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1)

山西新闻网河曲视窗讯:(记者 周建华)五月伊始,河曲大地迎来初夏,空气渐渐躁动。此时的河曲已踏入怡人的季节,青草在成长,繁花在盛放,一派生机勃勃,美景不断。

河曲,美丽黄河湾,鸡鸣三省地。它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数不胜数的景点文化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1、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河曲概况。河曲县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因黄河在此拐一大弯而得名。西临黄河与陕西、内蒙古毗邻;东连五寨县;北倚偏关县;南与保德县、岢岚县接壤。因与陕西府谷县、内蒙古准格尔旗隔河相望,素有“鸡鸣三省”的美誉。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6万,共辖4镇9乡,耕地面积78万亩。河曲古称隩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始置县,历为镇守边疆、抗击匈奴入侵中原的战略要地,古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之称,是一门忠烈北宋杨家将的故里,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旧籍。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最高峰翠峰山海拔1637米,黄河过境约76公里。河曲踞长城,临黄河,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河曲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千里黄河、万里长城“双龙交汇”之地,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带,素有“煤电之乡、杂粮基地、文化名城、白朴故里”之美誉。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著名的《走西口》产生于此,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河曲民歌、二人台与河曲河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县被授予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和“中国最具有文化风情旅游名县”等称号。

河曲旅游资源丰富,既是长城和黄河的交汇处,又是内长城和外长城的交汇处。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悠久,价值很高。主要有战国、秦汉各代古墓葬群,有待开发的黄河风情旅游资源娘娘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岳殿、海潮禅寺等主要自然旅游景点,还有代表现代文明的大电厂、大煤矿、龙口水利等一批新型工业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新的旅游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河曲是旅游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分界点,特殊区域位置和历史积淀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使河曲成为晋西北一颗璀璨的明珠。

区位优势。河曲交通便利、居住优越,处于晋陕蒙能源金三角中心地带,周边有平朔、神准、神府煤电工业经济园。境内有5桥飞架黄河,即龙口大桥、华莲大桥和规划建设的南元隩府大桥、在建的准朔铁路大桥和晋蒙高速公路大桥5座大桥。神河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的铁路有神朔铁路(神木至朔州)、阴火铁路(阴塔至火山)、鲁能电厂运煤专线和正在建设的五沙铁路(五寨至沙泉)。302国道纵横贯通全境,与城乡公路连接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资源优势。境内旅游资源和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初步探明有相当储量的矿种6类18种,其中煤储量120亿吨,分布面积400平方公里,是晋陕蒙能源金三角汇集煤田腹地。铁矿储量15.6亿吨,铝土矿储量1.79亿吨,石灰岩储量601亿吨。河曲也是国家西电东送重要的电力生产县、全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县。目前,全县煤矿年产能2380万吨(6大集团11座煤矿),电力装机容量422万千瓦,化工产品年产能22万吨,水泥年产能120万吨,初步形成煤电化建四大产业齐头并进,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跟进发展的新格局。

人文优势。随着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先后孕育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和河灯会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曲黄河阵和海潮禅寺;有6位国家级、6位省级、7位市级、52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凭借这些人文资源,我县先后荣获“山西省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等称号。河曲也是晋西北革命老区,1937年建党,1940年解放,党在河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优良的创新传统。

近年来,河曲县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立足县情,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交通优势和后发优势,全面推行“1266”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将河曲建设成为黄河晋陕蒙三角区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奋斗目标”,构建新型煤电基地和黄河风情名县这“两大支撑”,全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特色化、城乡生态化、社会和谐化、党建科学化这“六化进程”,促进河曲经济社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目前,河曲正朝着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黄河晋陕蒙三角区经济文化中心大步迈进。

2、名胜景点星罗棋布

河曲旅游文化特色鲜明,黄河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奔腾不息的黄河与雄伟壮观、气势恢宏的长城在此相遇,形成壮观的二龙交汇场面。特殊的地域位置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再加上醉人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河曲成为晋西北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境内有“龙口雷鸣”、“弥佛洞天”、“两滩瓦砚”、“云际翠峰”、“文笔流云”、“岱岳古殿”、“海潮禅寺”、“护城古楼”等著名景观。近年来新建的古渡广场、十里(黄河)长街、白朴公园、文笔碑廊、临隩公园、隩滨广场、滨河大道、长城大街、东山森林公园等,又使河曲古城增添了新景致、新魅力。

