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剧和诙谐剧的区别(沉浸式喜歌剧的巧思)

喜歌剧和诙谐剧的区别(沉浸式喜歌剧的巧思)(1)

文 | 唐若甫

7月2日晚,在广州大剧院的实验剧场,由广州大剧院和星海音乐学院联合出品的多尼采蒂独幕喜歌剧《丽塔》迎来内地首演。歌剧讲述的是酒吧老板娘丽塔一女二嫁,两任丈夫都上门索妻,然后躲妻的闹剧。这部通篇在酒馆发生,只有三个演唱角色的情景喜剧很适合驻场酒馆演出。实景歌剧制作理念的驱动下,广州大剧院决定把酒馆整个搬到剧场里。实验剧场的一层池座座位被拆卸一空,从楼下酒吧搬来的吧台、酒杯、小圆台和高脚凳连同坐垫把中间四方形的小舞台围得严严实实,舞台上吊着“演后派对”英文的彩色霓虹灯,乍一看还以为是没有绳子的拳击台。

喜歌剧和诙谐剧的区别(沉浸式喜歌剧的巧思)(2)

当晚因为台风导致航班延误一小时,我提着雨伞背着行囊走进剧场门时,迎接我的并不是领位员,而是一位酒保。他看了我的票,把我指向紧贴舞台边缘的座位。于是我步步为营地弯腰蛇行,生怕撞翻放在地上装满红酒的酒杯,踩到别人撑在地上舒展的双手和双脚。终于,我找到了座位:一个放在地上的坐垫,旁边还有杯橙汁。

从这一遭特别的入场经历就可以看出,这版制作不同以往,非同寻常,发生在舞台上下的每时每刻都融为剧情一部分——包括我在内的二百余名听众都潜移默化地扮演起丽塔酒馆里常客的角色,近20名工作人员化身为侍应和酒保。大家都在端着酒杯看热闹,目睹发生在酒吧老板娘身上的搞笑经历。毫无疑问,这是一出以沉浸式战术打造的制作。原作的高度浓缩,剧情的单一线条,角色的精简设置,伟大的多尼采蒂仿佛近两百年前就为如今火爆的沉浸式戏剧度身定制了这部歌剧。

《丽塔》去年在香港作了中国首演,由彼得·高登导演,为适应疫情下的排练困境而由马可·伊恩奈利把乐队配器改编成六重奏。歌剧由梁丽珍担任制作人,杨岩任艺术总监,在歌剧的法语版和意大利语版中经过权衡,此番选用了后者,确保原汁原味。

广州大剧院对场地的完全配置和充分调动是这版歌剧出其不意致胜的先决条件。由星海音乐学院学生担纲台上主力,两位本科学生和一位研究生担任主角,他们舞台天赋极佳,仅靠表演就让观众席基本每五分钟就爆笑如雷一次。饰演丽塔的女高音邢馨元风姿绰绝,只是花腔技巧还尚欠稳定。饰演贝琵的男高音林俊良扮相忠厚善良,拥有出色的罗西男高音音色,表演铆足了劲十分卖力。饰演加斯帕融的男中音钟昊东唱演俱佳,声音表现力、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饱满。三个人紧贴剧情起伏在台上追打嬉闹、互扔道具,惟妙惟肖。其中更有一段,对丽塔爱恨交加的贝琵在思想斗争时,导演将舞台处理成时间停止的状态,配合灯光渲染,实属画龙点睛之笔。

剧场一侧由弦乐、木管和钢琴组成的室内乐团同样出色。由郑鸿昊指挥的重奏组与台上发生的复杂家庭纠纷丝丝入扣,提供了精准而不失律动的伴奏。室内乐版固然无法与管弦乐在张力和戏剧冲突上相提并论,但在精致度和敏锐性上倒也先下一城,《丽塔》有了室内歌剧的灵动和优雅。

很难用现代或者传统版制作来限定这版《丽塔》,因为在完美的气氛烘托和代入感极强的表演下,我觉得自己就身处剧中,不知是剧穿越到了当下,还是我穿越进了剧里。歌剧制作的一切都要回归到音乐并忠于原作精神。三位学生的演和唱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训练有素,以致于我全神贯注于音乐的进行而大体忽略了中文对白的设计。忠实展现原作的音乐与语境,高超的导演、创意的编排、专业的制作和到位的表演让喜歌剧焕发全部生命力,而不是又制作成一部土味“二人转”,是这版制作带给我的启示,也未尝不是喜歌剧在新时代的发展思路。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喜歌剧和诙谐剧的区别(沉浸式喜歌剧的巧思)(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