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和踏青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我们先看下清明节的起源: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

历经种种磨难,辗转八个诸侯国,在外流亡19年后,62岁的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重耳当了国君后,立刻对那些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大臣进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和踏青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1)

多亏一位大臣提醒,他才想起,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请了几次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却不见了。介子推认为忠于和帮助自己的国君是大臣们应该做的,没必要得到奖赏。

听说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了附近的绵山,晋文公就赶紧派士兵上山去找。可是找遍了整座山,也没有找到他们母子俩。

有人出主意说可以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山的三面点着火,留下一面不点火,这样等火烧起来,介子推就会从没着火的一面主动跑下来。

晋文公照办了,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出来。等到火熄灭后,大家上山,才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紧紧地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了。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和踏青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2)

晋文公后悔极了,他对着介子推母子又哭又拜了半天,最后下令把他们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起祠堂,把介子推死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全国的人在每年的这天禁止用任何烟火,只能吃冷的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复活了。新发的绿枝被风吹得飘来荡去,好像介子推在和自己打招呼一样。

晋文公非常感动,便掐了一条柳枝,编成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介之推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坚决不要求回报,老百姓很感动,非常怀念他。每到清明节,人们会用插柳、戴柳等各种办法来纪念他。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和踏青 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3)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袚褉:

在古代,清明节气的时间前后还有两个节日,上巳节和寒食节。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袚褉,这个节日就是我们说过到大自然吐故纳新,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要到河边清洗自己,祈福消灾。另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要吃饭只能吃冷的;寒食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祀祖先。

扫墓祭祖: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要吃饭只能吃冷的;寒食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祀祖先。中国人祭祀祖先的传统很悠久,但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之前,人们对死者只安葬而不植树不设土堆即坟墓标记,祭祀逝者只在宗庙进行。到了春秋晚期,人们开始封以土堆、种上树木以作标记,祭祖也从宗庙改到墓地。祭坟扫墓的风俗就此流传下来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有的人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风筝上,把风筝放飞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走,象征着所有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