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

保护长江的关键在于岸线复绿和生态修复。目前,沿长江岸线各地均在有条不紊地推进长江岸线复绿和生态修复工作,相信不久的将来,天蓝、水清、岸绿的母亲河长江将会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中。但有一点却不得不说,那就是各地似乎忽视了长江岸线原生态植物芦苇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1)

芦苇的特点及作用

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大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芦”、“苇”、“芦柴”等。芦苇喜湿,自然生长在江河湖泊的滩涂湿地,生命力旺盛,根系特别发达。春天到了,芦苇的根茎部便会萌生出大量笋状新芽,也称“芦笋”,是可以食用的。芦笋生长很快,初夏时节便会长成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表植被不仅可以抵御强降雨对堤坝滩涂的冲击;而且其强大的根系还能固定堤岸土壤,减少江河流水对堤岸的侵蚀;同时,芦苇的自身生理活动还能淀积流沙,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到了秋冬时节,芦苇枯黄,芦苇的茎是优质造纸原料,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还可以作为工艺品原料加工精美工艺品。

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2)

原生态的长江岸线曾经是芦苇的王国

基层林业生长在长江边,小时候,长江堤岸边的芦苇荡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娱乐场。七八十年代的长江堤岸,全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春天到了,江堤边是放牛的好去处。骑牛来到堤岸,牛儿悠闲地啃食丰美的嫩草,孩子们或骑牛玩耍,或三五一群嬉戏,顺便采摘一些芦笋;夏天的时候,放任牛儿吃草戏水,孩子们则去芦苇荡摸鱼捉虾,运气好还有螃蟹和老鳖成为战利品,撒上带来的盐巴,就能享受可口的美味;秋天天高云淡,芦苇枯黄,芦花垂尾,在暖阳下,躺在牛背上的放牛娃便会憧憬着未来;冬季的芦苇荡是最热闹的季节,集体会派工砍芦苇,堤岸边人声鼎沸,不时传来野兔、野猪、猪獾、狗獾受惊遁逃的声响,而劳作的后生也会随即狂追,惹来其他人开心的笑声。

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3)

长江岸线芦苇的变迁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江岸线的芦苇在八九十年代受到毁灭性破坏。大片芦苇荡被开垦,整理成旱地,由于多年的淀积,新开垦的土地异常肥沃,既能种植麦子,也可以种植油菜,但种植根本没有保障。年成好水位低,能有不错的收成,年成不好,绿油油的庄稼便会悉数水淹,颗粒无收。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种植不是出路,如是改种树木,套种一些农作物靠天收。但昔日繁茂的芦苇再也不见踪影,无论春夏秋冬,遥无尽头的岸线异常荒凉。随之而来的是外部滩涂不断被江水侵蚀、塌陷,长江水质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动物不见踪迹,孩子们也失去嬉戏的乐园。

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4)

芦苇是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不可或缺的植物

现在,长江岸线复绿和生态修复再次成为各地头等大事,我们欣喜地看到,滩涂已经全部休耕,不再种植农作物,取而代之的是耐水湿的杨树、柳树、山核桃,唯一不惑的是原生态的芦苇怎么不见栽种?

其实,在一些大型河流湖泊的滩涂,复绿和生态修复工程,芦苇才是主角。这不仅是因为芦苇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复绿效果好,而且芦苇有着盘根错节的强大根系,水土保持和固沙固土能力突出,兼具改善水体质量,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恢复,生态修复功能突出,青山不可少,绿水亦重要,长江岸线的复绿和生态修复,芦苇不可或缺。

除磷植物对人工湿地有影响吗(芦苇长江岸线复绿)(5)

芦苇,是一种非常普通的草本植物,普通到随处可见,普通到有时候令人生厌。但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区域,有了芦苇,就有了生机,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态效果。基层林业认为,长江岸线复绿及生态修复工程,芦苇必不可少,有了芦苇,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会事半功倍,长江岸线才会活力四射,魅力无限,恢复往昔自然、和谐、唯美的原生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