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

《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要想让一个人灭亡,首先要让一个人去膨胀。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大部分人说当一个人太过于膨胀,太过于自我的时候,他一定会走下坡路,其实道理都是差不多的。

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1)

为什么很多人说年少轻狂不是一件好事呢?就是说,一个人在年少得志的时候,就特别的自我,特别的膨胀。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下,他几乎头脑子不清醒的。

因为他处在一个极度亢奋的状态之下,在这样的一种情绪之下,他所做的决定必须是错的。所以说他一定会因为他所做的决定,因为他目前的一个状态去走下坡路,这都是一个规律。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2)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享受和它,必须扩张它,要想削弱它,必须增强他,要想废除它,必须推举他,如果想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

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的事实的两面性和一个论证效果,大道无言无为,有生有死,有好有坏,矛盾双方互相转化,或生或灭。

也就是说,在事物的一个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极限,有一句话叫做物极必反。

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3)

他到达一定点的时候,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去变化,今天说的这四句就是对于一个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经常用的辩证法的思想,强弱,废存,这样一些辩证方法都是互相生存的。

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角度来说,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所说的也就是当一个人面对人生的时候,一些处境的思想方面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会把这句话用在和别人为人处事的一些手段上面。

大多数人在电视剧里面都听过这样一句台词: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认为这是对付一个人的手段问题,而老子强调的是一个思想问题。

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4)

老子认为宁可趋于柔弱的一面,对于人和事作了一个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更加旺盛,发展的余地也很大。

相反,看起来一些特别刚烈的东西,由于它把一些外界的事情显露无疑,往往探究它的内在的时候,反而不如表现出来的那么刚烈。所以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认为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道德经为什么要无为而治(道德经将欲取之)(5)

这就是说,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的强调大道就像水一样,而并没有强调大道像山和石头一样,就是认为水处于一种柔弱的状态,可塑性强,发展的余地大。

道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的平凡,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道的根本,无为而治,也就是真正的大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掌握到的根本,也就无需用各种手段来去笼络人心,费尽心机的控制别人了。大多数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归到他的身边。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这句话怎么看的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