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

在江都东乡的大桥、嘶马、浦头一带集中生活着一群栾姓人家,与泰兴刁铺、口岸、周岱桥一带的栾姓同属一个宗族。他们的始祖是从苏南姑苏迁来,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1)

栾氏,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它源自叔虞之后晋靖侯孙宾食采于栾,因以为姓。派出书公,字武,晋大夫,于成公三年(605)伐齐有功而归,生子琪公,就隐居西河不仕。后延至唐公位公,历中书舍人,居淳安,直至八世孙仁一公因靖难兵起,方渡江北上,至延令(今泰兴)城北之周岱桥,见其里有仁让之风,因筑室而居。栾氏家族便在这一带繁衍,生齿日繁,相近而居。(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2)

从仁一公定居泰兴后,又传十世。十世孙爱溪遗有家藏手录年表一部,于是族人便以此为基础,在顺治九年(1652)秋一致决定“创辑家乘”,始修支谱。其后,在家族传承下,又分别于康熙六十年(1721)春、乾隆二十九年(1764)春、嘉庆七年(1802)桂月、道光三年(1823)孟夏、道光十五年(1835)孟冬、咸丰元年(1851)桂月、同治五年(1866)桂月、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一年(1885)、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十三年(1924)十一次续修。2006年,在江都、泰兴栾氏地方知名人士的倡导下,第十二次续修了栾氏家谱,继承和发扬光大了栾氏家族的传统与精神。

栾氏宗祠始建于嘉庆七年(1802),由栾氏有和公倡首捐资,在周岱桥东首置祠堂地基一亩五分有零,建瓦屋二进六间,于当年十月初十告成。堂号“宿儒堂”,祠联“宿儒世泽;抚字家声。”后因年久失修,有和公裔士岗翁不忍坐视,遂疏财仗义,于同治十一年(1872)开丁注册,起赀独任重修之职,使祠堂重又焕然一新。(头条号:江都史话 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3)

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强化家族建设,家谱中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对家训、义举者、勉戒者、族约、族禁,及治家修身的简身十要、居家十戒、居家十蠹、居家十慎、外出十虑等一一明列,以传承治家美德。

在栾氏家谱中还透露出几条重要信息。

一是在元代,苏北沿江、沿淮、沿运一线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灾害。遭此浩劫后,无数淮扬百姓葬身鱼腹,直接导致苏北人烟稀少。栾氏家谱序记载:“昔栾氏散处姑苏,自元代皇庆三年(1314)六月初三大雨滂沱,上游高家堰崩倒,滔滔极目,淮扬居民与波上下,流入东海,身育鱼腹,惨不堪言。时江南安堵无惊,而江北人民极少。”

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4)

二是关于嘶马地名来历的另一传说。家谱序曰:“时值明初,洪武晏驾,长孙建文嗣统,燕王永乐兴师南征,此地为用武之地,人语马嘶,生民寥落,至今镇有嘶马之名,地有□田之课,其命名有自来也。”建文元年(1399),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帝位之战中,江都、泰兴一线作为江北人呼马嘶的主战场,其地此后乃有“嘶马”之名。

扬州江都徐姓族谱石鳞堂(江都东乡的栾氏家谱)(5)

三是关于明初苏南百姓从苏州阊门渡江北迁移民的史实。此说法一直得不到史书记载的证实,而栾氏家谱却填补了这一空白。家谱序写道:“继至永乐定鼎北平,招来江南人民垦田,江北始祖由苏州迁泰兴城之北乡,曰周岱桥,承承继继,子姓繁昌”。此说当为有力的历史依据。 朱毓麒 (海流 漉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