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用人之道全集(孙权的用人之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出自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经典诗歌写出了作者对三国英雄的敬佩,但是他最敬佩的不是曹操刘备而是孙权,上次我们讲了孙权的成就,这次我们讲一下让他有如此功绩的关键"孙权的用人之道"

孙权的用人之道全集(孙权的用人之道)(1)

第一,处事谨慎,懂得时势。

公元200年十月,孙权即位不久,与鲁肃初次见面。鲁肃是周瑜推荐的。二人合榻对饮。孙权说:"今汉室倾危,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意思是要学习齐桓公、晋文公,匡扶汉室。这其实是场面上的话。主政一方,当为汉家社稷效力。鲁肃非常直截了当地说,您恐怕不够格啊。当年汉高祖刘邦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日之曹操,犹昔日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以我浅见,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割据一方,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地区多务,我们可以伺机剿除黄祖,进伐荆州刘表,完全据有长江天堑,此王霸之业也。

第二,善于识人用人,能够驾驭部下。

孙权割据江东,除了地理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始终有一批文武人才衷心辅佐他。治国理政,人才终究是第一位的。孙权用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求全责备,人尽其用。

孙权曾经评论过吴国的三个重要人才,周瑜、鲁肃和吕蒙。对于周瑜,他肯定其胆略过人,赤壁之战,开拓荆州,建立伟业。对于鲁肃,他肯定其见识超群,并举二事为证。一是榻中对,二人初次见面,鲁肃论及发展大略,谋求帝王之业,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力主抗击,劝孙权召周瑜,总领兵事,最终获胜,这是二大快事。但是,孙权说鲁肃也有错失,认为鲁肃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的事,是其明显失误;当刘备不愿意归还荆州之时,鲁肃向关羽讨要不成,说关羽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但是,孙权说,瑕不掩瑜,我并不苛责于他。孙权还赞赏鲁肃带兵,军令严肃,路不拾遗,有完美的法令制度。

再举一个例子。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合肥一带有过多次拉锯战。孙权常年屯兵在濡须口。他让大将周泰在濡须前线统兵,发现大将朱然、徐盛等轻视周泰,不仅出身寒微,而且也没有什么背景,归周泰统属,他们心中不服。前线统兵将帅不和,这是兵家大忌。怎么办呢?孙权没有采用生硬的手法批评不服的将领,而是动了些心思,用温和的办法化解了矛盾。孙权约会诸将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命周泰解开衣禁,见其身上伤痕累累,故意问道,周将军啊,你这遍体鳞伤是怎么回事啊?周泰老老实实地一一作答说,这一处伤疤,是何时何地的哪场战斗所致,哪一处伤疤是何时何地的哪场战斗所致。等到周泰说完,穿好衣服,孙权已经泪流满面。他紧紧拉住周泰的手臂说:"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宴会结束后,孙权请周泰帅兵马导从,鸣鼓角作鼓吹而出。于是,徐盛等乃服。(见《资治通鉴》卷68)你看,孙权做思想工作,绝不鲁莽,而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孙权的用人之道全集(孙权的用人之道)(2)

第三 对外战略灵活,善于审时度势。

三国的外交纵横中,东吴的身段最柔软,联刘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刘,端的看国家利益,没有个人感情。赤壁之战前的事情不说。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有过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是,如果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损害,孙权从来不吝惜与刘备翻脸。孙权有多次投降曹魏的举动,又有多次与蜀汉盟誓的事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当初刘备借荆州,一是因为刘备赤壁之战确实有功,二是鲁肃力主孙刘联盟,对付北边的曹操,把刘备当做看家护院的。其实,刘孙两家对于荆州的归属,有明显的温差。214年,刘备取益州,孙权就嘀咕着荆州的事情。鲁肃死前,由于曹操在汉中的行为威胁到刘备,刘备做出让步,孙刘两家分荆州为二,东边三郡归孙吴,西边三郡归刘备,算是暂时熄灭了争论。 219年,刘备拿下汉中,称汉中王,关羽在荆州地区采取配合行动,猛攻襄、樊,意欲从陆路上打通荆益。孙权不想刘备在中原得计,更想乘刘备无暇东顾,将其势力从荆州彻底清除出去。司马懿看出了孙权心中的小九九。于是,孙曹一拍即合。孙权与曹操暗通款曲,关羽丢了性命。 不久,曹操去世,220年十月,曹丕禅代称帝,次年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对此,曹丕欣然接受,封孙权为大魏天下的藩王——吴王。对于孙权的甘做藩臣,曹魏阵营的人看得很清楚,无非是权宜之计,防止刘备报仇时,"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孙权面对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说是绝对诚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解释,"为之流涕沾襟,指天为誓。"可是"多设虚辞",绝不派质子。(《资治通鉴》卷69) 及至夷陵之战,蜀汉失败,孙权马上不认账。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讨,孙权"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孙权还在上书上说:若陛下认为我罪在难除,不能原谅,臣当奉还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终馀年。"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终其余生。同时,孙权又与上过当的魏国使臣浩周写信:"欲为子登求昏宗室。"又云:"以登年弱,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登俱来。"说得跟真的一样。你看孙权的这些手段,说谎不眨眼,什么词都讲得出来。 但是,这次,曹丕不上当了,决计亲征东吴。孙权自知说鬼话不行了,于是一方面发兵临江拒守,另一方呢,又腆着脸,"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蜀汉这时候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与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只好接受了东吴的和平使者。在刘备死前,蜀吴已经实际和解。223年,刘备崩驾,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实际主持朝政。诸葛亮主动遣使东吴修好。于是东吴与蜀汉维持了40年的和平,直到三国局面的结束。

按说孙权本来会大有作为,孙权虽无太大的军事才但政治才能纵横之术绝对没的说,但是因晚年昏庸,没选好继承人,最终因人才内耗,为西晋所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