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心经第8集(波罗蜜之般若波罗蜜)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在一些植物身上也体现出来。波罗蜜就是其中的一种。

般若波罗蜜心经第8集(波罗蜜之般若波罗蜜)(1)

最早记载波罗蜜的中国人是唐代的玄奘,他在古印度的奔那伐弹那国见识了这种生长在热带的植物,在《大唐西域记》里他根据梵文panasa把它译作“般核娑”。同样是唐代人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的译法是“婆那娑”,他说这是波斯人的叫法,拂林人则把它叫做“阿部亸”。其实波罗蜜并不生长在西亚的波斯和拂林(就是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婆那娑”也是panasa的译法。

原产地是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是波罗蜜与佛教的第一层关系。

把“波罗蜜”这个名字用在这种植物头上,是从宋代人开始的,赵汝适的《诸蕃志》与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都这样使用。“波罗蜜”本来就是佛教用语,大意是度人由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六度法门;李时珍的推测是因为果实的味道很甜,所以人们就用这个带“蜜”字的佛教用语来称呼这种来自佛教发源地的水果。我认为他是对的。

般若波罗蜜心经第8集(波罗蜜之般若波罗蜜)(2)

有一个佛教味道极浓的名字,是波罗蜜和佛教的第二层关系。

在外形上,波罗蜜也没有让人们失望。范成大和赵汝适都观察到了,波罗蜜的外皮与绘画、雕塑所表现的佛祖的发髻非常相似,他们用的形容词是“礌坷”。如果你吃过波罗蜜,也看过电视剧《西游记》里面如来佛的扮相,你就会理解他们的联想的确很合理。

在外形上的相似度,是波罗蜜和佛教的第三层关系。

也许是这样的三层关系,使波罗蜜具有了某种神异之处。传说佛山南海神庙里有两棵波罗蜜树,是南朝萧梁的时候波罗国的使者达奚司空种下的。但是突然启航的船舶把他遗忘在异乡的土地上,痛苦的他就站在庙前立即死去。当地人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的肉身塑成泥像来祭拜,来往的商船都要向他祈求波涛不兴,一路平安。

这个故事记载在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