临隩公园。临隩公园位于河曲新建的隩滨大道和长城大街交汇处西侧,内部建有“五馆三院”、“隩曦楼”等配套设施,为河曲县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临隩公园规划面积20.6公顷,总投资约1亿多元。内部建设有4个广场,分别是双龙戏珠广场、隩州八贤广场、健身广场和梨园戏晚广场,3个木质结构景观亭,2个木质廊架景观,八角思乡亭、百年柳树怀乡园、儿童乐园、环圆花岛以及各项配套设施,绿化总面积约78000平方米,占公园总面积的75%。“隩曦楼”为公园内六层建筑。总高度34.3米,占地3334平米。总投资约2400万元,为河曲文化旅游展示和服务中心。

五馆三院。“五馆三院”合并建设为两栋三层单体建筑,为河曲县综合馆、河曲县多功能影剧院。分别位于公园南北两侧,两栋建筑东西为71.68米,南北为93米,总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南侧的“多功能影剧院”包含一馆三院,为149座的影院、591座的剧院、60座的4D影院和文化馆,总建筑面积为11235.54平方米,框架3层,建筑总高度17.95米,总投资9599.82万元。北侧的“综合馆”包含四馆,为图书馆(小型,20余万册)、博物馆(中型)、城市规划展览馆、档案馆(乙级,县级二类),总建筑面积为12043.35平方米,框架3层,建筑总高度17.45米,总投资8918.66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预计10月底可投入使用。

该项目是我县“65332”市政工程中一项重要工程,正在成为河曲规模最大、功能最多的集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学习、娱乐场所,项目的建成和投运,将为河曲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加快黄河风情旅游景观开发,实现“一带八点三宝”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提升河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

滨河大道。隩滨大道是县城沿黄河市政交通和休憩景观道路,南起唐坪南路,北至与益民北路相交处,总长8.37Km,于2014年5月10日开工建设,2014年9月1日正式建成投用。沿途主要景观有隩滨公园、晋陕蒙三省交界、滨河景观林、红龙庙遗址、西口古渡遗址、清代古戏台、河神庙、明代护城楼、白龙庙等景观和古迹,总投资1.8亿元。

鸣三省公园。 鸣三省公园位于滨河大道南段,其名来源于“鸡鸣三省”,是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夜晚来此消夏,一边感受河风习习的凉意,一边欣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别有一番滋味。

龙口峡谷 龙口峡谷位于河曲县城东北30余里处,是全国六大陕谷之一。黄河两岸,石壁陡峭,怪石垂倒,黄河水势如奔马、一路咆哮而下,其声大如雷鸣,出梁家碛后,水势骤减,河床变宽,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现为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

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县城东北15里处,是万里黄河上的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四面环水,绿树辉映,恬静优雅,野鸭成群。漫步岛上,花香扑鼻,沁人心脾,使人顿觉心旷神怡,犹如来到世外桃源。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文帝的母亲薄姬遭吕后陷害,曾携子刘恒(汉文帝)落难于此,故名娘娘滩。岛上曾出土过许多汉代器物,现已被列为山西省10年旅游也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区域。

弥佛洞 弥佛洞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是黄河绝壁上的天然溶洞、奇险景观,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洞内高宽各约三丈,怪石侧垂,人至其中,如入虎口,内有弥勒佛石像,像后又有石穴,不知其深浅。洞上“石径禅院”十幅戏曲人物砖雕被中国戏剧志载入。洞外黄河水汹涌澎湃,咆哮万端,来此观涛,陶醉于神秘与壮阔之中,不能自拔。

罗圈堡 位于河曲境内娘娘滩附近的山丘之巅,与娘娘滩隔河相望。罗圈堡长城始建于明朝初年,属明朝大同镇外长城,是忻州市境内保存最完整、最具特色的高山城堡。罗圈堡用夯土构筑,由青砖包砌,高约10米。现古堡外围长城尚存大小烽火台4座,结构呈东西传递信息,形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是黄河边上最重要的边塞,堡内尚存壁画20多幅,色彩艳丽。

