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

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说他祖上是光绪时期的举人,墓碑上写着“候选知县”,问御史“候选”与“候补”有什么区别?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1)

如果对清史了解不是那么深入的话,一般是分不清这两者区别的。通常情况下,“候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更高,而“候选”在通俗读本中并不常见,多见于官方史料和一些专业书籍中。虽然两者仅为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清代官员的任职程序比较复杂,正式入职之前称为候补、候选,这些人仅仅是获得了官员的身份而没有正式入职。因为主要是讲知县的任职情况,所以其他的职官略过。

各省知县出缺,吏部就会启动铨选程序,竞争知县岗位的大致有八种:一为进士出身“榜下即用”知县;二为大挑举人;三为拔贡、优贡朝考成绩优异者;四为军功保举人员分省试用者;五为各省督抚明保人员经引见奉旨以知县用者;六为丁忧开复、处分开复及病、养销假回省者;七为捐纳人员分省试用者;八为其他分发人员。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2)

以上八类人员,就构成了广义上的候补知县。不过具体到铨选的时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经过吏部考核直接任命的,另一类则是不经吏部铨选而分发各省的。

如果是经过吏部铨选而分发各省的,那么就属于候选知县,他们到省后是不需要再经过督抚的考核,拿着吏部的凭证就可以直接上任的。

而经过地方督抚考核的这部分人,则称为候补知县,他们虽然也会在吏部注册,但却不能马上到任,而是需要经过试用,合格后方能就任。

清代的知县大部分都属于候补任职,吏部将分发各省试用的人员分为几个班次,其中有“候补知县”一班。分发各省以知县候补的人员中,以进士即用知县、大挑举人、捐纳和军功人员最多。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3)

以上候补人员中,以进士即用知县的班次最优,此外,丁忧开复、处分开复及病、养销假回省而过去曾担任过知县的候补人员次之。至于大挑举人、贡生、捐纳、军功人员,因未曾担任过实缺,且有些乃异途出身,所以候补的时间很长,即便是实授,也多为简缺。

需要注意的是,各省的候补人员都需要经过一个试用期,即所谓的“以知县试用”,时间为一年,到期时由该省督抚进行甄别,合格后方能实授;如不合格,督抚可题请将其改为教职,又或是退回吏部。

朝廷有明文规定,所有分发各省的候补知县,如果不经过试用,又或是试用期不满,不得补实缺。一旦出现问题,督抚就要受到处分。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4)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候补知县在试用阶段具体是干什么呢?大致说来,候补试用人员分为“轮委”和“酌委”两种。

“轮委”就是按班次和到省时间依顺序委署,通俗地说就是按出身和先来后到为原则;“酌委”就是候补知县表现突出又或是立有功绩,可以不按照程序进行任用。

不管是“轮委”还是“酌委”,候补知县都会被任命为代理或署理知县,具体管理某一县的事务,其工作职责与正式的知县并无不同,有固定的俸禄,无非就是多了一个试用的头衔。

分发各省候补的知县,如果没有进入试用阶段,那么就要无限期等候。期间,督抚也会安排一些临时差事,比如办理各种发审、赈灾、清查保甲等事务。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5)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可以弥补督抚衙门人员不够的缺陷。同时,候补知县又可以通过临时差事获得历练的机会,督抚也可以借机考察他们的办事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临时差事,则可以领取有限的薪酬。因为按规定,候补知县是没有俸禄的。

分发各省的候补人员,如果没有被实授、试用,也没有被委以临时差事,那么就会陷入生活窘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举债,时人对于这种情况多有描述: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6)

“需次之员,远者万余里,近者亦不下数千里,倾家挈室,闲职赴省,岁周不得差,则富者告贷,贫者典鬻。得补缺矣,则初任每以多试以简缺,盘项先亏,责后赔前。私债既充,加以公项,公私交迫,进退狼狈……”

分发各省的候补人员,候补期间欠下的债务称为“肚子”,举债的候补人员在实授后除了偿还本息外,还附有其他条件,债主往往会派出账房师爷以及各种长随,称“带肚子师爷”、“带肚子二爷”。

显然,这些人到了地方后,只能是敲骨吸髓祸害百姓,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基层吏治的腐败。

知县和巡抚差多少(候选知县与候补知县有何不同)(7)

说到这里,各位应该清楚了候选与候补之差别了,开篇读者提出的问题也有了答案。他祖上是候选知县,如果通过吏部铨选后,到省以后就不必坐冷板凳,也不需要试用,直接就可以到岗就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