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

这是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那时,我常把自己日常课堂教学后的所思所悟记录下来,这样的案例式文章我写了不少,这是较典型的一篇。近期,在跟老师们交流写作经验时,多次举这个例子介绍教学案例的写法。为此,特地挂在公众号上,供老师们借鉴。(文章较长,不喜勿看)

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1)

◆ ◆ ◆ ◆

备课如何备学生

——从一次掌声引发的思考

◆ ◆ ◆ ◆

课堂中,给上课教师鼓掌,是课成功的信号,因此,听到课堂中的掌声,是每个教师梦寐以求的事。 然而,今天,当我自己班的学生给我鼓掌时,我却一下子有点不适应——这只是一节日常的、普普通通的数学课呀,有这样的必要吗?

在感动于我的学生天真、热情之余,自己已经在思考掌声背后的问题。

静心想来,学生给我掌声,无非是因为我在课前作了一点小思考,课上用了一个并不太精彩的比喻,而就因为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得透彻了,学得快乐了,一高兴,就拍起手来了。

再深入一想,这事或许会对老师们有点启发,尤其是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年轻教师对备课工作的认识。因此,特写下点文字,和老师们交流。

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2)

情境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画平行线。你们的纸上都有一条直线(图1),你能画出它的平行线吗?

(直线印在一张白纸上,与白纸的边不平行。让学生尝试画出它的平行线,因为学生不知道方法,都是凭目测凭感觉画的,基本上都画不好,很多“作品”一看就不是平行的。学生都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师:下面由老师作示范,请大家来看看可以怎样画?

师:画平行线就像开火车。先拿一块三角板当火车头,让它的一条直角边和这条直线吻合。(如图2)

师:火车头要开,就得给它配一条轨道,轨道建在哪里呢?(略作停顿,给学生想象空间)建在它的另一条直角边上!(如图3)

师:拿一把直尺贴上去,轨道就建成了。(如图4)

师:现在我们可以沿着轨道开火车喽!

我按住直尺,把三角尺上下滑动,然后停在某处,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拿开尺,两条线清晰地呈现在纸上,学生见状,齐声“哇”地叫了起来,随后掌声响起……

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3)

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4)

案例解读

案例中教师讲授和演示的教学方法,是很传统,甚至是有点“落后”的。读者也很难看出这有什么精彩之处,甚至会疑惑,这样的过程,值得鼓掌吗?

那么,我为何要这样去设计?学生为什么又会认同呢?

画平行线,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掌握的技能。说它简单,因为让学生画一组平行线,学生都会很聪明地利用数学簿的平行格子,或者利用三角尺内框和外框,随便一描,平行线就出来了。说它难,因为数学老师都有体会,当学生面对一条不是水平(或不是铅垂)的直线时,要画它的平行线,学生就画不好了。尤其是动手能力差、空间观念弱的学生,拿着一把尺,翻来覆去左右调整,却就是摆不好,这样的现象,总令我们徒呼奈何。

因此,在备课时,我就在思考,得想一个办法,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纠正学生对画平行线就是画两条水平线的片面观念,二是要让学生印象深刻、牢固扎实地掌握这项作图技能。

思考之后,我决定采取两点措施。

其一,欲扬先抑。一般,老师教平行线,第一组材料,总是画一条水平线的平行线(教材例题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思维挑战性不强,容易使学生觉得无非就是拿把尺放平了,“毛估估”画一画就行了。而我故意呈现了一条斜的直线要求画平行线,这就在视觉上、在思维上,给学生制造了难题。当学生在自己尝试去画平行线,遇到很大困难,基本上都画不好时,学生的困惑心情会不断高涨——到底怎么画才能画出平行线来呢?此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强烈的,他们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教学的最好时机,趁着这样的时机,教师站出来,把画平行线的方法作讲授演示。这样的处理,使得学生对新知的关注度达到了最高,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新技能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故设“门槛”,欲扬先抑,是这个教学环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二,巧用比喻。上述案例中,用两把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每位教师都在教。但是,怎样去教,才能让学生会熟练地摆放,并且长久不会忘记?我想到了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开火车、建轨道!于是,抓住几个要点,步骤细致地介绍了整个过程:火车头怎么放?轨道建在哪里?有何要求?如何运行?这些讲法,尽管在我们教师看来,或许觉得是幼稚和不贴切的。但是,学生就是学生,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却为此感到稀奇。而且,当他们发现教师利用这样的火车和轨道,画出了一组标准无比的平行线时,他们早就为这样“拙劣”的比喻所折服了。送上点掌声,恐怕可以说是发自心底的。我们还可以想象的是,此时,没有一个学生不急着想去尝试这样建轨道、画平行线的方法。我们甚至还可以预见,学生这样去实践操作了一两遍之后,再要忘记这样的方法,或许也是很难的事了。