岱獄殿 岱獄殿在县城东北三公里处,始建于金皇统元年。寺中内容包罗万象,释儒道三教合一,平面布局较为特殊,壁画完整,是研究元、明、清壁画难得的珍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潮禅寺 海潮禅寺位于河曲县城南42公里处,又名海潮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20亩,十二座院落,数十楼阁。布局奇特,具有很高建筑艺术水平。是中国风水学说的典型代表作品。明清风格的雕塑、彩绘、壁画、楹联、碑刻,有极大的文化艺术鉴赏价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逢庙会,周边省市各处信徒纷纷前来,焚香膜拜,以求庇佑,人数最多时竟达数万。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楼子营镇辛家坪村,始建于明代末期,坐北朝南,二层楼结构。传说该寺为崇祯帝三太子所建,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后三太子在此脱俗为僧,是谓晓庵师傅,并在此处筑寺,取名为香山寺。

护城楼 位于县城古城墙外,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35年历史。明代“土木堡之变”后,朝廷为了抵御瓦剌鞑靼的入侵,先后在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太原“九边”地区派重兵把守,并沿线即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筑起13000多里的长城。护城楼就是长城上的军事设施。楼高六丈,楼顶阔九丈,环围一百八十丈的九窑十八洞,门额上镌刻“镇虏”二字。战事平息后在护城楼顶修建玉皇阁、钟鼓楼。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于县城黄河大街最西端,是旧河曲城的水西门码头,也是晋西北人昔日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曾创下“一年四季流莺转,百货如云瘦马驼”的盛世场景。现为河曲新景之一,不仅是群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而且承载了厚重的西口精神,也是西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文笔塔 文笔塔及其碑廊是河曲县标志性文化建筑,上部是古建筑文笔塔,下部是环绕塔基而建的碑廊。文笔塔建于清乾隆59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初建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文笔塔为实心笔形砖塔,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笔尖底部直径一丈八尺。碑廊建于2005年,共镶嵌石碑64块,碑文墨迹由61位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内容都是历代咏河曲、咏黄河、咏长城的诗词散曲。长廊藻井阑额,彩绘了前贤苦学兢业雅范,以启迪后人。

翠峰山 位于河曲县赵家沟乡,与岢岚县、保德县接壤,海拔1637米。是河曲最高处,山顶有宗说寺。翠峰山山势苍莽浩然,极大地保留了黄土高原丘陵地区的原始生态趣味,虎斑地貌别具神韵,被近代画坛大家吴冠中誉为书画摄影者的“金矿”。此处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以柏子羊肉、山药居、莜面、油糕为最。

东山森林公园 东山位于河曲县城东部,海拔比县城高出100多米,东山环城林带绿化面积1500亩,共栽植乔木树种5万余株,灌木树种10万余株,花卉地被70万平方米,这是河曲县精心打造“东山氧吧”的精彩一笔。以传承河曲文化、弘扬白朴精神为主题,主要景观有北门入口主广场及停车场、白朴广场、碟泉广场、曲径通幽、景观凉亭、园林绿化等,是一处集文化、休闲、景观和生态为一体的山地公园。

3、永久灿烂的文化瑰宝

河曲人杰地灵,文化厚重,是历史上农民走西口浪潮的源头,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分界点与结合部,特殊的地域位置和历史积淀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独具魅力的河曲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历史上的河曲曾是贾商云集的水旱码头,耕读传家人文荟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这里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著名的《走西口》产生于此,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

河曲民歌、二人台与河曲河灯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河曲还拥有众多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县被授予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和“中国最具文化风情旅游名县”称号,是山西省“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近年来,河曲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构建黄河晋陕蒙三角区经济文化中心,文化成为河曲最强的品牌。

