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城实力排名(北京综合排名第一)

9月2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2》显示,排名前四位的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进入2022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然开启了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新篇章,以中心城市带动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关注绿色发展,都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城市发展重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机遇之城实力排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机遇之城实力排名(北京综合排名第一)

机遇之城实力排名

9月2日,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2》显示,排名前四位的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进入2022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然开启了高质量深化发展的新篇章,以中心城市带动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关注绿色发展,都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城市发展重点。

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机遇之城》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合作出版的对中国城市进行全方位跟踪观察的研究报告,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发布9期。《机遇之城2022》观察城市范围为47座,覆盖了中国多个主要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其中大湾区的“9 2”城市已完全覆盖。

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合伙人金军解读《机遇之城2022》。主办方提供/图

《机遇之城2022》观察结果排在前四位的依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个城市。其后十位依次是:杭州、南京、成都、宁波、苏州、武汉、香港、重庆、长沙、郑州。宁波是首次进入前十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

综合观察结果来看,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呈现不同发展特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呈现多个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发展相对均衡的多中心特点,其他地区则是省会城市呈现明显的“虹吸”模式,在人才吸引政策下部分省会城市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也吸引了省内人才快速向省会城市集中。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表示,大城市及所在都市圈、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引领性作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涌现出许多世界级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已进入全球城市行列,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这些大城市是经济增长的源头和开放创新的高地。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我们将更加关注现代化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关注中心城市在这一过程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区域中心城市的体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以中心城市带动引领区域发展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是主要的驱动力。”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表示。

北京智力资本雄厚,城市韧性强

北京继续蝉联《机遇之城》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在智力资本维度,北京居首位,具体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文化程度排名第一,科技支出排名第四,智力基础条件和财政投入领先。

城市韧性维度,北京排名第二位,具体来看,医疗资源和养老保险排名第一,卫生健康排名第四,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基础资源表现优异。

文化与生活维度,北京位居第二,具体来看,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公共藏书排名第一,消费活力排名第二,居民收入排名第四,电影院排名第五,城市文化发展领先。

“北京城市发展特点明显,综合发展水平一直保持领先。四个关键要素中,北京智力资本优势最为突出,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积累深厚。城市韧性方面,城市应对突发事件以及恢复能力强;城市宜商宜居综合水平比较高。未来,城市运营效率与成本做得更好,也有助于北京继续维持领先地位。”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合伙人金军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

疫情之下,《机遇之城》所观察的城市体现了哪些韧性?金军表示,从城市韧性角度来讲,国内超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城市经济较为发达,政府在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领域的财政投入都相对较高,更有经验和财力确保基础民生保障和应急处理突发情况,以及恢复和学习能力也比较强。此外,港澳城市韧性排名靠前,也在于经济发展水平领先,能够在城市运营管理和民生保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政府投入。

疫情给城市管理与产业发展带来冲击,在危机中发现机遇也十分重要。金军认为,疫情之下,大家更关注城市韧性,这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此外,疫情影响产业,城市产业重构,需要深度调整,有机会发展一些过去薄弱的产业。而产业外溢也增加开放包容的机会,城市群之间加强产业协同,让城市不断优化产业,协调区域经济更好发展。

《机遇之城2022》的10个维度排名前五名的城市:

•智力资本——北京、广州、武汉、上海、南京

•技术与创新——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杭州

•区域重要城市—上海、广州、重庆、北京、深圳和成都(并列第五)

•城市韧性——香港、北京、上海、天津、深圳

•交通和城市规划——南京、厦门(并列第一)、苏州、成都、宁波

•可持续发展——宁波、东莞、上海、深圳、苏州

•文化与生活——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

•经济影响力——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

•成本——呼和浩特、唐山、保定、太原、石家庄

•宜商环境——深圳、上海、苏州、北京、杭州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卢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