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十六字(道德经中名的辨析)

对于道德经中“名”的含义,似乎所有道德经的解读,分歧都不是很大名就是名称嘛“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和第三个“名”指世间一切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指给事物命名或定名就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之名总而言之,道德经前两句话就是说道不可言说,可言说的都不是永恒之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道德经中的十六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经中的十六字(道德经中名的辨析)

道德经中的十六字

对于道德经中“名”的含义,似乎所有道德经的解读,分歧都不是很大。名就是名称嘛。“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和第三个“名”指世间一切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指给事物命名或定名。就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之名。总而言之,道德经前两句话就是说道不可言说,可言说的都不是永恒之道。

这样的解读,我是很不满意的。首先,道和名没有明显区别开来,两句是同意重复。中国古代的经典讲究“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每一个字词的选用都有深意。在惜字如金的经典中,这种含混不清的状况是不应该出现的。学习《内经》《伤寒》等经典时经常出现这种感受,感叹古人的严谨和深刻。现在对于《道德经》首句作如此草率和含混的解读明显是不符合其地位和价值的。出现这种情况,那只能是说明解读者还没有真正进入经典,体会到其核心精神。对于道德经的解读,从王弼开始,就已经严重偏离了这个原则,开始捣糨糊了。后来者往往因循王弼的说法,所以直到现在也还是把道德经讲的玄玄乎乎,不成系统,当然也无法一以贯之。

其次,这种解读无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任何的指导,基本是故弄玄虚。为什么道不可以言说?何谓常道和常名?常道和常名是存在的吗?这些基本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对于道德经的解读就是一笔糊涂账,仅仅是字面上的游戏。市面上所有对于道德经的解读都没有再问一个深层的“为什么”,所以虽然显得很热闹,但是都没有竖立起自己的体系来,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辨析“名”的含义呢?我们可以借助的手段不多。一个当然是对原文的结构的分析,另外就是结合现代哲学研究成果和知识体系进行研究。这里我们综合采用这两种方法来进行分析。

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两个最核心的概念:道和名。作为最初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它们显然是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的。并且,它们应该具有哲学意义上的非常本质的含义,作为后续章节的基础。这时我们就需要问,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宇宙人生的最基本的概念有哪些?道和名和这些问题和概念有什么关系呢?道和名只有在这个层次上进行解释,才配得上道德经的开篇概念。

西方哲学的层面,有三个基本的研究领域: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发展与应用;同样,认识论是方法论的基础,而方法论则又是认识论的发展与应用。正是由于人类对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才使哲学结构化,使之成为指导人类认识的一门完整和有用的学科。【1】

如果我们作一个近似的类比,那么道是世界的本源,是本体论层次的概念。名是人对万事万物的命名,属于知识论的范畴。有人才有命名,无人则无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同一个事物的命名往往不同,所以名一定是人的思考结果,是为知识交流所建立的。方法论是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则和后面提到的“玄同”概念相关了。

道德经中“名”的含义,包含概念和逻辑两个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给事物起一个名称。中国古代的一些类似西方逻辑学概念和形式的讨论,被称为”名学“,说明古人在这方面是一脉相承下来。

中国人对于“名”向来就很重视,所谓“名者,命也”,就是说名和命是紧密相连的。“天命之谓性”,命是上天赋予的。万事万物有命,就必然有其性。而名就是对于事物本性的最核心和本质的归纳和提炼,所以中国人对于命名非常谨慎。儒家讲究名正言顺,名实相符。要用一个词语来给一个事物命名,这是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但是汉语在这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在于其音形义相互补充,通过相互关联和广泛联系,所以一个名字就可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总结一下,道德经中的,“名”不是简单的命名,而是包括我们平常讲的逻辑学和知识论的范畴,也包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原理、原则、概念和方法等。这些概念方法提炼出来,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对实践又很有指导作用。所以“名可名”。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所有的原理原则,都是有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和有效范围的。超出这个范围,这些原理原则就失效了。如果我们坚持已知的原理原则,就会固步自封,被现实教训。“非常名”,就是说凡是归纳出来的规律都需要不断演进,不断适应。

道是本体。体悟本体,用“名”来掌握是一条途径,但是这个途径得到的原理原则和实际是有差距的,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才是人和本体打交道。通过实践,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的领悟,就是“可道”之道。这个“可道”的东西并不可以言说。例如你请教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如何打球,他往往只会示范,而不会言传,最多同时说“这么样打”。为什么?因为那种微妙的瞬间的感觉无法言传。个人需要自己去领悟。所以“可道”是和心与手相对应的,而“可名”是和脑与口相对应的。一个是隐形知识,一个是显性知识。二者相辅相成,然后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不断提高和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道和名的对比,以及和西方哲学的类比,来分析辨别“名”的本义。一家之言,还有待方家指正,一起探讨,让经典的智慧能够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15/22/36929410_861276469.shtml 《道德经》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