(1)文化资源 歌从黄河来,曲由黄土生。闻名遐迩的河曲民歌二人台源远流长。明代就有“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繁荣。地方小戏二人台萌芽于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代表剧目有《走西口》、《挂红灯》、《打樱桃》等,在晋、陕、蒙、冀和宁夏一带广为流传。县二人台剧团曾两次进京在怀仁堂和中山音乐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调演并获奖,前苏联友人曾授列宁勋章。河曲民歌、二人台正在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文化品牌,更成为河曲的金字招牌。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又称“山曲”。乐曲形式四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八小节构成一首乐曲;后四小节多半是前四小节的反复进行或稍加变化。歌词形式以七字句为基础,但并不受七字句的严格约束,随着情感和语言的变化可以自由伸缩。河曲民歌通俗上口、易记、形象,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声调和谐,节奏对称,题材即兴,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生动地反映了劳动、爱情、生活、社会、庆贺等各个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所到河曲实地采风,短短三个月便记录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词和一百五十多种曲调。2006年,河曲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曲二人台 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起源于河曲,流传于晋北、内蒙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戏,以河曲民歌为基础发展而来,经历了“打坐腔”、“打软包”、“风搅雪”等发展过程。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二人台萌芽于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剧目丰富,人才众多。二人台音乐以当地山曲民歌、秧歌小调为曲调形成,具有浓郁地方风味和鲜明的人民性。剧目内容纷繁多样,多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可分为“硬码戏”与“带鞭戏”两类,传统剧目约有120个,代表剧目有《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等。二人台的音乐分腔和牌曲两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调,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础上的器乐化。此外还吸收、借鉴了古牌曲、民间吹奏乐等,使其越来越丰富。演奏和伴奏时,主要有扬琴、枚(均孔笛)、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音乐优美、清新、秀丽、明朗。

近年来,河曲民歌、二人台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星光大道》、《魅力12》、《民歌中国》、《走进大戏台》等名优栏目和中国“2008奥林匹克文化广场系列活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等大型活动。并多次组织民歌、二人台进京展演,充分展示了河曲形象,受到热烈欢迎,好评如潮。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和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中,歌手和演员屡获大奖。

(2)民俗探奇 独特的自然风物,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河灯会是河曲又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农历七月十五,在黄河古渡口处举行隆重文化盛会——“西口”河灯会。古渡口祭禹、放河灯,古戏台上赛山曲,滚滚黄河浪涛上舞动起十里长明彩灯,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上下翻舞。此情此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其风采。夜幕降临,船儿便载着能工巧匠制作的各种河灯,划向黄河急流中心处,抛锚停船,只听礼炮轰鸣,鼓乐喧天,一盏盏彩灯随波逐流,预示着一年365天天天吉祥如意。

九曲黄河灯会 “九曲黄河灯会”是河曲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也叫“灯游会”,每年的正月十五举办,会期三天。在县城最大的空场子里按着传统流传下来的图形,沿线埋起五六尺高的木桩,搭起横着的秆子,再用五彩缤纷的彩绸布围成回廊。每根木桩上扎起村民们自己用各种彩色纸糊的或鲤鱼、或雄鸡、或南瓜、白菜等花灯,让节日里休闲的人们在里面转来转去的娱乐嬉戏。相传是古时阵法遗存。起会时,请来护城楼吕祖爷(吕洞宾)坐镇三天。灯游会,共挂365盏红灯笼。按九宫八卦排列,通道九曲十八弯,路面不平,似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内设九门寓意深,如吉祥门、庆丰门、富贵门等。会场正中,有一数丈高的大旗杆,下置大鼓一面,鼓槌一具。游人到此,都要去击鼓数次,祈盼吉祥。坊间人传说:“每年转转灯游会,一年通顺没灾病”。

4、城市风光物华天宝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河曲人民弘扬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环境优越,生活富庶的美好家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换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六色”战略,全力推进百强调产,着力打造山水园林文化县品牌,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居乐业。2001年以来,财政收入连年翻番,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经济提速最快百强县行列。截止2008年底,全县财政收入已达16亿元,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协调并进的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实现“小康河曲”的光辉前景。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成就为打造旅游大县奠定了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借着政策环境、发展环境、人文环境、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的良好契机,河曲旅游业的巨大潜力也的以进一步发挥。以娘娘滩风景区为龙头的河曲旅游品牌正在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和青睐。与此同时,集自然、历史、人文特色与一体的沁河园、花坡、龙凤峡等旅游景观也以其无穷魅力展示出河曲旅游的辉煌前景。

