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次土地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

全国第一次土地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1)

8月26日,衡阳县西渡镇青里村村民在田间查看稻田和养鱼水渠的水位。

据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日前,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并于26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有关情况。

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3年来,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各级调查机构和调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三调”工作克服地方各级机构改革和新冠疫情带来的困难,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全面掌握了全国主要地类数据:耕地12786.19万公顷(191792.79万亩);园地2017.16万公顷(30257.33万亩);林地28412.59万公顷(426188.82万亩);草地26453.01万公顷(396795.21万亩);湿地2346.93万公顷(35203.9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30.64万公顷(52959.5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955.31万公顷(14329.6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8.79万公顷(54431.78万亩)。

“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公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确定,2020年和2030年的耕地保有量目标,分别是18.65亿亩和18.25亿亩。“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从全国层面看,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目标。

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过去10年的地类转换中,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三调”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并列的一级地类。“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总量6.13亿亩,较“二调”时增加1.28亿亩,增幅26.5%,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8.34%提高到62.71%,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

来源: 深圳特区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