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我们在爱的时候,最脆弱。”

最近根据一位心理学老师的推荐,看了«依恋与亲密关系 伴侣沟通的七种EFT对话»。最初,我会认为它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工具书,有点枯燥,看了以后对有亲密关系问题的人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看完之后,我肯定了这一点,可是它却并不枯燥,这本书中充满了各种情绪,很多是负向的,可爱却一直流淌在其中,让我看着看着经常泪湿了眼眶。

我不是因为在亲密关系中的夫妻剑拔弩张,争锋相对,婚姻几乎走向死亡而喟叹落泪。而是因为他们在使用情绪取向疗法(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EFT)的情感咨询师的帮助下,最终修复裂痕,互相靠近,紧紧相拥而感动的哭泣。

所以,看完我非常的推荐,无论恋爱、结婚还是离婚,目前有无伴侣,都可以来看看,它一定在某个时期对你是会有帮助的,甚至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它的作者是苏﹒约翰逊(Sue Johnson),情绪取向伴侣治疗学派的创建者,加拿大渥太华伴侣/夫妻与家庭研究院及国际情绪取向卓越治疗中心(ICEEFT)总监。

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1)

作者在书中写到爱是生物进化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人类不可抗拒的生存机制。我们情感依恋的渴望与体内的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理论,不仅是儿童,成人同样具有情感的依恋需求。当我们觉得与伴侣正在失去这种联结,就会感到孤单、无助、恐惧,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情绪取向疗法的七种对话正是帮助关系疏远、恶化的伴侣如何慢慢走出来,面对并转化关系,最后促使伴侣携手共同向前的。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我在这里就先把最常见的现象拿出来说说。

01.魔鬼式对话让我们失去安全感

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互动模式。我们在电视剧«亲爱的自己»中张芝芝被女儿幼儿园的家长们欺负了,回家就和丈夫刘洋说要给女儿换幼儿园中可以一窥究竟:

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2)

刘洋不仅没安慰她,还很生气:“就因为几个家长的问题,就让雨薇转学,这不小题大做嘛。”

张芝芝愤懑地说:“这不是小题大做,是我被人欺负了。”

刘洋:“你能不能别这么玻璃心。”

张芝芝哭着回:“你竟然觉得我玻璃心。”

刘洋无奈:“好,不玻璃心。我告诉你,在生活中、职场里,这种被人欺负的事多了去了,忍忍就过去了。”

张芝芝赌气:“我过不去。”

刘洋继续:“要都像你这样,我都辞职多少回了,我们一家人还活吗?”

张芝芝气得说:“就不是这个道理。”

刘洋急了:“那你说,什么道理。”

张芝芝说不出来了:“我......”

刘洋继续劝说:“芝芝,我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遇到问题要学会解决问题。动不动就转学,谁家经得起这么折腾。”

张芝芝站起来,愤怒到:“反正雨薇就不能在这个幼儿园待了。”

刘洋气道:“那我问你,如果雨薇转回了蓝天幼儿园,你又受欺负了,你又受气了,那雨薇是不是要接着转学?”

张芝芝愤怒:“不管怎么样,雨薇必须转。”

刘洋气急:“要转你转,这事我不管了”

芝芝哭着就跑回了屋里。

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家庭中是非常常见的,作为旁观者很容易就会发现他们困在了雨薇是否要换幼儿园这个死胡同里。非要吵出个,要不就是张芝芝玻璃心,要不就是刘洋太冷漠,反正无论如何,不是我错就是你对,不是我对就是你错,按照书中的话说,就是非要“揪出坏蛋”。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我们在爱的时候,最脆弱。”其实,这样的争吵,基本是吵不出个结果的。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彼此的消极回应会引发对方更多的负面反应和情绪。刘洋明显越吵越生气,一直不断责怪妻子;越责怪,张芝芝越退缩;她越退缩,刘洋就越攻击,形成了书中的“抗议之舞”。