5、最美乡村如诗如画

南元农业科技示范园 是按照全县设施农业“一区两园”产业规划建设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遵循“集体流转、统一建设、合作经营、民主管理”原则,采用农业物联网、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等先进技术,从晾晒冷储交易一体设施功能复合利用,滴灌水肥、沼肥、生物微肥、有机硒肥追施技术复合应用,鱼菜共生等方面全方位示范,着力打造果蔬优良品种展示及关键技术试验基地、特色林果良种展示及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在此基础上,采取龙头 农户运作模式,民主决策、市场运营。

南元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已开始运行,已建成暖棚27个,移动棚193个,智能连栋温室3座,鱼塘3座,沼气池2座,专家大院、交易区3000㎡,冷库4000㎡,林果200余亩,供暖采用节能水源热泵技术。园区内养有鱼、鸡、鸭、鹅、孔雀、鸵鸟、猪、狗、羊等。剩余工程仍在完善中,每逢节假日参观旅游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今年又被定为省重点旅游项目。

老年公寓:蚰蜒峁村老年公寓是村集体为了解决留守老人居家养老生活难题,探索推行的“集体建房、集中居住、三餐自主、集中供养与子女供养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2008年,村集体投资295万元建成老年公寓30套,安排村内年龄达到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每套含住宿间33平方米、杂物房10平方米、阳光小院25平方米。公寓内水暖电、闭路电视、被褥等基本生活设施齐全。同时,公寓区配备医疗室、理发室、图书室和老年活动中心。村集体对入住老年人实行“三免两补”,即:免水费、房费、暖气费,每人每年补贴现金1000元、发放白面和大米各2袋。目前已有24户老人入住。

新农村建设:蚰蜒峁村按照“美丽乡村新家园,共同富裕新社区”的规划目标,在陆续建起老年公寓、幼儿园、文化广场及生态公园的基础上,借鉴老年公寓运行的成功经验,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中青年公寓96套,建筑面积共12190平米,户均104平米。按现有村民户数,实际搬迁需要86套,预留10套作周转用房,以满足新婚青年居住,基本实现整村全民公寓化住宿。既解决了村民的买房置地的后顾之忧,又能让村民把全部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所有公寓住房所有权归集体,村民只有居住权。目前,中青年公寓的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正进行室内简单装修和外墙保温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预计今年国庆节可全部入住。与此同时,投资180万元完成1055米的深井一眼,彻底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与工业园区用水,同时可满足周边部分村的引水需求。

榆岭洼村 榆岭洼村位于河曲县东部高山区土沟乡,土地总面积5131.9亩,全村50户,220口人,现有耕地2050亩,人均耕地9亩多,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到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奋斗目标为5—6万元。该村是2009年省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1年被山西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培训基地。2012年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基层民主法制示范村”。2014年5月被山西省评为“全省最美旅游村”。2014年6月份,完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工作,7月份,又成功申报了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截止目前该村各项建设累计投资已达8000多万元。近年来,村两委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种养两大产业,突出抓好特色生态农业,并初见成效。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2)

6、锦绣河曲独具特色(黄河风情、黄土风貌、绿色风韵)

黄河九曲此一曲,长城万里此百里。河曲山川秀美,集山的壮阔与水的灵秀于一身。黄土地、黄河水、黄河人,长期以来,河曲独特的景色和别致的风情为人们所称道。边塞风光,黄土窑洞,悠扬船歌……河曲,作为黄河文明的影视标本,长河多情,大塬豪放。独特的风光,悠久的文化,纯朴的民风,使其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成为全国著名的美术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作家创作基地和摄影基地。目前,河曲被联合国旅游经济促进会授予“中国最具文化风情旅游名县”称号,正向着黄河风情名县积极迈进。

