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

简介:还记得前面说过的北魏平城么?云冈石窟就是北魏拿平城(大同)做首都时,在旁边的山体上开凿的石窟。定都平城之后搬去洛阳办公之前一直在开凿,主持开凿的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搬去洛阳上班后,就开始在洛阳开凿龙门石窟,大同这边作为北魏的龙兴之地,还留下部分的皇亲国戚,他们也没停下来,继续开凿云冈石窟。所以,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

第20窟北魏坐佛

位置: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2)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3)

布局: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具,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石窟寺艺术的传人,大约在3世纪。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4)

民国时期云冈石窟全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5)

石窟开凿在武州山的山崖上,武州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武州山坐北向南,武州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6)

武州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早期:

云冈石窟的编号是从东往西依次编制的,而不是按时间编次。所以,第1窟不是最早的。此为其实,云冈石窟有三大历史建造时期,佛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位于中部、编号16-20的石窟是最早期开凿的,由北朝时的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昙曜五窟”,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7)

昙曜五窟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昙曜五窟的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五位皇帝。开有门和明窗,外壁满雕千佛。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8)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9)

中期:

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第5、6窟,以及“五华洞”(9-13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0)

第五、六窟

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组双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

洞窟内所供是云冈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主佛背后凿有诵经道,参拜者环绕礼拜,如今已不对外开放。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1)

第五窟主佛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2)

第9窟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晚期:

这时大窟减少,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3)

第20窟以西

价值: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5)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6)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7)

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庙宇-云冈石窟)(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