在这种时候,吵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被这种模式控制了,而来源就是伴侣之间的依恋恐惧。与爱人失去情感联结会损害我们的安全感,此时警报就会在脑部杏仁核区域响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将此区域命名为“恐惧中枢”。这个位于中脑、形状像杏仁的区域会触发自动反应,让我们不假思索便会凭感觉行动。

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3)

像刘洋夫妇这样的,平时关系并不好,为了芝芝非要挤入富太太圈,婆婆逼生二胎的问题早就生了很多嫌隙,关系已经有了受损的迹象。那么当他们争吵时,都会感到某种程度的害怕,俩人都被华盛顿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所称的原始恐慌淹没了。

为此,可以看到,张芝芝一直试图在丈夫身上寻求安慰而表现出了索取,她的内心在说:请安慰我,请陪伴我,我需要你;而刘洋为了让她不要再攻击自己,为了保护自己而变得冷漠,他的内心在说:我不会让你伤害我,我会冷静下来,并尽力克制自己。这些内心的需要都是潜意识在运作的,也因此他们确实能够暂时停止争吵。

可是,他们每每遇到有争议的事情,就被这种消极互动模式所控制,吵一次伤一次,安全感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刘洋出轨了,他们离婚了。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发现,新婚开始几年就陷入这种模式的夫妻,有80%以上会在未来的4-5年内离婚。可见,这非常值得伴侣们重视起来。

02.男女的差异让我们难以理解彼此

可以从上面看到,芝芝是个很温柔的女性,比较敏感,需要丈夫的关心和理解,得不到,就会向丈夫去要。而在现今社会,男性一般会压抑自己的感情,被教育成解决问题的人,刘洋说的要学会解决问题让大家看的明明白白,所以他一直都在回避。

芝芝要的是情感上的安慰和关怀,而丈夫给的是理性层面的分析,两人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有些人就会觉得很正常啊,我老公就这样,总是提建议给我,男人不都这样吗?还真不是,这是咱们女性普遍的认识误区,男人也能在情感上回应

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4)

可以特意观察一下自家老公和小孩子们的相处,情感回应的好着呢,因为孩子不会伤害他们,他们是轻松的,也是安全的,甚至可以把自己变成小男孩,和孩子一起快乐的玩耍。刘洋和女儿雨薇在一起的时候就很有爱,是个很暖的爸爸。

而他们一旦到了妻子面前就像换了个人,他们觉得自己是男人,是丈夫,是孩子的爸爸,就应该有担当,是坚强的、理性的,不能表现出脆弱,需要关怀的一面。这是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从小家庭也是这样教育的,男儿有泪不轻弹。他们即使有想要被拥抱安慰的需求,也难以启齿,觉得那是不应该的。

可是,伴侣是两个不同的人,即使多年夫妻,不说很多事情对方也无法知道。这就很容易造成沟通不畅,联结的断裂,误解丛生。比如,丈夫的回避、不说话,会被妻子理解成他对自己无话可说,有时候误会真的就大了,隔阂越来越深。

那么,如果可能,丈夫可以慢一点尝试一下,适当吐露,适时示弱,可能就会看到与自己想的真的不一样,妻子会拥抱他们的脆弱,会因为丈夫的敞开心扉,两颗心贴的从未有过的近。

结语

书中不仅把七种对话详细的用案例进行了详解,而且每个后面还有相应的练习题,方便结合自己的情况在现实中进行运用。

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亲密关系就对了)(5)

到这里,其实大家也可以意会到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情绪是造成伴侣间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谈什么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敏感的意识到伴侣的依恋需求,并且努力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确有需要达成的谈话目标,双方再在讨论协商的过程中求同存异。

书中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希望放在最后,可以分享给大家去体会,再去慢慢摸索、实践,相信亲密关系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安全而稳固:

维持婚姻中情感联结的强度就像是维持炉火上水壶中的水温一样,不能在水开了之后就把火熄灭,却期待壶内的水一直保持沸腾;若要其保持沸腾状态,我们就要不断地想办法添柴、加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情感##婚姻##情感事务所#

我是@戴曦Daisy,一个情感丰富,又理性客观的心理学爱好者。专注文字,热爱生活。惟愿保持初心,陪你共同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