美术写生基地 河曲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是历史上防御外侵的要塞。南起石梯隘口北至偏关界,总长70公里的明代长城,巍然耸立于黄河之滨,现在尚存残堡13座,大小烽火台20多处。边塞风光,黄土窑洞,集天地精华的黄河奇石自然天成,苍莽的黄土高原风貌,粗犷豪放的山曲使河曲成为著名的美术创作基地。著名画家吴冠中、许仁龙等对河曲情有独钟。2005年,中国国家画院组织90多位国内知名书画家来河曲举行大规模的写生创作活动,2006年山西省唯一家县级画院——河曲画院正式成立,搭建了和国内书画界进行艺术交流的平台。

民歌、二人台基地近年来,河曲民歌二人台频频亮相央视和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好评如潮,歌手和演员屡获大奖。河曲民歌二人台成为全市乃全省的文化品牌,更成为河曲的金字招牌。尤其是民歌二人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曲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构建发展平台,培养人才,创新机制,大力扶持民营剧团。

民歌二人台不仅仅是河曲和周边地区群众的精神娱乐内容,也成为产业链进入市场,加快了晋陕蒙一带民歌二人台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吸引了更多的从业人员,从而带来了民歌二人台事业的新繁荣。

创作、摄影基地 黄土地黄河水黄河人,长期以来河曲别致的风情为人们所称道。2009年,河曲被省作家协会定为创作基地。多少如椽巨笔将在这里停驻,多少华章将在这里谱就。

聚焦河曲,拍摄河曲,记录河曲。随着河曲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关注河曲。一次次聚精会神的凝眸,一次次的成功的影展,河曲,给摄影家们提供了独到的视野。

影视拍摄基地 早在1979年,名导谢晋慧眼独具,在这里拍摄的电影《啊,摇篮》荣获百花奖。之后,“采金”者络绎不绝,电影《大决战》、《冰河死亡线》、《黄土谣》,风光片《话说黄河》、《望长城》,电视剧《走西口》、《黄河人》、《老河》,大型记实片《内陆九三》,MTV《黄河源头》、《黄河娃》等百余部影片在此包装。2010年,全国首部音乐电视连续剧《西口情歌》又在河曲的山河间激情唱响。独特的自然风物,独特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民俗风情,河曲,已成为黄河文明的影视标本,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

7、地方特色美轮美奂

河曲地处黄土高原,海拔在800—1670米之间,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物产富有,煤、铝、铁资源极为丰富。黄河流经县境76公里,水系发达。河曲五谷俱全,特产丰饶,瓜果宜人,是晋陕蒙周边著名的“菜篮子”和小杂粮产区。海红果俗称长寿果,酸米饭消暑止渴,别具地方特色。

近年来,河曲县把加快工业新型化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建设,充分挖潜煤电化铝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两翼”推进的产业格局。煤电是河曲最硬的品牌。随着神华河曲电厂二期投产运营,电力产能全市领先;煤炭资源整合的三个露天矿基建即将结束,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河曲将成为忻州市最大的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同德化工和山水水泥快速发展、不断扩张,再加上神东矸电、神华河曲电厂三期、黄柏煤矿、山煤矸电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为建设全省新型煤电基地积蓄了较强的发展势能。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作为扶贫开发、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优化沿川设施农业产业带、半山区特色杂粮林果产业带和高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着力打造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脱毒马铃薯示范园区。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等三大品牌的认证。做大特色乳制品加工、绿色小杂粮加工和特种薯类加工。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

开河鱼 河曲黄河鲤鱼,素负盛名,为历代皇贡佳品。每逢春季黄河解冻,便可捕捞,因而得名“开河鱼”。其特点是嘴大、鳞少,色泽金黄,脊梁上有一道红线。食之,肉肥,质嫩,味美,营养高,独具风味,市价可卖到300-500元一斤。

荞面碗托 荞麦去皮后用水泡软,揣成糊状,滤渣后舀入碗内上笼蒸,中途用筷搅匀。蒸熟冷却后,色泽青白如玉,观之晶莹光亮,质地精细。用醋、姜、芝麻、辣椒、蒜泥、香油等配成蘸汤浇入食用,清香利口,风味独特,回味无穷。

柏子羊肉 柏子羊肉产于赵家沟乡翠峰山,此地的羊食了山里的柏子及中草药后,其肉有一种独特的香味,故称为柏子羊肉。柏子羊肉在周边省市堪称一绝,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是久负盛名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酸粥 酸粥是河曲县的一种特色美食,由本地特产糜子去壳后天然发酵,在锅里以水煮成粥状,即可食用。做出的酸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经常食用酸粥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

