成性课程时,重点围绕“专家生成性成果”和“学员生成性成果”两类成果进行设计、遴选、提炼、整合。生成性课程资源源自于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境、新内容,由辅导教师和学科专家及时发现、提取典型和有代表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辐射给全体学员,同时挖掘出学员中有典型和代表性的案例及教学设计,引导学员进一步学习与讨论,并加以点评。生成性资源通常分为三类:一是学科专家梳理往年培训中产生的优质资源,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并通过学科专家进行遴选点评后发布的学员成果资源,三是根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实时研发并应用于项目中的课程资源。

2.注重“教师发展过程”实现

生成性资源更加注重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师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它不仅仅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力图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发生实践与创造,完成高层学习过程,获得更深远的发展。生成性课程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知识技能的有效内化和教师高层学习过程的达成,作为记录和展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性材料,具有十足的生命力和活力,有利于一线教师优秀教学经验和成果的交流分享,更有利于创造良好培训氛围,进一步加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真正激活教师培训。

(三)信息融合课程建设阶段: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支持与改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密切地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了教师培训跨领域、跨学科的课程需求。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强、学科门类多,具备天然的学科间互为支撑与融合的课程建设优势,这为教师培训提供复合型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类培训课程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成具有新质的课程,使教师能在有限时间内更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改革需要。以北京大学为例,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信息融合课程建设。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程体系的建立

2014年在教育部的总体规划下,北京大学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进行课程资源的更新和扩充,面向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研发制作了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整合系列网络课程。课程借鉴之前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中级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和理念,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信息技术专家、研修指导专家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一线教研员及教师,组成三级课程研发团队,共同打造各学科的课程系列,并连续三年不断地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各学科分主题多系列课程。信息融合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分级、分层,将同一专题的课程按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中低分三层设计并制作课程,配合教师的能力水平调研问卷,使教师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并选择适合自己本阶段需求的课程进行学习。学习更倾向于学习者辅助判断及自主能力缺失认定后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提升。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进阶发展

伴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推进进程,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课程形态上看,课程实施进入了项目化、跨学科整合的阶段;常态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向支持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实践、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方向发展;同时,伴随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等创新教育形态的实践,进一步加速了课堂内外融合、课程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传统学科知识与现代智能时代知识对接的教育生态创新进程。信息技术正以全方位、多要素、立体化的态势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形成以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提升学校办学整体能力优化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趋势。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类课程的建设成为重点。

(四)多元文化课程建设阶段:特色课程与品牌效应

伴随“国培”课程体系的不断成熟,课程建设不再局限于学科专业课程。在关注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多元文化课程有助于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北京大学以各院系为依托,组建多元文化课程,为一线教师量身打造师德师风、党性修养、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等专题课程,实现参训教师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以文化浸润课程为例,文化浸润课程是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独有特色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往往比较特殊,它可以是显性的课程资源、课程活动,也可以是隐性的文化环境、管理服务等。一所高校的培训文化正是在文化浸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培训文化为全体参训教师所认同、遵守,且带有高校特有的培训理念、培训风格和培训规范的总和,对培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浸润型课程以课程理念的形式体现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等过程中。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文化底蕴深厚,恰恰能充分发挥综合性高等学府的特色,借助独有的文化魅力和鲜明品牌效应,通过一系列文化浸润课程为教师带来深刻、难忘的培训体验,进而强化培训效果。北京大学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近代以来,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这样的特殊地位为北京大学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中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素材。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面授课程的一部分,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个层面展开。文化浸润课程建设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专题活动课程、现场教学课程、文化探索与反思体验课程,诸如校园参观、校史馆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参观、“燕园文化探访”主题活动、“燕园名人与燕园往事”主题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

来源: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20年第24期。

参考文献

[1]董奇.“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中国教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Knowels,M.S. Andragogy, Not Pedagogy[J].Adult Leadership, 1968,16(10):350-352.

[4] 毛齐明,蔡宏武.教师学习机制的社会建构主义诠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5] 姚志敏.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建和教育变革[J].教育理论与践,2017,37(08):26-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EB/OL].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的通知[EB/OL].

[8]杨虎.高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班级文化建设探研——基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探索实践和学员的培训反馈[J].继续教育,2015,29(12):3-6.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