怎么备课才能上好课(备课如何备学生)(5)

分析思考

从这件事,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的备课工作。我觉得,备课时关注学生,即“备课要备学生”,实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去“备学生”呢?我认为重点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

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或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障碍。如理解上有些难度,表达上不太顺当,操作上难以模仿。这些情况是都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原本就是为了“解疑释惑”而存在的。所以,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着力于分析学生学习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缘何会成为学生的障碍,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有多大,等等。实现这个目标,有两种途径。教过这个内容的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原来的经历,或翻阅原来备课的反思,找到相应的教学经验。没教过这个内容的教师,可以仔细阅读教参的说明,也可以从相似内容的教学中进行类比,或者直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联想,从而确定学生学习的障碍之处。比如,笔者就是记得以前教学生画平行线时,学生总是摆不好两把尺子,因此想到要编造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强化学生的感知。

通过以上途径,找到的所谓学生学习的“障碍”,事实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学难点”。我们都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仔细阅读教参,想学生之所想,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这绝不是一句讲讲而已的话,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这样的要求,在网上教案泛滥的今天,在很多年轻教师盲目使用他人教案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2.备课时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其学习心理如何,会影响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这个学习心理,在这里指的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情感态度。如是否是身心愉悦地参与了,是否是思维活跃地思考了,是否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了等。可以这样讲,教学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跟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情况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相应教学方法紧密相关的。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教师还是采取如教材例题那样让学生画水平线的平行线,可能就很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教师不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平行线,学生没有亲身遭遇画不好平行线的困境,可能就很难引发学生对教师讲授和演示的高度关注;如果教师是采用非常严谨的数学语言来介绍画平行线的方法,可能就很难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记住作图的步骤。

可见,在备课时,教师除了要吃透教材,还应该要去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将此作为设计教学的要素来考虑。具体说,如创设情境时,我们要想,怎样的情境,学生才感兴趣?设计问题时,我们要想,怎样的问题,才对学生有挑战性?设计语言时,我们要想,怎样的表达,才能使学生觉得直观有趣……如果每节课的设计,我们都能这样去考虑,那么我们的课堂就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的教学也一定会有很高的效益。然而,这个要求,很多年轻教师却很忽视。有些教师觉得,备课,无非就是步骤清晰、过程详实地写下各个环节。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关键是要看教学设计是否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便捷地实施。殊不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缺少了对学生的关注,备课就失去了它基本的意义。

3.备课时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合称。或许有人觉得,设计学法是“备学生”,但教法是教师层面上的工作,这与“备学生”似乎关联不大。其实不然!教学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教法,学生相应地就会主动(或被动)地运用某种学法。如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就是在探究式学习;教师用了演示法,学生就是在用观察法。可见,课堂就是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体。因此,在备课时,有效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是直接指向于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工作。

在当前,很多年轻教师备课时很喜欢设计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而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讲解法、练习法,往往觉得是过时的、落后的方法,因而很少采用。事实上,各种教学方法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教学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要看相关的教学内容,用怎样的方法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最能达到这个功效的方法,就是这堂课(或这个环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中,清晰的演示和生动的讲解,同样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可见,我们在备课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征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地筹划和衡量,从而慎重地确定一节课该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过程,也是备课工作必不可少的要求。

以上三点,是备课中老生常谈的要求。备课还有诸多要求,笔者的一个小小案例,难以表述完备。笔者无非是借助此文,希望我们的年轻教师对备课工作进一步重视,在备课时,再多想想学生,再多一些思考,真正以高质量的备课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往期链接:

1.《为思维的发展而教》ppt下载

2.《你会问“明白了吗”》

3.《上课如登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