海红果 海红树是河曲的县树,也是有名的长寿树。其果实呈扁圆形状,果色艳红,果肉乳黄,质地脆硬,酸甜适口,香味浓郁,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用海红果制成的海红蜜饮料获得过国际金奖,打进过亚特兰大奥运会。联合国国际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官员品尝后称:“海红果饮料实是干旱地区的的可口可乐”。经常食用有消食健胃,解除疲劳,降低血脂及延缓动脉硬化等功能。

河曲咸肉 将上好香驴肉在釜锅内用几十种药材炖制而成,浇特制卤汤而食,肉嫩味鲜,别有风味。

盐干烙 盐干烙产于巡镇,用白面、食盐加少许黄油烤制成壳大内空状,食之酥脆,人称“闪塌嘴”,味道绝佳,是老人、小孩最为喜欢的食品之一。

河曲油糕 是河曲婚丧嫁娶时最具代表的吃食,用去壳后黍子磨成面,加水蒸熟后,蘸冷水揣成一体,称之为“素糕”,其时色如黄蜡,包枣、豇豆等后用黄油炸过,香软异常,称“豆糕”。

杏瓣儿 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在解放前,这里产的杏瓣儿就已经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儿,而唯独河曲一带是油杏瓣儿。加工时,先将杏仁放在开水锅内煮l—2小时,然后捞出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红皮,煮熟后用凉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再拌少许黄油,把杏瓣儿和粗糠一起放在锅里干炒,杏仁由白色变成浅黄色即成。油杏瓣儿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灌肠 取上好的猪大肠,洗净后浸泡6-8小时,再用盐水搓洗后用漏斗装入事先用盐、花椒、大料、姜调配好的荞面糊,放锅内煮熟,冷却后调上由醋、香油、芝麻、蒜调配的蘸汤即可食用。

8、靓丽河曲路在前方

建成黄河晋陕蒙三角区经济文化中心,是统领河曲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建设新型煤电基地和黄河风情名县是总牵引。2012年,河曲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有效地拉大了县城框架,为了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更好地发挥县城城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带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2014年,全县科学筹划,精心布局,展开了“65332”市政工程建设。

“6条路”——隩滨大道、黄河大街与高速公路连接线、城北支部、陶新街、康乐路、汇源路;“5个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城市展示馆;“3个院”——戏剧院、电影院、4D影院;“3个公园”——隩滨公园、白朴公园、东山森林公园;“2大管网工程”——神华河曲电厂热电联供管网工程、县城集中供气管网工程。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把园林县城创建作为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河曲已成功入列省级园林县城,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九曲黄河从天降,万众风情留此处,人文景观、民谣风情、历史名人,都得源于这九曲十八弯黄河水的滋养。河曲县委政府以加快旅游特色化,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为目标,以“一带八点三宝”为依托,积极打造黄河风情旅游景观,潜心建设文化旅游名县。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座依山傍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蕴含黄河文化的现代化园林县城屹立黄河岸边,一定能成为活力和魅力四溢的对外窗口,抓住忻州在此次申办旅发大会主办城市活动的契机,引领我县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承揽天下客,欢迎你到河曲来!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3)

我为河曲而点赞 大美河曲欢迎你

核心提示:随着4月25日正式启动的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申办活动的一场盛会,吹响了打造山西旅游升级版的号角!为使忻州在此次申办旅发大会主办城市的活动中获得她应有的殊荣,河曲作为能展示忻州形象的一扇窗户,更是擦亮忻州的魅力名片,在此次申办活动中河曲几大景点荣膺忻州旅游榜首。人说山西好风光,河曲风景美如画。作为一个河曲人,为河曲自豪,更为河曲点赞!为助力忻州夺取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申办权,做起家乡旅游的呼号者与代言人,发出河曲全县人民的心声:走进河曲,了解河曲,大美河曲欢迎你!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4)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5)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6)

人文厚重的河曲(我为河曲而点赞)(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